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告诫:肾衰竭早期别只看腰痛不痛,若有3个异常,需警惕

发布时间:2025-05-22 14:55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查出肾功能不太好,可他一直都没喊腰痛,我妈就说不是啥大事,可最近他老是眼皮肿、脚肿得穿不进鞋,是不是已经晚了?”

说话的人看起来三十岁左右,声音里有犹豫也有着急,眼睛不停盯着化验单。

他不是不信医院,而是困惑:过去大家都说“肾不好会腰痛”,可爸妈都说没这毛病,还能吃能睡,怎么说出事就出事了?

很多人对肾脏的认知太过片面,把“疼不疼”当成主要判断依据,尤其老一辈人更习惯靠身体感受来评估健康。

但问题就在这,肾脏是个“沉默器官”,早期受损根本不表现为疼痛,哪怕功能已经下降一大半,有的人还是感觉不到腰部不适,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疼,而是一组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水肿是最先被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但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吃咸了”“走多了”“天气热”,尤其是眼睑和小腿的浮肿,经常被当成小事。

肾脏功能下降,过滤系统紊乱,钠水潴留在间质组织中,早晨起床眼皮肿,白天走路久了脚踝胀,这些表现不是简单循环问题,而是肾小球滤过障碍的反应。

水肿不是单纯的液体堆积,它意味着身体已经无法平衡输入和排出的关系,一个健康人的肾每天能处理超过150升原尿,最终排出1到2升。

如果肾单位减少,滤过功能下降,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钠无法有效排出,就会积聚在组织间隙。

更隐蔽的是尿液异常,很多人以为尿出问题就是颜色变深或者出现蛋白泡沫,但事实上,最早期的尿液信号常常不是外观,而是频率和规律的变化,夜尿增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表现。

中老年人本就尿频,很多人以为这正常,但其实夜间排尿频繁可能是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导致的,如果晚上起夜超过两次,且持续两周以上,哪怕没有其他不适,也需要警惕。

还有一个问题是尿量波动不稳定,有些人突然一天尿很多,有时候又几乎没有明显排尿,这不是喝水多少的问题,而是肾单位代偿能力波动。

慢性肾病早期,肾脏会通过剩余的健康肾单位进行代偿,表现为暂时的“假正常”,但这个阶段肾小球内压升高,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最终加速病情恶化。

还有一种情况是尿色变化不明显,但伴随异味或泡沫持续不散,这类表现说明尿液中蛋白含量升高或有细菌代谢产物,是早期肾小球受损的表现之一。

问题是这类现象往往持续时间短,很多人观察不到,而标准尿常规一次未必能发现,必须要通过微量白蛋白检测或24小时尿蛋白评估,才能准确判断早期损伤情况。

最容易被当成“年纪大正常现象”的就是持续性倦怠感,肾脏是维持体内代谢平衡的关键器官,肾功能下降会导致毒素堆积、红细胞生成减少、电解质紊乱,最终表现为持续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人误以为只是“睡不好”“没休息好”,但其实这是代谢废物在体内循环系统中积聚导致的轻度毒性反应。

早期慢性肾病患者中有超过70%的人主诉“力气变小”“站久了就累”“头昏脑胀”,但由于查体没发现器质性疾病,大多被当作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体衰处理。

但这些疲劳感往往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早起最严重,下午稍好,晚上再度加重,这个节律与尿毒素排泄模式密切相关,说明肾脏清除能力下降导致毒素在血浆中波动积累。

而且这种持续倦怠感在锻炼后不缓解,有些人哪怕睡足了还是累,这是代谢系统的问题,不是体力问题,慢性炎症状态下,免疫因子升高,也会影响中枢神经兴奋阈值,让人感到持续低能量。

很多人误以为肾功能问题一定和腰痛挂钩,其实不是,腰痛多数出现在急性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囊肿等病变中,而慢性肾衰早期,根本不会痛。

因为肾脏没有足够的痛觉神经分布,而且病变过程缓慢,组织适应性强,直到结构损毁过半才可能引起邻近组织牵拉感,这种“晚痛”反而说明病程已长。

真正要看的不是有没有痛,而是身体调节系统是否还能维持基本稳定,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废物、激素代谢,这些一旦开始失衡,症状表现五花八门,很容易混淆方向。

很多人查体以为只要肌酐不高就没事,但早期肾病在肌酐升高前已经损伤了50%以上肾单位,真正敏感的指标是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蛋白,而不是传统尿素氮和肌酐。

如果一个人没有水肿、没有明显尿异常,也没特别疲劳,但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体检又没发现明显肾损伤,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暂时安全?

答案是否定的,这类人处在典型的高危前置阶段,叫“肾脏高负荷状态”,他们的肾功能可能尚未下降,但已经处在代偿极限,只要一两个诱因叠加,比如脱水、感染、用药不当,就会突破防线,进入不可逆损伤阶段。

这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看化验单,而是评估结构性风险,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钠排泄、超声下肾皮质厚度和弹性指标、动脉僵硬度。

真正的预防,从来不靠症状来判断,而是靠在“还没坏透”的时候,准确识别高风险人群,做出干预,不是等腰痛才查肾,而是要在身体已经悄悄出信号时就动手干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肾衰竭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徐佳慧.慢性肾衰竭病人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