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想彻底离开胖东来,不带走一分资产,高管面临前所未有考验
发布时间:2025-05-20 07:11 浏览量:3
5月19日,于东来再度发声表示“希望与胖东来脱离关系,资产将全部留给团队”,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但公众的目光多数集中在他是否“真走”,是否“放弃所有资产”,却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以创始人人格为主导的企业,当创始人退出后,真正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从品牌延续到文化内生,从员工状态到管理惯性,胖东来的“去于东来化”过程,早晚要经历,这一刻或许只是开始。
01 胖东来高度人格化经营,是否已准备好无创始人的阶段?
无论企业规模如何,只要其文化、运营与管理方式极度依赖创始人本人,最终都要面对“继承人”问题。
胖东来的独特性,在于它从不走规模扩张路线,而是深入打磨单体门店的服务细节与组织文化,这种路径更依赖于强烈的价值牵引。
而这种牵引的源头,是于东来个人——他的生活方式、性格脾气、价值表达、用人风格,全部融入了胖东来的运行当中。
于东来多次提及“员工幸福感”与“企业的善意传递”,但执行这种理念靠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他本人的判断力与行为示范。
高管能否真正在他不参与的前提下,独立做出契合原始理念的判断?门店主管在面对灰色利益冲突时,是否还能自觉坚守?这些能力,才是企业真正走向“无创始人阶段”的试金石。
相比于“说走就走”的决心,组织是否已完成人格脱敏,是更关键的现实门槛。
02 于东来不带走资产,这种“交接方式”能否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表面上看,“资产归团队”代表一种慷慨与放手,但如果不伴随明确的传承机制或文化培训安排,反而容易引发惯性依赖后的空心化现象。
企业经营的根基在于经营逻辑、组织机制、文化习惯三者的协同。如果团队在接受“全部资产”的同时,并未接收到对应的“全部方法论”与“执行意志”,资产不过是空壳。
以往不少企业在创始人退场时,也有过“股份赠予管理层”“基金支持员工创业”等行为,但多数最终陷入团队分裂、经营走样、文化消散等后遗症。
这一方面是因为资源和权力不一定等于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创始人尚未将原始驱动方式转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长期机制。
以胖东来为例,它的服务标准高到连超市排面的角度、顾客互动的语气都被细化管理,这种极致细节往往依赖“持续监督”而非一次性教会。
若无于东来日常亲自参与与监督,员工是否能保持自我驱动力继续执行,这才是现阶段最值得外界担忧的问题。
03 胖东来的“非标准复制”模式,在创始人退出后会面临哪些现实阻力?
不同于连锁型企业追求规模复制,胖东来始终坚持在一个城市深耕细作,并不断通过内部调整优化服务细节。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位中高层管理者都必须熟悉具体门店的运作逻辑,对客户心理与员工状态极为敏感。可以说,它更像一个“活的有机体”,而不是依靠流程文件驱动的机器系统。
于东来若真离场,最需要面对的不是资金与产权问题,而是组织是否能独立完成“再生”。
目前为止,胖东来的学习机制虽有,但多是基于创始人的“公开课、访谈、走店指导”模式。这些方式缺乏体系化的人才复制机制与标准化训练模块,长期来看将严重制约胖东来的自我迭代能力。
尤其是面对新人加入、老员工退场的代谢周期,如果没有一套“非于东来语境”下依然能运行的员工培训与价值融入机制,服务水准的持续性将出现不稳定波动。
任何组织,只要靠“某个人”的现场出现维系秩序,那离开这个人之后,混乱就是预设结果。
04 团队接班之后,如何面对舆论与社会期待的压力?
在于东来主导时,公众愿意相信胖东来的“例外性”——不打价格战、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关爱员工胜过销售增长。
但当他彻底退出后,这些信念能否继续获得公众信任,会成为巨大挑战。因为一旦品牌发生口碑波动,外界首先质疑的就会是“少了于东来,胖东来还行不行”。
这就需要团队比以往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客户的每一次互动、与员工的每一次沟通,哪怕只是一个门店内一次商品摆放或一句话的应对不当,都有可能被放大为“没有灵魂的胖东来”的例证。外部舆论的放大镜效应,将持续考验团队的心理弹性和应变能力。
而放大镜下的另一个压力,是来自行业内部的比较与围观。
零售业一直在寻找“第二个胖东来”,但如果这个“原版”开始显露裂痕,整个行业对理想零售的信心也将受到牵连。这份压力对团队而言,不亚于一次管理重启。
05 接下来,最需要构建的是“沉默时仍有效”的企业文化机制
一个企业文化是否真正扎根,并不取决于发言人说得多好听,而在于它在无人讲话时,员工能否自觉行动。
在这个维度上,胖东来过去二十年确实建立了许多正向行为模型与文化故事。但未来若于东来真正“隐身”,这些故事如何转化为日常行为规则?行为又如何形成机制、机制如何进入激励体系?这些系统环节的打通,是胖东来真正进入“有根”的关键。
以服务礼仪为例,过去是由创始人亲自纠偏、示范、强调,再交由团队跟进。而未来是否可以通过自动反馈机制、第三方体验测评、小组互评制度等,来替代个人意志的监督?
能否将文化故事转化为准则文本,并融入晋升、考核、培训等核心环节?这些才是胖东来真正站稳脚跟必须补上的“中台建设”。
于东来是否真的离开,公众无法预测。但这个过程必然来临。
最关键的,不是他的个人选择,而是胖东来在“无创始人”环境下的运营逻辑是否成熟。企业之所以能穿越周期,不靠喊口号,而靠制度能接得住文化、文化能引导行为、行为能支撑顾客体验。
胖东来真正的试炼,从他宣布想要离开的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 上一篇:爱窝里横的三个星座
- 下一篇:做人不狂,做事不贪的四个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