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学到,感到:传统武学功法学习小记

发布时间:2025-08-27 20:31  浏览量:2

罗山主注:本文作者小元子,中医世家,太爷爷是宫廷御医,中西医博士后,2025年五一拜师进入我师门,此弟子生性聪慧、刻苦练功、尊师重道,对武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敬业精神。

方向和方法对了,时间才有意义。

四十岁这一年,我停下了那些让身体疲惫的运动,开始寻找真正的养生之道。从马王堆导引术到八段锦,从吴式太极拳到传统内家功法,这一路走来,直到遇见罗山主师父,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知道不如学到,学到不如感到”。

两次跟随师父学习——五月的山西洪洞,八月的广东揭阳——让我这个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医与武,文与武,内与外,本就是一体两面。师父的武学修为和授业方法,让我一次次触摸到传统功法的深邃,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本体的奥妙。

从知道到学到,是认知的跨越;从学到到感到,是身心的印证。这篇小记,便是这段求学路上的三重感悟。

一、晨光:师者引路,破晓识途

五月的洪洞,晨光透过民宿院落的玻璃窗,在天井洒下斑驳的光影。微凉的空气中,我们三三两两同门穿过轻舞柳絮,走向十分钟外的练武场。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清脆而悠远。

开眼界,破认知藩篱。人的认知很难超越自己的见识范围。初学太极拳时,我固执地认为“太极拳就是最上乘的功法”,练不出效果只因悟性不够。跟随罗山主师父习武后才明白,太极拳的优势在于求劲而非心悟,通臂拳、意拳等功法各有所长。师父作为深有修为的武林中人,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武学天地。

明理路,知修学次第。宋代学者宗杲曾说:“学不至,不是学;学至而用不得,不是学;学不能化物,不是学。”师父将这种“学至、能用、化物”的理念贯通到武学教学中,不仅传授功法,更告知修学的理路——先后顺序、轻重缓急、次第程序。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传武者如何将武学融入生命,如何在为人处世中体现传武者精神。

看着练,同门相印证。传统武学需要口传心授。就拿桩功来说,外形看似相同,但头、肩、胯、肘的细微调整,都会影响力的结构和方向,意念的操持,更是获取浑圆力的不二途径。师父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跟随师父练习,手把手地细致纠正。更重要的是营造同门同修的环境,让人沉浸其中,在相互印证中进步。

二、微风:三要融通,体用相生

正午的阳光透过柳树叶隙。微风拂过,带着洪洞特有的物候气息,混合着远处槐花的清香。蝉声如潮,时起时伏,却不扰人心境。练功归来,汗水在风中很快干透,身体却还保持着站桩后的那种充实感——骨架撑开,气息绵长。

罗山主师父的武学体系,总结为:结构、意念、松紧。结构是基础,是对身体各部位规范性的要求,即拳学的身法规矩,意念是核心、是灵魂,是基于结构框架下相对固化的定向思维,松紧为用,松紧转换,是技击中的应用。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师父常说:“浑圆桩不是站个架子,是把身子练成一张弓。”在师父的教学体系里,师父给我们讲前后争力训练时,常说手脚分别是两个弓把,连接手脚的身体是弓弦,手脚固定住,身体这个弦一直的保持着上领下坠的张力状态,风府和命门均衡往后一靠,即弓弦往一拨,又迅速的弹回去。做争力训练时,外界要跟手脚联系起来,手脚要跟身体联系起来,哪怕是丁点的要领的疏忽也逃不过师父的法眼。传武难练就难在自己没有练到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练的是对是错,因为从来没有过正确的体认。

很多的心法很难理解,师父就用不同的方式、最通俗形象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如试力中的“顺力逆行”,起初我们怎么也无法理解,师父先教我们”放风筝”试力,放风筝时,要想让风筝飞的更高,得一拽一放,师父让我们把手放松,意想指尖连着风筝线,身体稍稍往后一靠一放,形要小,师父让我们体会手一直有一个向前的劲拽着,通过这个人试力,体会到了外界跟手的联系,手跟身体的联系,体会到了往后拉有往前的意,往前推还保持有向后的意,没有这个“放风筝”试力,或许对顺力逆行永远会停留在书面层面。师父总能用最质朴的语言,诠释武学中“晦涩”的内涵。

结构为基。结构承载武学养生和技击的全部,良好的结构不仅仅要满足人体生理健康的要求,也要符合人体结构力学的要求,即身法的规矩。如松腰落胯,胯要“上端后下,下端前兜”,如坐高凳;裆要“里撑外裹”,如夹圆球;胸要“含而不塌”,背要“拔而不僵”。这些看似玄妙的要求,师父教得却很实在——开肩时固定我的肘,往六个方向施加争力,让我真切感受肩要被拔出的感觉。找不到感觉时,他就用以虚寓实的比喻:“想想跳远时预备姿势腰胯的感觉。”

意念为魂。师父教左右争力的开合动作,先让我们建立起两手十指间的联系“双手间有细丝,慢慢拉开,不能拉断”,然后再练抱着长气球往左右一撕又自动弹回去,最后再练抱着参天大树,把大树分开,不是拿两只手去分,而是连身子都要往外涨它,把这树扒开,但树也扒不开,只是跟我一颤。对于意念的训练,师父给我们讲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法,这些意念不是空想,而是以虚寓实,是通过不同意念假借来获取改造生理和技击所需要的身心。有一次,师父用极小的动作搭在我小臂上轻轻下压,只凭风府和命门后靠的瞬间意念,就能破坏我的重心。他说:“意念要一想即止、一动即止,将来用时才有效果。”意念的妙用,在于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实现内外合一。

松紧为用。“松紧不是对立的,是一根绳子的两头。”师父常强调,在练功时,尽量去放松,但有个前提,也就是在保持结构准确稳定、意感充盈的前提下去放松。操持意念时,为什么要求“一想即止、一动即止”?做争力训练时想为紧、动为紧,紧要短,在紧之前,松得要彻底,每做一次争力训练,实质是做一次意念支配神经,神经支配我们肌肉的训练,训练的是身心。意念太长,位移太大也就是紧的时间太长,松紧的转换太慢,这在技击中也就是反应迟钝。真正的松紧是“肌肉松弛而筋骨支撑”,练的是那种一触即发的整劲。

三、晚霞:医武同源,内外合一

八月的揭阳,连日阴雨把天地困在一片朦胧里。雨声敲打着玻璃,像是某种古老的节奏。我们在师伯家中练功,窗外是南方特有的湿润,室内却自成天地。偶尔雨歇,晚霞从云隙中透出,把潮湿的空气染成金红。那一刻,仿佛看见了什么隐秘的联系——就像雨水滋养大地,气血濡养筋骨,天地人本就是一体。站在窗前,看着远山如黛,近树如墨,忽然明白,医与武,不过是感知这天地气机的两种方式。

我家四代业医,我自幼浸润伺诊,中医学博士毕业,中西医结合博士后出站。虽明医理,却总觉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领会其中奥妙。直到开始学习传统武术功法,才发现中医与传统武学,一个偏文,一个偏武,如硬币两面,看似不同,实则同根同源,同气相求。

气的感知。通过站桩等功法,逐步觉知体内气的运行:初期感知气足不足,中期感知气通不通,后期感知气连不连。有了自身气感的基础,再去感知外部人事物的气息,最终通过对内在气的把握驾驭外在,实现内外融会贯通。这与中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升降”等理论相通,均强调通过感知、驾驭“气”来调和身心、应对外物。

身体观的重构。一般人多看重有形的“体”——肉身层面,而忽视无形的“身”——心神层面。徐文兵辨析“身”与“体”的内涵:“体”指肢体,是末节,练出八块腹肌是健体;“身”是躯干,是主体,站桩、内家拳等解决的是健身问题,除了健体还涵盖修心,是真正的养生。

内外合一的境界。传统武学让我重新理解了中医的精髓——不仅是治病,更是对生命整体的把握。当气血充盈,筋骨强健,对天地万物的感知变得敏锐,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医与武,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生命在天地间自在流转,与万物和谐共生。

从洪洞到揭阳,从春末到盛夏,传统武学的修习,让我体会到一种更为通透的生命状态——从生活之形的确立,到生活之质的转化,再到生命之境的升华。

生活之形。百日筑基,晨起站桩,日暮走拳,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我找到了支撑生活的内在节律。工作与家庭中有太多不能遂愿,太多无能为力,但通过这种确定的修炼形式,我学会了在不确定的人生中把握自己。这是最基础的改变,却也是最重要的开始。

生活之质。当练功成为日常,身心的质变悄然发生。无论意气风发还是低迷失落,内心与身体合一,意识与行动合一,气贯周身。未发动时平和安宁,发动时凝神专一。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充实的状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生命之境。气血充足,筋骨强健,先知身体,才知世界。对人事自然的感知变得灵敏,心力变得充沛。一场花的盛开有了别样的生动,一场雨的到来有了特别的韵味,一次深谈有了难得的有趣。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筑造出美不可方物的风景,然后随缘而行,成就人生的种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