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档案”医生杜守波:半世坚守乡土情 七旬仁心不退岗
发布时间:2025-08-26 20:01 浏览量:1
2025年8月26日,处暑。晨光微露,豫西南的乡村尚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秋雾之中,田间地头已隐约可见忙碌的身影。河南南阳宛城区茶庵乡卫生院内,74岁的杜守波准时推开诊室大门。这位退休11年的老军医,依然保持着43年如一日的习惯——每天七点准时到岗,始终是全院第一个上班的医生。他说,早点开诊,不耽误群众干农活。
"杜医生,我这老腰疼得直不起来......"葛营村的周进财扶着腰挪进诊室。杜守波抬头一笑:"老周,你的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还是老方案保守治疗,不能干重活。"不等病人多说,他已准确说出病情。这样温暖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简朴的诊室里重复上演。
1982年,正在部队深造的杜守波接到双亲病重的消息。这位经历过战火淬炼的军医,本可凭借第三军医大学的学历和战地经验留在城市医院,却毅然选择回乡尽孝。"父母生我养我,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回来。"为父母养老送终后,面对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他决定留下来服务乡亲。
1983年1月5日,他来到当时全区条件最差的茶庵乡卫生院。"当时没有检查设备,没有化验室,百姓就是冲着一个军人的信任来找我看病。"凭借过硬医术,他让曾经门可罗雀的卫生院渐渐热闹起来。
"黄石碑村的周金梅,血糖、血压、血脂都偏高;茶庵村的李国亮,慢性支气管炎;顾营村任明丽,皮肤过敏,湿疹......"杜守波的心里装着全镇居民的健康档案。哪个病人对什么药过敏,谁家老人有什么慢性病,他都了如指掌。
诊室内不见一面锦旗,却盛满了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要是杜医生肯收锦旗,全院所有房间都挂不下。"茶庵村民张如林说。但杜守波坚持不受一面锦旗,他常说:"对病人态度再好,治不好病,不算好医生!"
茶庵乡卫生院管辖1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5.12万人,常住人口26293人,已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复核升级31694人。面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有人问杜医生每天看多少病人、开多少处方,您是不是全院看病最多的医生?他幽默地回答:"我一天换一支笔!"
"我是虎头牌万金油,男女老少啥病都治。大病治不了,天天治的都是小病。"杜守波这样调侃自己。从战地救护到乡村郎中,从外科转战内科,从抢救农药中毒到慢性病管理,他始终跟着乡亲们的健康需求走。"正是治好了这些小病,才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1991年,众望所归的杜医生被推选为了杜院长,却仍坚持天天坐诊。三年后,他主动辞去职务:"耽误看病,我不是当院长的料。"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治病救人更重要。43年来,他以精湛的业务能力鼎力支持每一任院长的工作,见证了医院由弱到强,从落后到前列的发展变化。如今的茶庵乡卫生院,设备齐全,全院团结,青年医师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后劲充足。
定居南阳市溧河物流园的毕桂枝,老家是茶庵乡刘广营村的居民,近期因口苦、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睡眠不好,专程回来找杜医生看病。经检查,确诊为脂肪肝、胆囊炎、肠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指数是正常人的八倍。杜医生给出治疗方案,并嘱咐她一个月后复查。她说:"别人都是进城看病,我是回乡看病。我从嫁到茶庵乡到现在,杜医生给我看了30年病!"
面对满屋子的病人,杜守波没有时间整理资料晋升职称,至今仍然是一名执业医师。"每天看到这么多病人需要我,哪里有时间去想职称的事。"他淡淡地说。
退休11年来,多家医院抛出橄榄枝,杜守波都婉言谢绝:"人不能只为了钱,茶庵的乡亲们我熟悉,他们离不开我。只要身体允许,干一天,算一天。"
如今,他总结出当地居民发病规律:马上进入9月,要应对秋季腹泻、咳嗽和学生的头疼脑热;平时则以慢性病管理为主。一支笔、一个听诊器、一颗仁心,这位古稀医者用43年坚守,书写了"军人退役不褪色"的最美篇章。
茶庵乡卫生院院长李柱这样评价:"杜守波医生不仅是卫生院的'活档案',更是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楷模。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军人本色。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的无私关爱,为我们全体医护人员树立了榜样。"
处暑的凉风拂过卫生院走廊,候诊的乡亲们轻声交谈:"有杜医生在,心里踏实。"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这位老军医半世纪坚守最好的褒奖。(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勾志彦 李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