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长寿,先查骨密度!医生:65岁后,骨密度尽量别低于这个值
发布时间:2025-08-23 00:05 浏览量:1
在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在意血糖、血脂、血压这些指标,一年体检恨不得查三四次,稍微高点就赶紧吃药、控制饮食、跑步减肥,但说起骨密度,大多数人听了之后反应挺平淡的,甚至觉得这好像是老年人才该关心的事,或者是“女的才容易骨质疏松”,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殊不知,这种想法其实挺危险的,尤其是年纪一到65岁,这时候要是骨密度太低,不但容易骨折,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说白了,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老了,其实是骨头垮了。
很多医生都提过一个观点,就是人的“实际年龄”不完全看身份证,而是看骨头能不能支撑得住。
尤其是到了65岁之后,如果骨头不够“结实”,说难听点,就算其他指标都不错,也有可能突然哪天摔一跤就摔出一场病,甚至摔掉了后半生的自由。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有统计数据支撑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密度检查主要通过T值来判断骨质健康。T值是指一个人当前骨密度与年轻健康成人的骨密度标准之间的对比值。
一般来说,如果T值在-1以上属于正常;在-1到-2.5之间是骨量减少;而小于-2.5就属于骨质疏松症了。
而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如果T值低于-2.5,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尤其是髋部骨折,它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有研究显示,一旦发生髋部骨折,超过20%的老年人会在一年内死亡,大约50%的患者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
而且问题不止在骨折本身。你说一个人要是骨折了,特别是腰椎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这种,不仅疼,行动也受限,整个人就变得不爱动、不愿下床,慢慢地肌肉萎缩、内脏功能下降,连肺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走下坡路的速度特别快。有些人本来还能自己做饭、买菜、遛弯,骨折之后基本就变成“坐轮椅+人照顾”的状态了。
这种生活质量的变化,用惨都不为过。而很多时候,这一步根本不是疾病带来的,而是骨密度忽视太久导致的。
现在再看现实的问题,在国内,骨密度检查并不是体检里的“标配”。很多人每年做健康体检,从头到脚查一圈,B超、血液、心电图全有,但就是没想过骨密度也要查一下。
而实际上,65岁以后,骨密度应该是每年必查的一项内容。医生建议,最好能保持在-1以上,至少也要控制在-1.5以内,别让它掉到-2.5以下。
这个数值听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只要去医院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大多数人看到自己的T值就能感受到问题在哪了。
尤其是女性,在绝经以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为雌激素是维持骨密度的一个关键激素,一旦缺乏,骨质流失会明显加快。
很多人都不知道,绝经后5年内是女性骨质流失最快的时期,速度甚至是男性的2到3倍。
所以说,65岁之后去查骨密度,很多女性已经到了骨质疏松的边缘甚至已经跌破底线了,只是还没发生骨折,不代表骨头是健康的。
而男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骨质疏松在男性中的比例比女性低一些,但一旦发生骨折,恢复能力往往更差。
加上男性更容易忽视身体的信号,骨密度低的时候基本是没有症状的,所以很多人都是等出事之后才追悔莫及。
有医生就曾说过一个非常现实的现象,就是很多男性在60岁之后,觉得自己挺硬朗,走路快、干活多,但一旦发生骨折,情况反而比女性更不乐观,因为肌肉和骨骼的协调性差,恢复起来慢,精神状态也容易受打击。
那是不是只要补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也不能这么简单看。补钙确实有用,但必须要吸收得进去、运送得过去,还要能在骨头里“存住”。
这个过程中,维生素D3、镁、磷等营养素缺一不可,同时运动刺激也特别关键。
很多人天天吃钙片,但基本不运动,尤其是那种不晒太阳、不锻炼的人群,钙的吸收率本身就低,而且骨头没有受到负重刺激,就没有生理上的“储钙需求”,钙自然也不会往骨头里跑。所以说,光靠补钙真不够。
而要说补钙效果最差的一类人,其实就是那种既不动、吃得还乱、年纪又大的人。这类人群往往还有基础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问题等等,这些疾病本身也会影响骨代谢。
比如长期吃激素药物会加速骨质流失,长期肾功能不好的人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也会让骨头更脆弱。
有研究数据显示,慢性疾病越多的人,骨密度平均值越低,骨折风险也越高。所以想要真正维护骨密度,就不能只是补钙这一个动作,而是要从整体状态来管理。
说到运动,其实最推荐的方式是负重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登楼梯、广场舞这类能让骨头“承压”的锻炼方式。
瑜伽、太极这些虽然也有好处,但对骨骼密度的刺激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不能做剧烈运动的人,也可以选择一些在家完成的小力量训练,比如靠墙站、椅子起立练习等,只要持之以恒,对维持骨密度都有帮助。而且运动本身对平衡能力有帮助,可以减少跌倒风险,这对预防骨折也很关键。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除了补钙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绿叶菜之外,还要避免摄入过多会加快钙流失的东西,比如高盐饮食、过量蛋白、高磷饮料(像可乐一类)、长期喝浓茶咖啡等等。
有些人喜欢喝碳酸饮料,结果查骨密度才发现已经是骨量减少状态了。还有人一味追求“低脂低糖饮食”,结果连基础营养都不够,骨头当然也会跟着吃亏。
总的来说,骨密度这个指标,真的是特别值得被重视起来,特别是65岁之后的老年人,不管男女,不管有没有不舒服的症状,都应该每年查一次。
一旦发现T值低于-2.5,就要尽早干预,不能等到骨折发生了才后悔。
长寿不是光看有没有慢性病,还得看能不能独立行走、自由活动、跌倒了不会出大事。而这背后的根本保障,就是骨骼健康。
换句话说,与其等问题来了再处理,不如现在就主动查一次骨密度,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处在高风险当中。
医生建议65岁以上人群,骨密度的T值尽量保持在-1.5以上,特别是有骨折家族史、绝经早、体型瘦、有慢病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很多时候,骨密度一查就发现原来“骨头早就悄悄出问题了”,这时候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营养补充和运动方式,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改善。如果非要等到骨头断了才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真的是为时已晚了。
[1]陈志芳,于小洪,马康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特征及并发衰弱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5,18(0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