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校长、老师及家长陪餐成为遏制学生食堂腐败的“拦路虎”

发布时间:2025-05-21 09:12  浏览量:2

《时评:让校长、老师及家长陪餐成为遏制学生食堂腐败的“拦路虎”》

四川绵阳观义初级中学的“一墙两餐”奇观,犹如一柄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某些教育机构食堂管理失序的遮羞布。当学生对着寡淡的饭食靠老干妈"辅助下饭",教师与教职工却享受着红烧肉、糖醋排骨的丰盛时,这不仅是一个营养失衡的对比,更是教育公平性流失的沉重警示。校园食堂绝非简单的果腹之处,其承载的是教育的温度与公正,任何腐败滋生都将侵蚀教育的根基。

陪餐制的设计初衷在于通过机制构建,让决策者与执行者回归教育初心。教育部推行的学校食堂陪餐制,通过让教育局局长、校长、教师及家长定期进入食堂与学生共餐,并实行自费陪餐制度,意图在制度层面筑牢监督防火墙。这种多方参与的监督模式,犹如在食堂管理与运营的生态链中设置了三重"守门人":校长作为直接管理者,需直面学生饮食需求与营养搭配;教师作为教育者,可传递学生真实反馈;家长作为权益代表,确保家校沟通无阻。理论上,这应当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

然而,理论设计与现实执行之间总存在鸿沟。某些学校的陪餐制已出现形式化倾向——陪餐变成偶尔的"作秀",监督沦为报表上的数字游戏。更甚者,当陪餐制度遇上既得利益群体,可能反成掩饰腐败的烟幕弹。校园食堂利益链条复杂,涉及食材采购、招标、定价、制作等多个环节,任何节点的失控都可能引发腐败。若陪餐仅成为规定动作而非发自内心的监督行动,那么制度设计再严密也难逃被规避的命运。

从教育公平与学生权利的角度看,校园食堂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权益主体,其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廉价的餐标不应成为缩减支出的借口,而应是教育公平性的具体体现。教职工与学生同价不同质的"一校两餐"现象,本质上是对学生权益的漠视与对教育伦理的背叛。当学生们发现"同校异餐"现象时,不仅会质疑教育的公正性,更会对教育体系产生信任危机。

根治校园食堂腐败,仅靠某一种制度远远不足,需要构建多维度的监督体系。第一,建立透明化信息平台,实时公开食材采购、招标流程、价格构成等关键信息,让阳光照进每一个环节。第二,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与学生代表组建监督委员会,定期抽检并公示结果。第三,完善追责问责机制,对发现的利益输送行为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也追究管理监督不力者的责任。第四,畅通举报渠道,保护举报人隐私与安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只有当监督网络覆盖食堂管理的每个角落,腐败行为才能无处遁形。

校园食堂腐败问题暴露出某些教育管理者价值观的错位与教育初心的迷失。教育本是播撒希望的沃土,绝不应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名利场。陪餐制度若能有效落地,将成为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但其效果取决于执行者的诚意与制度的刚性约束。唯有当校长、老师、家长真正将陪餐视为责任而非形式,校园食堂才能回归其育人本源。让每口饭菜都成为教育质量的试金石,每一顿午餐都见证教育公平的践行,这是对"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承诺的最好回应,也是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教育是国之大计,清正廉洁的校园环境是培养未来栋梁的基石。遏制食堂腐败,不只是为了省下几元餐费,更是为了守护教育的本真与尊严。当校长们放下身段与学生共食一锅饭菜,当家长们的监督真实有效,当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样的校园才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教育者的初心不应蒙尘,学生们的权益不容侵犯,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