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田径:何以“常青”?
发布时间:2025-08-27 07:22 浏览量:1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青岛健儿获5金4银3铜,展现雄厚的后备力量、扎实的梯队建设及体教融合模式的落实成果,为“田径之乡”进阶带来新期待——
青岛田径:何以“常青”?
在近日落幕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山东代表团取得5金9银5铜、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其中青岛运动员收获5金4银3铜。这不仅是奖牌的丰收,更是青岛作为“田径之乡”实力的鲜活印证。
从20世纪30年代汇泉体育场的呐喊到2025年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驰骋,青岛田径的坚守与突破跨越近百年。是什么让青岛田径在跨越之路上持续冲刺?又是什么支撑着它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领跑?未来,作为“田径之乡”的青岛又该如何向更高处攀登?
8月21日,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内,青少年运动员们在田径场上练习竞走。王雷 摄
成绩斐然:
近百年的基因传承与精神接力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吸引1100余名运动员在56个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山东省代表团里,青岛派出11名教练与19名运动员的“最强阵容”,规模和人数均居全省之首。
赛场之上,青岛选手表现亮眼:刘慧文楷在男子撑竿跳高中以5米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王雅茹不仅摘得女子5公里竞走金牌,还与队友协作拿下团体冠军;王雅坤与队友通力合作,夺得男子5公里竞走团体金牌;赵泓睿和王鹏博为山东贡献男子跳远团体金牌……健儿们用拼搏身姿彰显着青岛田径的硬实力。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青岛籍选手刘凯以45.06秒打破沉寂8年的男子400米全国纪录,姜志超则以57.58米的成绩问鼎女子铁饼项目,展现出“青岛速度”与“青岛力量”并驾齐驱的强劲实力。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青岛田径一代又一代的基因传承与精神接力,更是一套成熟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培育出的硕果。
“从地方赛场到国际舞台,青岛田径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坚守中沉淀出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特质。”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宏表示,青岛运动员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的成绩,再一次印证了青岛田径雄厚的后备力量、扎实的梯队建设及体教融合模式的落实成果。
体系支撑:
从“塔基”到“塔尖”全链条覆盖
近年来,从“女刘翔”黄潇潇、“眼镜飞人”胡凯等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到马振霞、姜志超、孙悦等田径选手代表中国征战巴黎奥运会,青岛田径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其秘诀在于:“市队校办”“体教融合”的立体化选材网络实现了从“塔基”到“塔尖”的全链条人才培养,让田径苗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基层赛事网络是体系的“塔基”。青岛“区长杯”等中小学生田径比赛每年吸引数千名青少年参与,2025年市南区春季田径比赛有1400余名中小学生参赛……这种大规模、低门槛的赛事,既激发了青少年对田径的兴趣,也让校园成为发现苗子的“第一现场”。
基层教练则如同“星探”,在课间操、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的运动天赋与渴望,为体系输送最初的“千里马”。正如曾培养和输送刘飞亮、杨雁盛等国家队队员的教练赵名强所言:“我们不仅挑选身体条件好的孩子,更选择那些眼神里透着不服输劲头的孩子。”
9个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是构成体系的“塔身”。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核心枢纽,实现了“走、跑、跳、投”国家级训练基地全覆盖——2007年起,中国田协训练基地、国家竞走与撑竿跳高基地、女子铁饼基地、短跨后备人才基地等相继落户,逐步构建起国内少有的专业化训练平台,形成资源高度集聚的训练高地。“市队主导、区市体校补充、社会俱乐部辅助”的输送网络如同血管,将101所重点训练单位与特色学校中的优秀苗子源源不断输送至更高层级。
这套体系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体教融合”的深度实践,老中青结合的教练团队为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持续活力,成为“塔尖”成型的核心保障。赵名强用25年将青岛的男子撑竿跳发展为全国优势项目,张增惠深耕短跨30余年培养出黄潇潇等名将,龙玉文带着马振霞从平度农村走向奥运赛场……他们“以老带新、代际传承”,让技术经验与拼搏精神如火炬般传递。
从选材初期就筑牢训练根基,实现“基层普及—体校精培—专业输送”的无缝衔接。“11个青岛市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基地也为专业队提供了高质量的田径苗子。”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平介绍。
青岛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的表现,正是全链条培养体系厚积薄发的最佳证明。
破局之思:
从“高地”到“高峰”的进阶命题
尽管成绩斐然,青岛田径仍需直面“成长的烦恼”。如何让更多孩子主动走向跑道,如何从“领先”迈向“顶尖”,成为“田径之乡”向更高处攀登的必答题。
青岛需要在保持“人才高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尖子高峰”。正如国家田径队原总教练阚福林所言:“一旦出现奥运奖牌级运动员,会反向带动基层选材,形成更强的良性循环。”
在最近的一系列赛事中,王雅茹已引起国家队关注,刘凯的崛起正当其时,这些新星或许正是打破“瓶颈”的关键。
与此同时,青岛积极推进选材模式的科学化转型。2023年,青岛启动“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计划”和“少儿体育精英培养计划”。2025年,青岛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营采用“全域海选拓基盘”方式,在城阳区所有小学生中初筛,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测试,结合遗传因素评估,广泛筛选潜力苗子。更重要的是,选材引入心脑测评等科技手段,聚焦低龄儿童的潜能指标,实现从“经验选材”向“数据选材”的跨越。
刘新宏指出,接下来,青岛的竞技体育将以田径为改革切入点,在目标任务、项目框架、备战周期、训练结构等方面持续优化,打造更坚实、更具活力的青训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优质的资源,为中国田径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当然,更深层的突破在于让田径回归“育人本质”——田径不应只是奖牌的载体,更应是培养坚韧、拼搏精神的课堂。正如青岛实验初中教练胡泰所说:“让每个孩子在跑道上找到意义。”
跨越近百年,青岛田径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常青”,既要守住传承的“根”,也要扎牢体系的“干”,更要长出创新的“叶”。当精神的火种、科学的体系与破局的勇气交织,“田径之乡”的下一段征程,必将跑出更精彩的轨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