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鲁迅,是一种病!

发布时间:2025-08-25 16:27  浏览量:1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许多人都熟悉的照片:鲁迅先生双指夹着一支烟,眉头微蹙,目光如炬,仿佛正穿透时光,凝视着这个依然需要呐喊的时代。这一影像,不仅仅是一张人像摄影,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它陪伴纪念馆走过十余年岁月,也伴随着无数游客的沉思与致敬。

然而,就是这样一张早已深入人心的照片,近日却被一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推至风口浪尖。她投诉的理由,是鲁迅原照本摄于私人空间,而纪念馆将其置于室外公共区域,“有引导户外吸烟之嫌”,并要求馆方撤换。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绝大多数网友并未“惯着”这位投诉人。人们清楚地知道,吸烟确有害健康,也支持控烟举措。但将鲁迅——这位以笔为戈的文化巨匠——手中的烟,仅仅看作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甚至试图从公共空间中抹去这一形象,无疑是一种认知上的错位、情感上的割裂,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短视。

鲁迅的烟,早已超越烟草本身。它飘散在他无数个深夜伏案的窗前,伴随《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诞生;它是他冷静批判、孤寂战斗时的伴侣;它是一种思考的姿态、一种精神的映照。将那支烟从鲁迅手中拿走,某种程度上,就是抽离了历史语境,剔除了人格真实,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充满张力的思想者,压扁成一张符合某些人当代审美标准的“安全海报”。

如果我们接受孙女士的逻辑,那接下来要“整改”的历史恐怕数不胜数: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会谈时共执烟卷的经典场景,是否也要从历史书籍中删除?李白“举杯邀明月”是否在宣扬酗酒?《红楼梦》里宝玉喝酒、黛玉吃药,是否也得加条“健康提示”?岳庙中岳飞握剑的塑像,会不会被投诉“宣扬暴力”?孔子佩剑周游列国,是不是得算“非法携带管制刀具”?

历史不是一块可以随意裁剪的布,文化更不是任人拿捏的橡皮泥。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表达习惯与审美范式。将今天的行为准则生硬地套用于过去,审判早已定格的历史瞬间,既是对记忆的不尊重,更是对文明延续的阻碍。

而从更深一层看,动辄以“为你好”“为公众好”为由发起投诉,实则往往出于某种偏执的“道德洁癖”或过度自我中心的判断。这类投诉背后,是一种将个人不适上升为公共约束的冲动,是一种滥用投诉机制、挤占公共资源的行为。正如有人调侃:“如此投诉,与嫌邻居孩子吵闹就报警要求抓人的大妈有何区别?”

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通过不断删减、遮掩、回避来实现的。文明是一种包容力,是在理解复杂性的基础上依然选择理性与共情的能力;它是在面对差异时,能够保持礼貌与克制,不轻易挥舞道德大棒将他人的存在方式判定为“错误”。

鲁迅一生都在与那种“非黑即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极端思维作斗争。他批判的是虚伪的礼教、僵化的传统、吃人的社会,却从未拒绝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本身。倘若他得知,百年之后竟有人因他指间的一支烟而兴师动众,大概只会淡然一笑,再写一篇杂文,讽刺这“新时代的正义病”。

说到底,我们要传承的,是鲁迅的批判精神与独立人格,而不是模仿他吸烟的习惯;我们要保护的,是历史存真与文化语境,而不是营造一个无菌无烟、却也没有灵魂的公共空间。

因此,真正该被掐灭的,不是鲁迅手中那支早已成灰的烟,而是那种动不动就举报、试图让整个世界按照自己意愿运转的“邪火”。

让那面墙继续立着吧。
让愿意驻足的人静静凝视,
让想要拍照的人留下纪念,
让感到不适的人扭头走开。

这才是社会应有的宽容与自由,
这也才是鲁迅精神的当代回响——
一个允许不同声音存在、
却不会因个别声音而轻易扭曲的记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