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能手记(一):如何破解“身份的焦虑”
发布时间:2025-08-27 13:49 浏览量:1
很久以来,我就在思考关于自己身份定位问题。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对 “我是谁” 这一核心命题的重新追问与回答,既包含必然的阵痛,也暗藏突破自我局限、实现更真实生命状态的可能。
在“英雄之旅”中,当英雄迈出门槛的时候,他的原有的身份就会被“打破”,需要被“解绑”,就是要撕掉原有身份的标签。
而德波顿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长期依赖的 “原有身份”,其实是社会规训、他人期待或生存压力的产物。比如 ,我们被激励为“必须成为精英”,工作“必须稳定”等,而非源于内心的真实认同。这种身份看似能带来安全感,却会让人陷入德波顿所说的 “身份焦虑”。因为它的根基是 “他人的评价”,而非 “自我的接纳”。
而在新身份确立的时候,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混乱期。这时会出现“身份真空”,容易产生迷茫、自我怀疑甚至恐慌。混乱期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虚假安全感”的告别,为真正的自我探索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是探索期。个体开始主动尝试新的可能性,通过 “小步试错” 寻找与自我契合的身份方向。做些小尝试,会逐渐形成新身份的 “锚点”,让模糊的方向变得清晰。
第三阶段是整合期。当探索找到明确的 “锚点”,个体就会开始整合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方向,形成新的身份认同。这种整合不是 “割裂过去”,而是 “重塑过去的意义”。
我的这种思索过程,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的。
更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放弃了公务员、大学老师、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等体制内稳定性的工作,来到了民营的教育软件公司,就埋下了这颗种子。
从1998年到2010年,我基本上在从事K12的教育软件研发、网校和在线教育的研发与运营工作。
2010年,我到了培训公司,经历了一次行业赛道、服务对象、产品特点、公司环境,甚至话语体系的转变。当然,也接触了更多的培训课程,并曾经以学员的身份全身心地体验公司课程。这是转变的种子。在司期间,我学习了人本教练、DISC、NLP等偏向于心理和教练的课程,这是转变的动力。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我参加了十日内观的训练。
2015年,我离开这家培训公司,经历短暂职业探索,进入教育出版领域。
这个时期开始,我个人在业余时间进行了高强度的心理学学习和训练。我学习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中罗伯特·迪尔茨的系列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听了李中莹、黄启团、曾亮等老师的课程,收获很多启发。
另外,我专攻艾瑞克森催眠,参加了杰弗瑞·萨德博士的“大师督导班”,共9期。同时,我也听了史蒂芬·吉利根、黄仕明、洪伟凯、贾国梁等老师的课程。
此外,我还学过萨提亚家庭治疗、完形疗法、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TA(交互作用分析)、EFT(情绪释放技术)、ACT(接受与承诺疗法)、正念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叙事疗法、奇迹课程以及英雄之旅等。
按照德波顿的划分,这个过程,我是处在混乱期和探索期。
2025年,我的身份定位逐渐清晰化。
德波顿认为新身份重构的关键,正在于打破 “单一标签依赖”,建立 “多元身份体系”。
这种多元身份,指的是职场、家庭和社会的不同身份定位。你可以是个职场精英,也可以是个孩子的父母、某些兴趣爱好者、社区志愿者等。
这种多元身份则像 “多根支柱”,能支撑起更稳定的自我认同。即使其中一个身份暂时受挫,其他身份带来的价值感也能让人保持自我稳定。
我也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身份。我有明确的事业方向,同时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书法爱好者、奇迹课程和英雄之旅等体系的研修与践行者。
关于未来的事业方向,我原来有过撕裂感。在催眠和学习效能两个方向产生了摇摆。看过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我恍然领悟:我既是一位学习效能训练师,也是一位艾瑞克森催眠教练,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我可以用学习效能的理念方法,来学习催眠及其他课程体系;我可以利用催眠等潜意识学习方法,来增强学习效能。因为这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这种多元身份,是在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分配。不在把自己绑着某一个标准上,而是分散到自己的综合能力及社会角色上。可以是坚持的信念、热爱的事情和在乎的人。从未建构了德波顿所倡导的 “基于内在价值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