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深圳家谱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4 浏览量:2
作品刊发于2025年《摄影世界》杂志8月刊
《影像深圳家谱》
向上滑动可查看本期杂志
编者按:
《影像深圳家谱》是深圳城市大型影像艺术项目,从 2014 年开始,每年携手 30 多名深圳知名摄影师共同完成拍摄,30 多名撰稿人深入采写。每年拍摄 100 个深圳家庭,计划 10 年拍摄 1000 个深圳家庭,用影像记录深圳人的全家福,成就一部城市文化的时代影像巨制。用影像记录他们家庭的精彩故事,定格家庭变迁中的深圳记忆,也是在重温深圳城市走过辉煌的历史。
文天祥后人文氏家族 杜海彬 摄
从始祖文应麟“承祖父家私巨万”迁至宝安凤凰山,到如今,宝安文氏第二十六代传人文沛荣与 6 万族人所涉产业遍布粤港和欧洲等地。文天祥流存深圳的这支血脉,不断开枝散叶,历经 700 多年仍繁盛不息。
袁庚家庭 陈远忠 摄
改革开放,从深圳开始。深圳拓荒,从蛇口开始。袁庚和无数深圳人,开启了一个传奇深圳的新时代。他的人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曾通家庭 赵青 摄
90 岁的曾通和 89 岁的施桓夫妇,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的发展过程。曾通早年曾是东江纵队战士,抗战时期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深圳水利部门工作。夫妇生育有 6 个子女,四代同堂。
邹洪涛家庭 周顺斌 摄
邹洪涛,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批基建工程兵,深圳 50 多座大厦的建设者之一,著名新闻摄影作品《升》(上图,周顺斌 摄)的主人公。45 年来,《升》已成为展现改革开放精神、经济特区建设蒸蒸日上的代表作品。
谢振华家庭 汪阳 摄
谢振华是电影《长排山之战》中 3 班长的原型人物,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勋章,荣立一等功。在此后的军旅生涯中,又荣立三等功 2 次。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严格要求自己。
张莹莹家庭 杨俊坡 摄
张莹莹出生于黑龙江宝清县,一场小儿麻痹让她差点夭折,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下肢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她是众多深圳创业者中的优秀青年代表,帮助了 2700 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助力贫困地区残障者脱贫致富,探索出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
袁成友家庭 韦建诚 摄
深圳巴士集团三公司员工袁成友,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获誉无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学雷锋标兵、深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这是对他“立志一辈子做好事”最大的肯定。
韩世国家庭 杨俊坡 摄
韩世国生于湖北,大学毕业来到深圳。最开始在景鹏小学任教,后来与同在景鹏小学教书的老师张铭相遇,结为夫妇。他们带着女儿赴喀什支教,与喀什的学校、师生结下深厚情谊。
陆建新家庭 李砚伟 摄
陆建新,中建钢构公司“金牌项目经理”。34 年来,他与同事们一道先后建起的 36座重要建筑中,有 20 座属于国内知名的城市地标,成为业内的传奇。
王柳懿、王芊懿家庭 陆颖 摄
2022 年布达佩斯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深圳土生土长的王柳懿、王芊懿双胞胎姐妹勇夺四枚金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对姐妹花与队友一起拿下集体项目金牌后,再次拿下花样游泳双人项目金牌,这是中国队历史上首次在花样游泳双人项目上摘得奥运金牌。
温瑶丽家庭 周知远 摄
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回到深圳的温瑶丽,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她创办了睿语学院, 希望帮助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温瑶丽深爱着深圳, 她认为深圳是全世界最有魅力的宜居城市之一。
王子武家庭 刘对现 摄
王子武,传统书画界的传奇,长安画派代表人物。1985 年,一家五口南下,扎根深圳 40 余载。
周永久家庭 余海波 摄
周永久(又名周志强),1991 年来到深圳大芬村拜师学艺,后在油画公司当主管,他与吴雪娟成为夫妻。目前,周永久与儿子一起开展美术培训、油画创作,开设“志强画廊”。一家人曾作为主角参拍纪录片《中国梵高》。2018 年 10 月,周永久和妻子、弟子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蒋受廉家庭 肖全 摄
2006 年 6 月,蒋受廉、谭超云夫妇创造了深圳首例自然受孕的同卵四胞胎,此时谭超云已 41 岁,一时间这个特殊的家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夫妻二人抚养四子异常辛苦,如今他们已上小学并学习相声舞蹈等才艺。蒋受廉努力挣着钱,要给四个小家伙更好的成长环境。他说,自己很累,也很开心。
罗锦伦家庭 贾玉川 摄
作为深圳第一代拓荒牛,罗锦伦从香港购进推土机、挖掘机,在福田村、上沙村、下沙村挖出了 1000 多亩鱼塘。他所承包的鱼塘,每天都有一车新鲜活鱼送往香港市场。为便利运输,罗锦伦用推土机推出几条道路。30 多年来,罗锦伦一家在深圳开枝散叶,如今家族多达 28 人,四世同堂。
湖贝村张氏家族 刘伯良 摄
明成化年间,张怀月、张念月兄弟在湖贝开基立村。550 余年来,张氏一脉相承一直在这里生活。1980 年代起,旧村村民陆续迁至新村,在这里做生意的潮汕人则成为湖贝村新生移民力量。今天,古村依旧存在,怀月张公祠的香火依然不息。
斯日古楞家庭 陈玉 摄
1975 年出生的斯日古楞因缘巧合,一路南下,扎根深圳,从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的演员到辗转多个企事业单位艺术团的演员,先后获得多个舞蹈奖项,2002 年考入福田区园岭街道文化站,成为群众文化艺术品牌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街道社区老人们的“忘年之交”。
特别感谢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深圳晚报社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