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分析230名卵巢癌患者,意外发现:患卵巢癌的人,有4大共性!

发布时间:2025-08-22 23:57  浏览量:1

在很多人眼里,卵巢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又带着一点害怕。相比乳腺癌、子宫肌瘤这些妇科病,卵巢癌一直没那么“出名”,可是它的危害却一点不小。

最让人无奈的是,它来的时候非常安静,往往等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比较晚了。不少患者第一次确诊的时候就是中晚期,治疗起来压力特别大。

这也就是为啥近来有些医院和医生开始去回头分析这类病例,试图找出一些共同特征,看看能不能早一点发现问题,早一点干预。

其中有一组数据还挺有代表性,某医院收集了230名卵巢癌患者的基础资料和病史,然后从中提炼出几个相对突出的共性。

这个分析结果一出来,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因为很多人都没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居然可能和卵巢癌风险有关。

尤其是一些中年女性,听完之后都开始主动反思自己平时的状态,毕竟这种事,真不是等有症状才值得关注的。

首先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患者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来没生过孩子,或者只生育过一次的女性,占比超过一半。

这点其实早些年就有研究提过,但很多人没太当回事。实际上,从生理结构上说,女性每次排卵时,卵巢表面都会有个小创口,这个过程持续几十年,对卵巢组织本身来说就是一种长期慢性刺激。

如果这期间没有足够长时间的“休息期”,比如怀孕、哺乳阶段,排卵被抑制,那么卵巢就要不断经历损伤与修复。

时间久了,出错的机会自然会多。所以在医学统计上来看,多次妊娠、哺乳的女性,卵巢癌的发病率反而更低一些。

当然这不是说不生孩子就一定会得病,只是这当中确实存在一个客观的风险因素。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很多人本身就是大龄未育,这部分人群的卵巢风险确实更值得提醒。

而且从肿瘤的发病机制来看,这种慢性微损伤+激素长期波动的组合,确实容易为癌变创造土壤。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背景下,体内激素紊乱情况也更常见。很多人月经不规律、情绪波动大、熬夜、饮食紊乱,这些都会影响卵巢的健康状态。

再一个特征,是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被便秘困扰,有的人甚至便秘问题持续了好几年。

这点很多人一开始可能觉得没啥关系,但仔细一想其实是说得通的。因为卵巢在盆腔位置比较深,而直肠就在它附近。

如果一个人经常便秘,盆腔就会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周围组织的循环和代谢会受到影响。而且肠道里滞留的废物越久,毒素吸收的机会就越多,这种环境对身体各个器官都不友好。

特别是卵巢这个部位,本身血液供应就比较复杂,如果周围环境长期不通畅,细胞代谢功能就容易紊乱。

更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便秘早就习惯了,觉得排便间隔两三天也正常,甚至有人五六天才排一次也不觉得稀奇。

这种情况下,不但对肠道有压力,对卵巢和子宫这些邻近器官的影响也会慢慢显现出来。

有研究发现,便秘超过五年的人,其盆腔内发生妇科炎症、囊肿、内膜异位等疾病的风险明显上升。

这些病虽然不等同于癌症,但一旦反复刺激组织细胞,也容易诱发不正常的增生反应,久而久之,癌变的几率自然会更高一些。

还有一个点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有点不舒服,但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体型偏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在这组患者里比例明显偏高。

根据医院那组分析结果,230名卵巢癌患者中,有将近六成属于超重甚至肥胖范畴,很多人腰围超过85厘米。

这种类型的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加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本来卵巢功能已经下降,雌激素主要靠脂肪组织转换,如果脂肪太多,体内雌激素就可能处于异常高水平。

而长期高雌激素暴露,本身就是诱发多种女性相关癌症的危险因素,像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在这方面都有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

特别是那些平时爱吃高脂高糖、缺乏运动、压力大又睡不好的人,这种代谢紊乱+激素异常的组合,真的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状态。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觉得“胖点没关系”“我不是病态肥胖”,其实只要内脏脂肪偏多、基础代谢差,哪怕BMI看起来不高,身体状态也早已进入高风险区了。

最后一个让医生觉得挺关键的共性,就是这部分患者当中,有很多人过去几年中反复做过多次妇科检查,包括彩超、肿瘤标志物甚至磁共振,但都没有发现问题。

也就是说,在早期阶段卵巢癌可能真的一点“信号”都不给,等到检查出异常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肿块明显,甚至有腹水、转移了。这种“沉默”的特性也正是卵巢癌最可怕的地方。

临床上有句话说得很直白,卵巢癌就是“沉默的杀手”,没有早期筛查手段,症状出现就意味着晚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医生一直提醒,家族里有乳腺癌、卵巢癌史的女性,特别是一级亲属患病史的,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像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突变,就和卵巢癌风险密切相关,有这个基因突变的女性患病率会比普通人高出数倍。

有条件的话做个检测至少能做到心里有数,必要时还可以选择预防性手术,或者制定更积极的随访计划。

换句话说,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可能没有办法完全避免风险,但至少可以从生活习惯和体检意识入手,把可控的部分尽量做好。

比如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熬夜,饮食清淡,控制体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中年之后,不能只是每年做个B超就算完事儿了。

如果有家族史或者月经紊乱明显,也建议同步检测肿瘤标志物,比如CA125、HE4这些指标,虽然不具备完全的诊断价值,但联合使用时对于早期风险的提示意义还是比较强的。

总而言之,卵巢癌这个病虽然很难彻底防住,但至少在了解它的特性、风险点之后,普通人也可以主动做出一些调整。

不生育、便秘、肥胖、家族史这四类因素,并不是说谁占了就一定会得病,而是代表了一个高风险的信号。

我们能做的,不是恐慌,而是早点认清身体在表达什么,早点把握机会做一些改变。有些事情等症状出现再处理就太晚了,真正聪明的做法是从现在就开始关心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

[1]涂盈盈,郑林,季苗苗,等.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卵巢癌围手术期症状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4,32(09):210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