“好色”并不能成为德性不好的标签

发布时间:2025-08-14 08:10  浏览量:2

看一个年轻人的文字。一方面感受现在的年轻人,眼光犀利,性格泼辣,敢想敢说。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碎片化教育带来的直接影响,缺乏宽阔与深远。

世界浩渺,复杂多变,没有人可以一眼望见生命的实质。教育和学习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形成的方向和路径,但是世界观的成型一定来自于自身的生命实践。有什么的人生经验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很多肤浅更多源于自身的经历中从未出现过深刻丰富的生命样本。我们不知道的并不等于一定不存在,所以尽量别用结论性断语。没有是非对错,也不会一成不变。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对物质也具有能动作用。至少我们的三观会影响我们从今往后的生命实践。

人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我想有一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欣赏一个人遵循这样的逻辑顺序,始于颜值,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至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确是如此。

行走在这个世界,与人相识相知,诱因众多,是一个漫长的升华过程。孔子说:“食色性也”。始于颜值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好色。“好色就等于人品不好”,曾经社会是这么定义的,人们也是普遍这样认为的。

其实将好色变成德性不好的标签。多少有些先入为主或者随波逐流了。因为好色和人品完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好色对应的是审美——视感系统、奖赏系统,是不可抗拒的人类本性;无论男女,长得好看都不是一件坏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于容貌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以貌取人也变成了当下最流行的社交方式。

而人品则对应的是道德——知识系统、理智系统。同样卓越高尚,善良优雅也是人们心中楷模。需要传承,需要熏陶,需要造化,更需要持久的修炼。一个是自然本能,一个是驯化后的理智选择。一个有着良好人品的人不是不好色,只是他们更懂得如何在自己好色的时候,准确地处理,不让自己的好色伤害他人,影响社会风俗。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合理范围内的好色证明着人本身的健康状况良好;一个对美色没有丝毫兴趣的人,或许并不是因为人品好,而是性无能。总之,我们看问题不能太武断,要学会用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看到的事实才能相对完整,而不是断章取义或片面扭曲。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种存在状态,而是一种心性,一种态度,就是随时拥有充分允许自己成长的自觉。生命是一场深深的允许,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内心变得更为强大,请记住一定要懂得允许自己保持自由探索的状态,当你越懂得允许自己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更为强大。

真正的强大来自生命的探索,来自我们允许自己去做任何想要去尝试的事情。当我们的生命经历够深深的尝试和探索的时候,我们的路才会慢慢走出来。那才是成长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