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广东过世,女儿电话回来叫亲戚帮烧掉衣服,骨灰不拿来老家
发布时间:2025-08-27 22:51 浏览量:1
赵妈接到喜儿的电话时,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电话那头的声音平静得有些出奇,喜儿说她母亲走了,人已经安顿好了,骨灰不打算带回老家了,只希望亲戚们能帮忙把母亲留在老家的衣服烧一烧,算是了却一点牵挂。赵妈愣了好一会儿,心里五味杂陈,但也没多问,只是应了下来。她知道,有些事,问了也没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选择。
喜儿家的事,村里人多少都知道一些。早些年她还有个哥哥,可那人不争气,年纪轻轻就进了监狱,出来没多久也走了。父亲走得更早,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守着老屋。后来母亲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喜儿便从广东把母亲接了过去。从那以后,老屋就彻底空了下来,大门紧锁,杂草丛生,连亲戚路过都绕着走,总觉得那屋子阴森森的,像是被遗忘的角落。
喜儿嫁到了广东,听说后来也离了婚。村里人闲聊时总说,她每次回来,车里的男人总不一样。没人知道她在广东过得好不好,是自己有房还是住在哪里,也没人知道她母亲在那边是否得到了妥善的照顾。只知道,她把母亲接走后,就再没回来过。母亲曾短暂地和邻村一个男人搭伙过日子,那男人本是真心想照顾她,可没过多久,母亲就病倒了。起初男人还尽心照料,后来可能力不从心,又没法律上的责任,便联系了喜儿。喜儿二话不说,千里迢迢赶回来,把母亲接走了。从此,母女俩在广东相依为命,直到母亲安详离世。
如今,喜儿决定不把母亲的骨灰带回老家,或许她心里也有她的考量。老屋无人居住,亲戚疏远,连扫墓的人都难找。她爷爷、父亲的坟茔,若不是旁系亲属念着旧情,恐怕早已荒草萋萋。曾经,“绝户”是让人避之不及的词,可如今,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时代变了,观念也在变。过去讲究过继、传宗接代,现在许多人即便想有后代,也因种种现实无法如愿。
村里还有几位五十多岁未娶的光棍,好在他们兄弟有后,百年之后还有侄子祭拜。自古侄祭叔伯,外甥拜舅的少。像喜儿这样的,连自己父亲的坟都未必会去上一炷香,更别说将来自己的身后事了。可这并不是冷漠,而是生活的重压让人无力顾及太多。活着已经不易,又怎能苛责他人对死亡的安排?
喜儿母亲走了,没有带回一抔故土,也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但她曾努力生活,哪怕晚年病痛缠身,也曾试图寻找依靠。她的一生,虽有遗憾,却也真实。而喜儿,作为女儿,虽未能让母亲落叶归根,但她尽了所能陪伴最后一程。这份情义,不比形式更重要吗?
如今的老屋依旧紧锁,但阳光依旧洒在门前的石阶上,偶尔有鸟儿停驻,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生命来去匆匆,有人记得,便是存在过的证明。喜儿和母亲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在平凡中默默承受、坚持、爱着。这何尝不是一种力量?一种在孤独中依然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