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催收新规落地!碰这些“红线”直接违法,借钱、催钱的都得看
发布时间:2025-08-25 08:29 浏览量:1
以前好多人被催收折腾得要命——大清早被电话吵醒问“是不是欠钱”,收到带狠话的短信,吓得不敢出门,想还钱的勇气都没了,债务窟窿越拖越大。催收员自己也说“干这活心里不踏实”。关键在于,暴力催收打乱了正常生活秩序,还让借款人陷入“想还不敢还、越拖债越多”的死循环 。好在10月催收新规来了,把“能做啥、不能做啥”讲得明明白白,从根源上规范行业,催收行业总算能往靠谱方向发展了。
一、新规划了哪些“不能碰”的红线?
新规把催收“禁区”列得清清楚楚,这些红线是基于“保障借款人基本生活权益、杜绝非法催收手段”设定的,只要碰了就违规,严重的还违法,不管是借钱的还是催钱的,都得记牢:
1. 时间禁区:早8点前、晚9点后,别打电话催收!
这两个时间段,大家要么在休息恢复精力,要么忙着处理家务、陪伴家人,属于“非工作干扰期”。催收电话一打,好心情全没了,还可能影响第二天工作、引发家庭矛盾 。
2. 频率禁区:同一天,别给同一个人打超3个催收电话!
从生活逻辑看,谁也扛不住电话连环轰炸。超过3次,正常生活节奏会被彻底打乱,借款人根本没法安心工作、处理其他事务,甚至会产生“被监视、被逼迫”的精神压力 。
3. 施压禁区:别找借款人的家人、朋友施压!
欠钱的是借款人本人,拉无关的人折腾,既违背“债的相对性”原则,又会让借款人因“怕家人朋友知道”产生更大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亲友间矛盾,完全是“以不道德手段制造次生伤害” 。
4. 话术禁区:别在电话里说“不还钱让你不好过”这类狠话!
催收本质是“追回合法债务”,不是“用威胁手段逼迫还款”。放狠话不仅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还会让借款人从“想还钱”变成“抵触还钱”,彻底激化矛盾 。
举个例子:市民小王欠了网贷,之前催收公司天天早上7点打电话(踩时间红线 ),还联系他父母说“你儿子不还钱”(踩施压红线 )。新规实施后,再这么操作,催收公司就违法了——因为这些行为直接违背新规设定的“保障借款人正常生活、杜绝牵连无关人员”原则,小王能投诉维权,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二、新规对借款人、催收方有啥影响?
对借款人:不用再被“暴力催收”折腾了
以前碰到不正规催收,借款人要么被吓得不敢接电话(精神压力大 ),要么被迫“以贷养贷”(为了躲催收,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越滚越大 ),陷入“越怕越躲、越躲越还不上”的死循环。现在有了新规,再遇到违规催收,直接保留证据(录音、短信截图等 ),找银保监会、金融办投诉——这些监管部门会依据新规处罚催收方,借款人也能踏实协商还款(因为催收方不敢再用暴力手段逼迫,只能坐下来谈 )。
就像邻居大叔,之前被催收短信威胁“再不还钱,把你欠钱的事贴小区里”(踩话术、施压红线 )。新规实施后,他能理直气壮地说“你违规了,我要投诉”——催收方知道违规会被处罚,立马就怂了,不敢再胡来。这就是新规“赋予借款人维权底气,打破暴力催收威慑”的体现 。
对催收方:必须“好好说话”要债
催收公司不能再靠“吓唬人”要债,因为暴力催收的“威慑力”已经被新规明令禁止。从经营逻辑看,他们得换成合法、合理的方式:比如改用协商话术“您这边欠款逾期了,咱们商量下怎么还款更稳妥”(尊重借款人,建立沟通基础 ),还得配合借款人制定还款计划(毕竟只有协商出可行方案,债务才能真正追回 ),别再搞“一上来就凶神恶煞”那套(没用还违法 )。
正规的催收公司,现在都在调整流程,培训员工学新规、用合规话术。因为他们算得清账:再像以前那样乱来,公司会被处罚(罚款、停业整顿 ),催收员也可能丢工作(违规操作会被行业拉黑 ),得不偿失。这就是新规“倒逼催收行业转型,淘汰违规机构”的作用 。
三、遇到违规催收,借款人咋维权?
要是碰到违规催收,别慌,按这几步来(每一步都和新规逻辑对应,环环相扣保障维权 ):
1. 保留证据
把催收电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记录等保存好——这是“证明催收方违规”的核心依据,新规明确了“违规行为需举证追责”,所以证据越全,维权越稳 。
2. 明确拒绝
告诉催收方“你这样做违规了,我要投诉”——让催收方知道你懂新规、会维权,从心理上遏制他们继续违规,也是“先礼后兵”的必要环节 。
3. 正式投诉
打银保监会投诉电话(12378 ),或者到当地金融办、信访局反映情况,把证据提交上去——这些是新规指定的“违规催收监管渠道”,监管部门会依据新规处罚催收方,让借款人的维权落地 。
比如上班族小李,被催收公司晚上10点打电话骚扰(踩时间红线 ),他录了音(保留证据 ),第二天就打12378投诉(正式维权 ),没过几天,催收公司就被警告,还给他道了歉。这就是“新规+证据+投诉”完整逻辑链的体现 。
四、新规不是“鼓励欠钱不还”,还款责任得扛起来
有人觉得“新规管得严,催收不敢催了,我可以拖着不还钱”——大错特错!新规的逻辑是“规范催收行为,不是免除还款责任”。借款人该还的钱,一分都少不了,只是还款过程不能再被暴力催收折腾。
从债务处理逻辑看:要是真遇到还款困难,主动找贷款机构协商(说明失业、生病等客观困难 ),大部分机构会愿意调整还款计划(延期还款、分期还款等 )——因为机构也想“追回债务,不是逼死借款人”。但要是故意拖欠、失联,贷款机构还是能走法律程序(起诉、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会冻结账户、执行财产,信用也会受损,反而让还款成本更高、更不划算 。
五、催收行业要变天,未来得走“合规路线”
以前催收行业鱼龙混杂,不少公司靠“暴力手段”生存(因为暴力催收成本低、威慑力“见效快” )。现在新规一卡,这些“歪门邪道”走不通了(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 ),催收公司得转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逻辑”:
1. 培训员工
教催收员学法律(懂新规红线在哪 )、学沟通技巧(用协商代替威胁 ),用合法方式要债——毕竟员工是“催收行为的执行者”,专业合规才能让公司不踩红线 。
2. 优化流程
把催收时间、频率、话术全规范,避免踩红线——从制度上确保“每一次催收都合法合规”,这是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
3. 配合协商
和借款人好好谈,帮他们想办法还款(比如调整还款计划、引入第三方调解 ),而不是一味施压——只有真正解决“借款人还款困难”,债务才能真正追回,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逻辑 。
只有这样,催收行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既帮金融机构要回欠款(保障金融秩序 ),又不让借款人被折腾到崩溃(保障社会民生 ),实现“金融维权”和“社会稳定”的双赢 。
新规落地,不管是借款人还是催收方,都得适应变化。对借款人来说,不用再怕暴力催收,但该还的钱得积极处理(这是“维护个人信用、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 );对催收方来说,得换合法方式要债,别再搞“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是“行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