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都不想谈了”就想炒股:是财富自由梦,还是“情绪赌场”?
发布时间:2025-08-16 21:25 浏览量:1
最近抖音上一个段子火了:“赚不赚钱无所谓,就喜欢悲喜交加的感觉。”这句话几乎是当下年轻人炒股心态的缩影。7月开户数爆涨71%,大量的新股民跑步入场,怪不得近期市场持续逼空,周四沪指破3700点冲上热搜,最终冲高回落,虽说放量杀跌,但指数也仅仅是小跌,还以为要调整一下,结果周五多头又卷土重来,周五跑掉的人又该发挥出晕人,大量的场外资金正等着下跌抄底呢?以现在态势来看,下周又会创新高了。越发让投资者亢奋,还有段子说新股民“不想谈恋爱”就想炒股。这波“炒股上瘾”潮究竟算不算狂热?对A股又埋下了哪些伏笔?
当炒股变成“精神蹦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年轻人对股市的痴迷正在超越传统“赚钱逻辑”。刷屏的段子里,他们周末盼开盘就像追剧等更新,情感高潮全拴在K线涨跌上。这种心态和2015年牛市时的“大妈开户潮”截然不同——老一辈是冲着暴富进场,年轻人却是冲着刺激感而来。从行为金融学看,这是典型的“娱乐性投机”,把股市当作消遣甚至社交货币,盈亏反而成了副产品。其实所谓不求赚钱只求娱乐是少数嘲有行为,你想赚钱赚不到呀,年轻人本就没有很强的经济基础,谁不想从股市赚钱呢,想赚钱又赚不到,所以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自嘲,A股会反复教育大量的年青人如何做人,如何老老实实的上班。如果大量的年轻人寄希望于股市赚钱或者追求刺激,那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了。
这背后有两个推手:
社交平台的情绪放大:短视频里满屏的“财富密码”“一天赚一月工资”,算法把幸存者偏差无限放大,仿佛股市是零门槛提款机。实际上股市的盈亏比例是永远不变的,毕竟A股市场上有多少人赚就有多少人亏,亏的肯定比赚的多,因为中间交易环节还消耗了大是的资金,同时大股东不断的减持,上市公司各种名目的增发等等。
现实压力的代偿效应:当职场内卷、婚恋成本攀升时,股市成了释放焦虑的出口——毕竟买入按钮一按,就能瞬间拥有“掌控命运”的幻觉。
是狂热还是理性?看三个危险信号
判断是否过热,关键看三个指标:
开户数激增的持续性:7月196万新户中,约60%是90后,但若后续月份开户数断崖下跌,说明多数人是跟风入场,难言长期投资。难不成全民炒股了,
换手率与成交集中度:当前A股日成交破万亿成常态,但创业板换手率已达8.5%(历史高位为10%),若资金扎堆炒作“光伏”“AI”等题材股,局部过热风险陡增。
杠杆资金占比:近期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回升至2.8%,虽低于2015年的4.5%,但部分券商已悄悄收紧科创板两融门槛,说明监管开始警惕风险。
从这些数据看,市场确有局部过热迹象,但尚未到系统性风险水平。真正的隐患在于:大量新手既不懂PE(市盈率)也不看财报,凭“热搜”买股,这极易导致热点板块泡沫化。例如近期某锂电龙头动态市盈率飙到200倍,远高于行业均值,但新手仍趋之若鹜,只因听说“新能源是未来”。
对A股的双刃剑效应
短期看,年轻人的热情像一针强心剂:
流动性溢价:增量资金涌入能推高市场估值,尤其是小盘股和科创板受益明显;
话题驱动创新:对元宇宙、碳中和等前沿概念的追逐,倒逼企业加速布局新赛道。
但长期隐患更需警惕:
波动性加剧:情绪化交易会导致市场“急涨急跌”,涨时有多欢,跌时就有多惨,新手割肉离场可能引发踩踏;只不过现在市场整体算不上疯狂,几乎天天是一半涨一半跌,整体风险也不大。
监管被动收紧:若游资借机炒小、炒差,可能招来更严格的停牌审查、限售令,反而压制市场活力;
财富效应反噬:一旦牛市预期落空,年轻人“亏钱体验”可能转化为对资本市场的负面情绪,影响A股中长期吸引力。
结语:热闹之外,别忘了“安全带”
股市从来不是游乐场,而是一场残酷的“概率游戏”。年轻人用娱乐化心态入场无妨,但若把投资当“情绪过山车”,终究要面对现实检验。历史数据表明,散户主导的市场中,70%的人跑输大盘指数。或许对新手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不是预测牛市能冲多高,而是先搞懂一个问题:当K线起伏成了生活唯一的多巴胺来源,这到底是在掌控财富,还是被财富游戏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