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与吐火罗斯坦:这片帝国坟场究竟有什么秘密?|文史宴

发布时间:2025-08-27 21:01  浏览量:1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这样不会错过好文推荐

阿富汗(Afghanistan),西亚国家,也叫阿富汗斯坦。它与中亚国家的关联度很高,处于广义上的河中(北部的锡尔河与南部的阿姆河之间)地区,且被苏联占领过。因此,我把它也放入河中篇,排在中亚五国之后。

一、大夏

在天山以南、帕米尔(葱岭)以西、兴都库什山以北,有个开口较大的盆状区域,叫吐火罗盆地。

它分为三部分,南部属阿富汗,东北部属塔吉克斯坦,西北部属乌兹别克斯坦。

阿富汗古都巴尔赫(古名蓝市城)、北方中心城市马扎尔谢里夫(旧译马扎里沙里夫)、东北交通枢纽昆都士,以及塔国首都杜尚别、乌国南端门户城市铁尔梅兹,都在这个盆地内。

公元前2世纪,汉使张骞经由大月氏,来到吐火罗盆地,听到当地居民被外人叫作Daha。

归国后,为了让武帝多加关注,他就在递交的西域情况报告中,给那个地方赋予汉文化因素,称那里为大夏。

大夏约有一百多万人,很会做生意,但一般性格懦弱,畏惧战争,士兵战斗力低下。后来,他们臣服、归属于大月氏,被大月氏人控制。

大夏也叫巴克特里亚(Bactria),是希腊化政权,城邦体制。公元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经过吐火罗盆地,留下了一些将士。后来,希腊殖民者们就在那里,建立了大夏国,以蓝市城为都。

蓝市城是大夏各城邦的政治中心,商贸繁荣,位于阿姆河(汉称妫水,唐称乌浒河)以南,也叫监氏城、巴克特拉或巴里黑,今名巴尔赫(在巴尔赫省,省会马扎尔谢里夫)。后来,大月氏吞并大夏,也以蓝市城为都。

张骞告诉武帝,他在大夏一户人家居住时,见到了蜀布和邛(qióng)竹杖,就叫主人家去找商家,问这种布和竹杖是从哪里得来的。大夏商人回答说:

“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意思是,他是在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国(印度),从蜀地(川渝云贵)商人那里买来这些物品的。

张骞还听有的人说,身毒国在邛(今四川成都市邛崃市或凉山自治州西昌市)西二千里外。因此,他向武帝极力陈述:

“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

武帝听后,有了兴趣,就派他去蜀地,负责打通身毒到大夏的路。

张骞派出四路使者团,前往身毒。但他们都是还没到身毒国,只走了一两千里,就被迫返回,因为山路艰险,强盗横行,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杀害了 。

面对这种结果,张骞、武帝只好放弃联络身毒的想法。

7世纪,唐僧玄奘路过大夏故地。他根据当地地名的准确发音Tochari,改称那里为睹货逻,后又被人们统译为吐火罗。

《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两句对吐火罗的描述是:

“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 古大夏地。”

“大夏即吐火罗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夏和吐火罗,都可以指代后来出现的阿富汗。虽然如今的阿富汗,只有北方的核心区是在吐火罗盆地。

二、阿富汗王国

1747年(乾隆十二年),阿富汗王国成立,奠定了今阿富汗版图的基础。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美国独立。

1838—1842年,发生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英军曾占领喀布尔一段时间。

那时候,阿富汗东边的邻国清朝,也受到英军挑战,发生鸦片战争(1840—1842)。期间,英军曾先后占领厦门、宁波、上海等地。

1878—1880年,发生第二次英阿战争。战后,阿富汗沦为英国保护国(属国),失去外交权,被英国控制。

那时候,过去曾附属于中国的琉球王国(都城首里)被日本吞并(1879),清朝无力阻止。

1919年,发生第三次英阿战争。战后,阿富汗摆脱英国控制,取得独立。

那一年,北京发生五四运动。

1933年,阿富汗国王遇刺,儿子查希尔(1914年生)继位。他是阿富汗最后一位国王。

1953年,查希尔任命堂兄达乌德亲王为首相。

那一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副总统。

同年,尼克松访问阿富汗,会见了查希尔。

1959年,为了舍弃那些约束女性的宗教观念,以推动阿富汗的世俗化改革,阿富汗王后霍梅拉率先示范,首次不戴面纱公开亮相,震惊了全国。

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美国总统)访问阿富汗。

1963年,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的查希尔,担心亲苏、权力很大的达乌德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解除了他的首相职务。

同年9月,霍梅拉王后打破伊斯兰教常规习俗,陪同查希尔,首次出访,来到美国。肯尼迪总统和夫人杰奎琳,接见了他俩。

当时,阿富汗社会安定、政治宽松、经济繁荣,有很多邻国没有的商品。

三、苏俄乱政

1973年,在苏俄的支持下,阿富汗发生政变,正在意大利治疗眼病的查希尔被废黜。达乌德上台,成立阿富汗共和国,他为主席。

自此,查希尔40年的统治期结束,达乌德打开了阿富汗的潘多拉魔盒。

达乌德虽然跟查希尔政见不同,但也是个民族主义者,不愿听命于苏俄。上台后,过了一段时间,他改变亲苏政策,试图摆脱苏俄的控制。这引起了苏俄的不满。

1978年,阿富汗发生第二次政变,达乌德被杀,极端亲苏的塔拉基上台,成为主席。

1979年9月,发生第三次政变,阿明上台,成为主席。塔拉基受重伤,10月死去。

阿明是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反对苏俄的干涉。苏俄想再次煽动政变,但由于阿明严密防备,反对派无机可乘。因此,苏俄决定亲自动手。

12月,苏俄出兵,空军径直奔袭,空降部队迅速占领喀布尔,打死了阿明,然后扶持建立傀儡政权,卡尔迈勒为主席。

苏俄还出动大规模陆军,沿着马扎里沙里夫(马扎尔谢里夫)、赫拉特两个方向,发动钳形攻势,在坎大哈会师,占领了阿富汗全部重要城市。

苏俄的下一步计划可能是,等完成对阿富汗的全面控制和改造后,就继续扩张,与印度联手,瓜分巴基斯坦,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印度洋出海口。

如果按照这种剧本走下去,苏俄和印度的实力将会大增。如此一来,它们既可以向南,控制印度洋的商路,威胁中、美等国的进出口贸易。又可以向东,联合亲苏的缅甸、蒙古等国,对中国形成陆上封锁的态势。还可以向西,联合伊朗(1979年2月推翻了亲美的王国政权),与美国争夺在中东的霸权。

这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简直是噩梦,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阻止苏俄的这一企图,美、巴、沙特等国联手,尽可能支援反苏武装,把苏俄拖入了游击战的泥潭。

阿富汗人本身,也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的祖国被苏俄控制久了,会丧失主权,被直接吞并。这是他们不可接受的。再加上别的原因,所以,他们激烈反抗,有人甚至有了恐怖、极端主义倾向。

面对苏俄入侵引发的难民问题,中、美等国秉持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巴基斯坦,不断提供难民物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2月,中国对苏俄盟友越南动武,反对越南对自己的挑衅以及对柬埔寨的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苏俄对越南的物力、财力扶持,减轻了后来阿富汗人反苏的压力。

自从侵占阿富汗后,苏俄就跟中了邪似的。

1982年,76岁的勃列日涅夫病逝,安德罗波夫继任。

1984年,70岁的安德罗波夫病逝,契尔年科继任。

1985年,74岁的契尔年科病逝,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继任。

一年又一年,堂堂超级大国,竟然还是没能降服身边的小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很气愤,觉得这跟卡尔迈勒能力低下有关,所以对他很不满,打算把他撤换掉。

1986年,卡尔迈勒失去最高领导人职位,纳吉布拉上台,成为主席。

1987年,卡尔迈勒被解除一切职务,去了莫斯科养老。

1989年,失血过多的苏联,撤出在阿富汗的最后一批驻军。

1990年,中越边境的战事结束,越军撤离柬埔寨。

1991年底,苏俄解体。

阿富汗虽埋葬了北方大国的野心,助推了苏俄的终结,但自身也付出沉痛代价。

苏俄走后,阿富汗局势崩坏,陷入内战。

四、美国之风

1994年,奥马尔创立塔利班武装组织。

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纳吉布拉被处死。同年,卡尔迈勒在莫斯科因肝癌病逝。

1997年,塔利班基本统一阿富汗,奥马尔为最高领导人,在坎大哈遥控指挥。

2001年,九一一恐怖事件后,美国带着多国联军,迅速行动,轻松占领喀布尔,扶持建立民主政权,卡尔扎伊为临时政府领导人。

就这样,美式民主的大风,刮进了亚洲内陆。

很快,奥马尔离开经营了多年的大本营坎大哈,逃入巴基斯坦边境的山区。

美国打算完成对阿富汗的现代化改造,长期经营这块战略要地。这样一来,它既可以安心反恐,消灭恐怖主义。又可以从后方威慑伊朗,阻止伊朗拥核。还可以对中亚五国施加影响力(如租用军事基地),防备中、俄。

4月,已经88岁高龄的查希尔,从罗马归国。老伴霍梅拉,因病暂留罗马。

6月,本已做好回国准备的霍梅拉,突然病逝。意大利总理派出军机,把她的遗体送回喀布尔安葬。

2004年,阿富汗举行首次总统大选,卡尔扎伊当选。2006年6月,访华。

2007年,查希尔在喀布尔病逝,享年93岁。

2008年8月8日,卡尔扎伊和美国总统小布什等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阿富汗代表团由四名运动员组成,两人参加的是跆拳道项目,另两人参加的是田径项目。

在后来的比赛观众席上,小布什还带着妻子劳拉、女儿芭芭拉、妹妹多罗,以及父亲老布什,坐在同一排,给美国队员助威。

2009年,阿富汗举行第二次总统大选,卡尔扎伊成功连任。次年3月,访华。

2011年,美国认定的九一一事件主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麓的一座山城(伊斯兰堡以北)住宅里,被美国海军特种部队击毙。随后,葬于巴基斯坦海域。

2013年,奥马尔去世。

2014年,阿富汗举行第三次总统大选,加尼当选。10月,访华。

同年,由于美国民意、政治考量等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主力,撤出阿富汗。

2019年,阿富汗举行第四次总统大选。次年,结果出炉,加尼再次当选。

2021年,驻阿联军全部撤出,阿富汗政府军被抛弃。塔利班迅速反攻,重新统治全国,阿洪扎达为最高领导人。加尼交权后,觉得自己身份太敏感,怕喀布尔再生祸端,就去了阿联酋。

卡尔扎伊选择留在国内,他凭借前总统的身份和威望,协调各方利益,努力防止阿富汗局势再次失控。

近几年,阿富汗虽然比较封闭保守了,外界很少听到它的消息,但至少没有出现动乱,这比苏俄撤出的那几年还是有进步的。

五、瓦罕之水

在2000年前后,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战火纷飞,阿富汗常常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但是在它境内,有一个地方相对比较安静,仿佛遗世独立,这就是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是指阿富汗东北部延伸出来的狭长地带,与中国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接壤。

它像是一条脐带,连接着庞大的中国身躯。又像是手指或手臂,触摸着彪形大汉的背部。

瓦罕走廊是阿姆河的发源地。阿姆河正源是瓦罕河,发源于中阿边境,流经兰加尔。

在瓦罕城外,阿姆河次源帕米尔河汇入瓦罕河,形成喷赤河。

在昆都士城西北方向,重要支流瓦赫什河汇入喷赤河,形成阿姆河干流。

瓦罕走廊的东端,也就是中阿边界。它是一道分水岭,阿姆河源头的那座山另一侧,就是塔什库尔干河的源头。塔什库尔干河是叶尔羌河的支流,流经塔什库尔干县城。而叶尔羌河,就是塔里木河的正源。

六、瓦罕隔离带

瓦罕走廊是帕米尔地区的一部分,南倚兴都库什山,气候高寒,人烟稀少。

它属于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一部分。巴达赫尚(Badakhshan)也叫巴达克山,盛产宝石,省会法扎巴德,曾被巴达克山国统治着。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追击叛乱的大小和卓兄弟,渡过喷赤河,来到巴达克山国。他们派使者和护卫队来到巴达克山的国都维萨巴特(今法扎巴德),索要大小和卓。同时,另派军队来到瓦罕城,进行威慑。

考虑再三,巴达克山国王最终下令,把擒获的大小和卓杀死。

此后,清军占领了帕米尔部分地区,不包括瓦罕。巴达克山国没有被吞并,还是统治着原来的领地。它先是附属于清朝,后又附属于阿富汗王国(清称爱乌罕)。

19世纪,俄国和英国的势力,都扩张到了帕米尔,与清朝产生边界争议。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趁清朝战败之机,英俄两国绕开利益相关的中国,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私自瓜分帕米尔,签署了《英俄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简称《英俄帕米尔协议》。

为了避免领土接触,英俄两国在帕米尔南部,正式划出一条隔离带,取名瓦罕走廊,由阿富汗王国直接统治。

这样一来,阿富汗就完全成了英、俄之间的缓冲国,从伊朗东境,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境。其中瓦罕一段,就成了阿富汗内地与中国边疆之间的走廊。

1947年,巴基斯坦从英国独立。此后,瓦罕就成了巴基斯坦防范苏联势力渗透的隔离带。

1979年,亚洲风云激荡,伊朗变成政教合一的亲苏政权,苏俄侵占阿富汗。这两起事件,使得巴基斯坦周边形势骤然紧张,压力巨大。好在有中、美、沙特等国帮助,才没有崩溃。

1989年,苏军撤走,阿富汗变回缓冲国。

1991年,塔吉克斯坦独立,苏俄解体,巴基斯坦西部和北部压力减弱。

苏俄走后,阿富汗更乱了。反苏势力内讧,国家动荡不安,上百万难民逃往国外。

瓦罕走廊倒是比较幸运,它远离战火,躲在僻静的角落里,观察着国内的局势。因为有它,中国也就没有被战火波及,不用面临难民大规模涌入这一难题。

苏俄走后,阿富汗还成了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庇护所。瓦罕相对安全,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

出于对三股势力的防范等原因,中国一直关闭着中阿边界,不敢放开。所以目前,瓦罕还只是对内的。它要想成为直通中国的外向型走廊,还需等待合适的机会出现。

七、瓦罕雪豹

处于四国边缘结合部的瓦罕走廊,既是阿富汗的内部通道、邻国的隔离带、潜在的中阿经济带,也是雪豹等动物的栖息地。

2006年,查希尔去世的前一年,总部位于纽约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简称WCS),开始关注瓦罕的帕米尔盘羊(马可波罗羊)等动物。

2011年,本·拉登在喜马拉雅山麓伏法的那年,WCS通过摄像机,在瓦罕的多个地点,发现了 雪山之王 、最美猫科动物——雪豹。

2014年,联军主力撤出阿富汗的那年,在WCS的帮助下, 瓦罕走廊自然保护区(Wakhan Corridor Nature Refuge)在巴达赫尚省(省会法扎巴德)成立。

美国本土远在西半球,虽然它对阿富汗的经略存在争议,但还是带来一些现代化事物的,瓦罕走廊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一。

不知邻近的中国商人或旅客,什么时候能像雪豹或盘羊那样,轻松穿越中阿边界。

如此一来,从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然后到兴都库什山下的瓦罕走廊,再到吐火罗盆地,丝路南线这一段就复活了。这应该是阿富汗未来发展所需的中国助力吧。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