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马克思的“现身说法”,祝和军《像马克思一样思考》出版
发布时间:2025-08-27 14:15 浏览量:1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误用就不曾停止,要么将其视为包打天下的药方和公式到处套用,要么有意无意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吊诡的现象:研究阐述的对象是马克思,但其立场、观点、方法却是非马克思甚至是反马克思的;口头上说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一涉及马克思主义或者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失声”甚至“失踪”了;有时候纸面上的文字通篇都是马克思,学习领会也不存在困难,但一触及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却又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事实上,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原理,比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为什么对这些学科的原理误解、误用就很少,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却出现了许多误解和误用呢?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原理,如何定位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功能?
我们如何才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
我们如何将马克思的思考方式、思维方法内化于心,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娴熟地运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祝和军副教授的《像马克思一样思考》出版。该书力图在跨学科的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现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在澄清错误认识和批判错误思潮中正本清源,引导读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该书的创作缘起于作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中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和困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书中内容思辨性强,但语言通俗、质朴、流畅,且辅之以大量的故事和实例来启发读者。
NO.1
内容简介
《像马克思一样思考》
祝和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有赖于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该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返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寻求马克思的“现身说法”,以及其对原理的认识与运用。
第三,揭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深刻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学理根源,理解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树立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性。
NO.2
作者简介
祝和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入选“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出版《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人生智慧》等著作。曾获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NO.3
专家推荐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力求再现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并引导读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这部具有探索性的学术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颇有新意。阅读此书,会进一步启发读者:马克思的一生是思考世界、追求真理、改变社会的一生。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以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指向,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构成了马克思思考方式的原素。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思考着一切、思考了一生。如果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思考,今天的世界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另外的样子。过去不能没有马克思,未来也不能没有马克思。像马克思一样思考,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同时指向未来的历史使命。
——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的思考方法本身,引导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镜,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和理解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动力。阅读此书,就像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被算法裹挟与内卷焦虑主导的时代迷思,以思考的力量不断探索前行的方向。
——左高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NO.4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知识论传统
一、思维着的头脑:西方知识论传统的特点
二、得意而忘言:科学知识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三、原理知识与具体知识: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类别
四、观察渗透理论:科学知识的发生机制
五、反对“醉醺醺的思辨”:科学知识中的个别与一般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论分析
一、反身内求:马克思的研究方式与叙述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争论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世界观能否终结哲学
四、哲学终结论的中国回响:再谈问题与主义
五、人们为什么误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验证”问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的语言学问题
一、走出“语言的牢笼”: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科学”“规律”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的语言学分析
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具体性的误置
四、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语言的澄清与理论的彻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
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思维与存在的“巨大对立”
二、经典的命题或事例:唯心与唯物的争论
三、前提还是原因:机械还原主义的困境
四、主观见之于客观:唯心论与能动性
五、由“说”回到“做”: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解放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体与类的矛盾
二、超越政治:国家与社会的紧张
三、天地与我共生:人与自然的冲突
四、摆脱有限:哲学思辨中的相对与绝对
五、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品格
二、道义上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
三、大历史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
四、人的澄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双向扬弃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一、形而上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古典本质主义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化:“本质性的本质”与“非本质性的本质”
三、批判而非论证:马克思主义与实证科学的距离
第八章 中国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化用而非套用
二、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跳出“证实”抑或“证伪”的困境
四、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为马克思辩护: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
NO.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指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摩尔根在不通晓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情况下何以能够在它指导下开展工作,而且还能得出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这只能说明,原理之为原理,关键在于它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导原则的作用;至于原理在词句上的表述,甚至原理是否被感知存在,都处于次要地位。
对此,马克思早就教导我们,要消灭词句。往往你越是把词句喊得震天响,这些词句越是在外边,而没有深入和内化,从而呈现一种异化状态。今天所谓“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其思想根子正在这里。梅林就近乎极端地说,没有辩证法的实际认识比没有实际认识的辩证法要可贵得多。
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根本就不是一个言谈的对象,我们要拿来“用”而不是拿来“说”。与光说不练相比,光练不说更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讲,“用”还是“说”,才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提供教条,而是提供思维方式;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还是那句话,问题的关键不是词句,而是遇到问题有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
当然,这样说绝不代表对原理的学习不重要。实际上,原理是理论思维的集中表达。没有原理,何谈理论思维?西方近现代思潮中的实证主义以拒绝形而上学、放弃理论预设而闻名,但其似乎忘记了,经验证据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观照下得以成立的。不是实证的经验成就了理论原则,而是理论原则使得经验证据成为可能。
受实证主义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学就曾把历史学的任务视为证据学、考古学、材料学意义上的“整理国故”。如是,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记录者、植物学家和植物标本收集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学术史一再告诉我们,理论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诚如吴承学先生所言,许多重要的“新学问”的兴起,有时候并不待新材料的“发现”,而在于对传统学术与文献的“发明”。若没有新眼光和新识见,哪怕面对一批重要的新材料,恐怕也发现不了问题。
以李嘉图、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也掌握了大量而充足的有关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文献性材料,但为何他们写不出旷世巨著《资本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思维的滋养,没有马克思极其重视的“抽象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柯林武德戏谑地称实证主义是“空前的掌握小型问题和空前的无力处理大型问题这二者的一种结合”。
在与恩格斯的一封通信中,马克思也强调: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归纳大量的“事例”为一个普遍原则的做法称为辩证法。因此,当他对孔德和黑格尔进行比较时,他认为孔德仅仅是在细节上比黑格尔强,而在理论思维方面,黑格尔不知道要比孔德强多少倍。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做到了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有一个最为形象的比喻——行动的指南。试想,茫茫的大海中,水天一色,一个人漂泊在大海上,如果能有指南针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他就不会对前进的方向迷茫困惑。
德国经济学家韦尔纳·桑巴特就表达过因放弃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产生的不知所措:“当我们失去了那种在复杂的生活中至今还是我们指南的、令人安慰的原则时……我们感到就像淹没在事实的汪洋大海之中,直到我们找到新的立足点或学会游泳为止。”原理正是在这种指南的意义上发挥作用的,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形式上、方向上、战略上的指引。没有这种指引,我们就会迷茫于前进的方向。
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装备再先进、细节考量再周到,把握不住历史前进的方向也是枉然。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这样比喻马克思主义:“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也满怀信心地指出,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旗帜就是方向,马克思主义正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面旗帜。我们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正是源于对理论的坚守与自信,放弃理论指导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来的必将是方向上的颠覆性错误。
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