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女子头痛头晕,几次脑部 CT 和核磁都正常,复查结果出现异常
发布时间:2025-08-23 20:11 浏览量:2
2022年,23岁的赵婷在北京一家短视频公司做内容运营。每天早晨八点刚到公司,就要接连处理拍摄素材、跟进剪辑、对接客户,手机和电脑几乎不离手。项目一多,她常常从上午连轴转到深夜,连续几个小时盯着屏幕,靠咖啡和能量饮料缓解疲惫。她的三餐几乎从不定时,早餐常常空着肚子就进地铁,中午匆匆点一份麻辣烫或炸鸡外卖,边改方案边吃。
到了晚上,加班到十点以后,她和同事最常去的就是烧烤摊或者火锅店,啤酒加重口味成了“解压”的标配,吃完回到出租屋往往已经凌晨,第二天又是早早起床赶地铁。这种节奏下,她几乎没有锻炼的机会,空闲也只是躺在床上滑手机。周末不是在出租屋补觉就是和朋友去KTV、酒吧放松。她觉得平时上班已经足够疲惫,周末自然要好好放松。
起初,赵婉婷只是觉得头晕、头重、遇到光线特别刺眼的的情况会感到眼花,但在2022年4月17日那天上午,赵婷正低头在工位上盯着剪辑软件,手指连续敲击鼠标和键盘,刚切换镜头时,她突然觉得眼前轻轻一晃,仿佛画面比平时更晃动了一下,额头隐隐有点胀,眼角也随之发酸。她以为是自己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的原因,便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简单的做了几个伸展运动,那股不适感很快就慢慢的淡去。
可自那之后,头晕头痛的毛病就开始频繁出现。只要低头盯着屏幕久了,眼前就会发花,额头传来紧绷的胀感;在会议室快速记录笔记,抬头再看投影时,整个人就会觉得天花板在轻轻晃动;晚上加班时间一长,耳边就会泛起阵阵嗡鸣,伴随后脑的钝痛。5月7日下午,赵婷正弯腰去拿掉在地上的文件,起身时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头顶猛地一紧,好像被人用力勒住。
她下意识撑住桌角,肩膀微微僵住,耳边传来低沉的嗡嗡声,额头便突然一阵钝痛,像有东西从里面缓缓顶出来,痛感顺着眉骨往上扩散,她的五官很快扭曲成一团,额头紧皱着止不住往下滴汗,面色迅速变得苍白。那股疼痛像是从大脑深处一点点往外拧出来,伴随着耳边嗡嗡作响,疼的她呼吸都不顺畅。这种未知的疼痛感让赵婷止不住的心慌,连忙和领导请了假,打车去了最近医院的急诊。
在急诊分诊台报了症状后,医生先安排她做了常规的体格检查,血压 118/76 mmHg,心率 92 次/分,体温 36.7℃,血氧饱和度 98%,各项指标基本正常。随后,医生开了头颅 CT 扫描,以排查是否存在颅内出血或占位性病变。
赵婷在候诊椅上等候结果时,额头依然隐隐作痛,耳边的嗡鸣声一阵强一阵弱,她紧张得手心都是汗。大约四十分钟后,影像科医生将 CT 报告传到系统里,显示为“颅内结构清晰,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脑室系统及脑沟脑池形态正常,未见出血及占位表现”。换句话说,CT 结果完全正常,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异常。
当医生把结果告诉她时,赵婷一时愣住了,她忍不住问:“可我刚才疼得冷汗都下来了,怎么什么都查不出来呢?”医生没有草率下决定,而是建议她再做一次头颅 MRI,以便进一步排查。赵婷按要求完成了平扫和增强检查,第二天下午结果出来:影像报告写着“脑实质形态及信号正常,未见异常信号灶;双侧脑室、脑池及脑沟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未见弥散受限信号;MRV 显示静脉窦形态通畅;MRA 显示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动脉走行、形态未见狭窄或动脉瘤形成”。
在连续两次影像学结果均未发现异常后,医生开始进一步追问她的生活细节。发现她的作息几乎没有规律,常常凌晨两三点才睡,白天又要早起挤地铁上班,加班是常态。咖啡和能量饮料成了每天的必需品,情绪长期处在紧绷状态的后沉默了几秒钟,随即开口说道:“从目前的检查结果看,脑子里没有结构性问题,那么头痛头晕或许和你长期睡眠不足、神经紧张、咖啡因过量有很大关系。情绪和作息会直接影响脑血管收缩和神经兴奋性,这是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听完医生的话,赵婷这才意识自己之前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身体有多么大的危害。回到出租屋后,赵婷决定按照医生的叮嘱做出一些改变,她把桌子上堆满的咖啡罐和能量饮料收进了柜子,换成温水和淡茶来缓解疲劳。为了避免再熬到凌晨,她给自己定了晚上十一点的闹钟,提醒必须关电脑、关灯,哪怕工作没做完也强迫自己上床休息,白天定时用餐,夜宵则尽量减少,实在饿了就准备一些水果。周末不再整天窝在床上,而是出门在小区附近走走。
但是情况只是短暂的好转了一下,5月23日下午,赵婷在办公室里正低头整理文案,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刚写到一半,那种熟悉的头晕感再一次出现,眼前的字开始模糊,像被水波轻轻晃动,额头随即一阵绷紧,眉骨发酸,太阳穴传来隐隐的胀痛。她下意识揉了揉眼睛,扭了下脖子,却发现视线并没有马上恢复清晰,耳边反而响起低沉的嗡鸣声。
她以为是自己久坐的原因,想站起来舒展身体,起身时头顶骤然一紧,仿佛有力道从内部压迫出来,眼前瞬间一片发黑。她急忙伸手去撑桌角,手臂却僵硬得发抖,额头的紧绷转变为钝痛,顺着眉骨往上蔓延,像有一根铁箍正一点点收紧。后脑勺隐隐传来沉闷的震动,好似被人用木槌敲击过后留下的回响,一下一下压在神经上。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腿开始一阵阵发虚,好像一脚踩在了棉花上,发飘的站都站不稳,整颗反而像被填满了沉重的石块,一个劲的往下沉。那股疼痛没有尖锐的刺感,却像潮水般一波一波涌上来,令她呼吸之间都带着压迫感。她控制不住的弯了腰,语气断断续续的对着周围的同事开始求救:“好痛……救救我……送我去医院……”说完这一句话,赵婷便是眼前一黑,整个人直直的倒在了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同事顿时吓了一跳,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赵婷送往医院。
赵婷被同事送到急诊时,已经神志恍惚,额头和后背满是冷汗。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血压 124/80 mmHg,心率 106 次/分,血氧饱和度 96%,呼吸略显急促。急诊医生在做完初步评估后,为了排除再次发生急性颅内事件,立刻开具了头颅 CT 复查,并同步安排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及心电图。
很快,CT 报告显示:“颅内结构清晰,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脑室系统形态正常,未见出血及占位性病变。” 与此前结果一致,依旧没有发现器质性异常。血常规提示白细胞 6.2×10⁹/L,血红蛋白 129 g/L,血小板 230×10⁹/L,电解质水平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各项结果均无明显异常。
面对再次出现的剧烈症状而影像学仍未见异常,医生决定进一步开具头颅 MRI 及颈椎 MRI,以评估脑实质微小病变和颈椎相关情况,同时加做脑血管超声,以排查隐匿性血流动力学问题。检查预约完成后,赵婷被收入神经内科留观。
很快,MRI 及脑血管超声结果出来。影像报告显示:“脑实质信号正常,未见异常灶;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走行、口径正常,血流速度无明显异常;颈椎序列未见椎间盘突出及明显狭窄;颈动脉超声提示双侧血流通畅,内膜中层厚度正常。”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意外——赵婷的各项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既没有颅内出血,也没有梗塞或占位,更没有血管狭窄的迹象。医生盯着这些报告看了很久,眉头仍旧紧锁。赵婷明明疼得晕倒,可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却完全排除了常见的器质性病因。
最终,医生还是合上了病例,解释说目前所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听到这句话时,赵婷原本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觉得最担心的“脑出血”或“肿瘤”已经排除,可片刻之后,心底却涌起更深的紧张。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揪着床单,额头上的冷汗还未完全退去,回想刚才的剧痛和晕倒的瞬间,心里一阵阵发慌——明明痛到无法忍受,可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
她的眼神有些游离,手指紧紧揪着床单,声音发紧地对医生说:“会不会这些检查只是暂时没发现问题?我这样突然晕倒,病根其实还潜藏在某个没查到的地方?” 话一出口,她心里的焦虑更甚,胸口像堵着一团石头,越发沉重,怎么也松不开。
很快,赵婷的父亲也赶到了医院。一路匆忙跑进病房时,他额头满是汗,呼吸急促,眼神直直落在病床上的女儿身上。看到赵婷脸色苍白、手里还插着针管,他整个人愣在门口,片刻才反应过来,快步走到床边握住她的手。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颤抖,他压低嗓子急切地追问医生情况,了解之后却是更加紧张:“怎么会突然晕倒?检查都做了怎么还查不出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地方遗漏了?”
医生没急着开口,只是轻轻合上病历,目光在父女俩之间停留片刻,才缓缓解释道,常规的头颅 CT 和 MRI 主要用来排查出血、肿瘤、急性梗塞等器质性病变,对血管的轻微痉挛、短暂性血流改变,或者功能性异常,并不敏感。血常规和电解质结果虽在正常范围内,但也不能完全解释症状背后的机制。
他沉声补充说,这类突发头晕头痛的患者,有时问题出在细微的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调节或代谢异常上,是常规影像看不出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医生开具了更全面的检查:包括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颅内血流情况、动态脑电图观察有无癫痫样放电、心脏彩超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排查心源性因素,同时加做甲状腺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维生素 B12 等代谢指标。
医生解释道:“CT 和 MRI 的确能排查出大出血、肿瘤、梗塞等器质性病变,但对于血管一过性的痉挛、神经递质异常或者功能性障碍,并不敏感。这些检查本身就有局限性,很多头晕头痛的原因,是影像和常规血液指标都无法捕捉到的。”
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开具检查单子,解释道:“经颅多普勒(TCD),主要用来观察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波形。他通过超声探测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和方向的检查,临床上用来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或供血不足,或许能够发现你女儿的病因。”
赵婷在检查床上安静躺着,心里不断的默念着“一定要检查出来什么东西,哪怕是很轻微的,也比什么异常都没有要好。”
探头依次放在颞窗、枕骨大孔等位置,报告很快出来:双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正常,没有狭窄或异常波形。也就是说,颅内大血管血流情况完全正常。
这一次医生沉默了片刻,他将单子交到患者家属的手中,语气低了些,“没有任何问题,一切正常。”但医生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换了一个方向:“既然不是血管的问题也不是器质性病变,那是不是可能出在神经系统?她曾经晕倒过,需要排查是否有短暂的脑电异常。”
医生很快开具了动态脑电图——这是通过在头皮安放电极,连续监测 24 小时甚至更长,用来捕捉短暂的异常放电,排查癫痫及其他脑功能紊乱的检查。很快,赵婷戴着电极带回病房,仪器记录下她一整天的脑电活动。第二天,结果报告显示脑电背景节律正常,未见癫痫样放电,也没有尖波或棘慢波群。
考虑到心脏问题也可能引发晕厥或头晕,医生又追加了心脏彩超,用来评估心腔结构、心肌收缩功能以及瓣膜情况。但检查结果显示心腔大小正常,心肌运动协调,射血分数 65%,瓣膜形态及功能正常,没有反流。
随后的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则是为了捕捉短暂或隐匿的心律失常。赵婷佩戴电极一整天,结果提示窦性心律为主,偶有窦性心动过速,但无房颤、室早、ST 段异常。也就是说,心电活动同样没有异常。
医生不放心,又将注意力转向内分泌和代谢因素。他先安排了甲状腺功能检测,防止甲亢或甲减引起的头晕、心悸。结果显示 TSH、FT3、FT4 均在正常范围。随后追加的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心脑血管风险。报告结果为 10 μmol/L(参考范围 5–15 μmol/L),数值正常。最后,医生还安排了 维生素 B12 水平检测,以排查贫血或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结果显示血清维生素 B12 浓度在参考范围内,没有缺乏。检查一项接一项完成,从血流、脑电到心脏,再到内分泌和营养代谢,几乎将常见的可能性逐一排除。然而所有报告都写着同样的结论:正常。
赵婷的父亲盯着那一叠写着“正常”的检查单,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他的情绪终于压不住,声音陡然拔高:“怎么会又是正常?她明明晕倒在地,脸色惨白,痛得直喊救命!从最开始的头颅 CT,到后面的核磁 MRI,再到你们开的经颅多普勒、动态脑电图、心脏彩超、二十四小时心电图,最后连甲状腺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 B12 都做了,全都写着正常!查了这么多,一个个说没问题,那她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这里,他的嗓音已经有些哽咽,眼睛泛红,整个人几乎要扑到医生面前:“我女儿才二十三岁啊,她连站都站不稳,你们却告诉我一切正常?正常的人会这样吗?是不是哪里漏掉了,还是还有什么没查到?”病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父亲的焦急和愤怒像重锤一样砸下来,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压抑。赵婷侧身靠在病床上,听着父亲的声音,眼神空洞,心里更添一层迷茫与不安。
医生沉默了片刻,缓缓站起身来,合上手里的病历,看着赵婷的父亲,语气放缓:“我能理解您的担心和着急,换作是我的家人,我也会跟您一样着急上火,但目前的情况的确是排除了所有的器质性病变,我们正在逐步排除危险因素,接下来还会继续深入查找原因……”
听到这句话,赵婷的父亲情绪反而更加激动,脸色涨得通红,声音也抖了起来:“排除了?排除了就能代表没事吗?她才二十三岁,就晕倒在地,痛得冷汗直冒!你们一次次说没有问题,可她现在还躺在床上!如果真的是没病,她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是不是根本就没想着找到病因?你们是不是只会不停的开检查单?”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已经有些嘶哑,胸口剧烈起伏,眼眶泛着湿意。那种压抑已久的焦急和恐惧一下子冲了出来,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质问。病房里的空气瞬间紧绷,连周围的护士都停下了脚步,望向这一幕。赵婷缩在床上,听着父亲颤抖的声音,心里反而更慌,指尖一点点蜷缩着,不敢抬头看任何人。
就在这时,病房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王主任被里面巨大的动静吸引,推门走了进来。他身形高大,步伐沉稳,目光扫过病房的瞬间,整个空间的气氛都被压住了,原本情绪激动的父亲也下意识地收了声。王主任没有急着开口,只是微微抬手,示意主治医生说明情况。
主治医生立刻起身,语气谨慎而详细地从头讲起:赵婷最初因突发头痛头晕入院,头颅 CT 未见异常;随后复查 MRI,依旧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为排除血管及功能异常,又做了经颅多普勒、动态脑电图、心脏彩超、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及甲功、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 B12 等检查,结果全部在正常范围。讲到这里,主治医生语气微微一顿,神情带着几分无奈。
王主任边听边注视着赵婷,见她脸色苍白,眉头紧皱地半倚在病床上,眼神虚弱而迷茫。他沉吟片刻,开口追问了几个关键症状的细节:头痛的性质、眩晕的频率、伴随的耳鸣和视觉模糊。赵婷断断续续地描述完,王主任眉头皱得更紧,眼神里闪过一丝凝重。
他沉默了几秒,伸手接过病历,刷刷几笔写下了几项新的检查。写完后,他将病历单递到赵婷父亲的手里,声音低沉而坚定:“这些检查必须尽快做,请您先稳定情绪,我们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几个小时后,检验报告陆续出炉,护士第一时间送到了医生办公室,王主任接过纸张,低头逐项细看,每翻一页,他的神色就沉了一分。报告扫完,他神情不再轻松,随即站起身,快步走回病房。
他径直来到赵婷的病床前,神情凝重,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俯下身,伸手在她身上的某个部分轻轻按压,动作看似随意,落点却极为精准。果然,下一秒赵婷就猛地皱起眉头,身体开始微微发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整个人本能地偏过头,肩膀微微缩紧,手指下意识攥紧了床单。这一瞬间,病房内的空气骤然凝固。主任眼中闪过一抹确认后的笃定,心里已有答案——导致这一切的“真凶”,终于在这一刻露出了真面目!谁都没想到居然是这个病!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类以反复头晕、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它和常见的偏头痛相似,却又更加复杂。发作时,患者不仅会感到头部一侧或双侧的隐痛、胀痛,还常常伴随天旋地转的眩晕感,周围环境像在不断晃动,甚至走路都难以保持平衡。严重时,患者会伴有眼花、恶心、呕吐、耳鸣、怕光、怕吵等症状。这类疾病与中风、肿瘤不同,并不会在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上留下痕迹,因此常常被误解为“心理问题”或“休息不好”,而真正的病因往往被忽视。
在临床上,前庭性偏头痛常常出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身上,发作具有反复性和阶段性。有些患者以头痛为主,眩晕只是伴随;而有些患者则以眩晕为主,头痛却并不明显。发作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以短至几分钟,也可以长达数小时甚至一天以上。发作期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整个人的平衡感被彻底打乱,这种突如其来的无力感带来极大的恐惧与心理压力。赵婷晕倒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发作表现之一。
从机制上看,前庭性偏头痛并不是血管堵塞或脑部损伤,而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紊乱。研究认为,它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激活、神经递质如 5-羟色胺的失衡,以及大脑前庭通路过度兴奋有关。这些变化让大脑接收到的空间和平衡信息出现短暂混乱,就像信号被干扰一样,患者便会突然出现眩晕、视物晃动和头痛。正因如此,赵婷做的所有影像学检查结果才会显示正常——因为大脑结构并没有病变,问题出在功能调控上。
然而,疾病并非无缘无故出现,赵婷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为它提供了温床。首先是长期的睡眠不足和作息紊乱。她几乎每天凌晨两三点才休息,第二天清晨又要赶地铁上班。缺乏规律的睡眠会打乱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平衡,使神经递质的调控出现问题,从而诱发偏头痛和前庭症状。长此以往,任何小的刺激都可能被放大成严重的不适。
其次是饮食方面的问题。赵婷的三餐长期不规律,早晨常常空腹,中午大多是油炸外卖如麻辣烫、炸鸡,晚上加班后又常与同事去烧烤摊或火锅店,啤酒更是成为解压的固定饮品。酒精和咖啡因的大量摄入,都会直接作用于血管,改变收缩与舒张的状态,使神经系统处于应激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胃口重或容易失眠,但对于易感人群,这正是引发前庭性偏头痛的“导火索”。
最后,是精神压力与情绪紧张。赵婷每天的工作高压,客户对接、方案修改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周末不是补觉就是靠酒精麻醉,几乎没有健康的运动和减压方式。长期的心理紧绷会让交感神经保持在兴奋状态,导致血管收缩异常、神经递质分泌紊乱。缺乏运动和身体的调节能力,更让她的神经系统失去了缓冲的余地,最终让症状一再爆发。
综合这些因素,赵婷的前庭性偏头痛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而是长期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长时间的熬夜和睡眠不足,让她的大脑神经长期处在过度兴奋状态,缺乏必要的休整;三餐不规律、过多依赖高盐高油的外卖和酒精,又不断刺激血管和神经,使其更加敏感;而工作中的紧张与精神压力,则像一根根无形的弦,将她的神经系统持续绷在最高点。随着时间推移,身体的代偿逐渐被耗尽,神经功能开始频繁失衡,前庭系统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越来越低,最终在一次次看似普通的工作场景中爆发成剧烈的头晕和头痛。赵婷的倒下,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生活方式长期累积下的警示。
资料来源:
[1]牛玉格,张怀亮,张道培. 前庭性偏头痛病人脑电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J/OL].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16):2451-2460[2025-08-22].https://link.cnki.net/urlid/14.1312.R.20250822.1017.010.
[2]杨龙,刘婷,张欣,等. 前庭功能检查及功能磁共振在前庭性偏头痛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25,54(07):1734-1738.
[3]王振华,刘晓婷,张伟,等. 前庭性偏头痛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5,17(03):199-203+208.
(《北京一女子头痛头晕,几次脑部 CT 和核磁都正常,复查结果出现异常》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