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次落榜到“晚清半圣”:曾国藩靠稳慎改写命运

发布时间:2025-08-28 08:48  浏览量:1

道光十二年,湖南湘乡的曾家又一次被失望笼罩——曾国藩捧着秀才考试的落榜通知,站在院子里不敢进门。这是他第七次考秀才了,从十四岁考到二十二岁,同龄人本该早就谋得一官半职,他却连最基础的功名都没拿到。

更难堪的是,这次主考官没给他留面子,特意把他的考卷挑出来当成“反面教材”,在全省秀才面前点评:“文理太浅,字迹潦草,这样的文章也敢来应试?”消息传回湘乡,有人背后笑他“曾家出了个笨秀才”,连家里的亲戚都劝他爹:“别让宽一(曾国藩原名)死磕科举了,不如学门手艺实在。”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七次落榜的笨人”,后来会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清廷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还得了“文正”谥号——那是古代文臣能拿到的最高荣誉。连毛泽东都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这辈子没天赋、没捷径,甚至打了不少败仗,可偏偏是性格里那份“稳慎”,让他从泥泞里爬起来,一步步活成了“晚清半圣”。

落榜六次不认输:笨人的“钝感力”,是逆袭的第一步

曾国藩的“笨”,不是传言,是真真切切的。他小时候背书,能背到半夜还没记住,连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听会了,跳下来骂他“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考秀才时,别人考一两次就能中,他考了六次都名落孙山,每次的考卷都被考官批“文理不通”。

换作旁人,早就心灰意冷了。可曾国藩不,他把每次落榜的考卷都工工整整收起来,装订成一本“错题集”。每天晚上,他就坐在油灯下,逐字逐句跟那些中榜的文章对比:人家的开头怎么写?论点怎么立?甚至连用词、标点都琢磨。

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写的策论“只知堆砌典故,不懂结合实际”,就专门找来了《皇朝经世文编》,把里面关于民生、吏治的文章拆开来读,还跟着学写“时务策”。他在日记里写:“吾资质鲁钝,唯有笨功夫可补,今日错一处,明日改一处,终有进步之日。”

道光十三年,他第七次走进考场。这次他没像以前那样急着炫技,而是稳扎稳打,先把题目琢磨透,再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写策论。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看了三遍,才敢确认“曾国藩”三个字在秀才名单里——这年他二十二岁,终于迈过了科举的第一道坎。

后来史学家萧一山研究曾国藩早年经历时说:“他不是天才,却是最懂‘坚持’的普通人。别人把落榜当打击,他把落榜当教材,这种对挫折的‘钝感’,恰恰是他后来能扛住大风大浪的底气。”

日本心理学家渡边淳一曾说,“钝感力”是一种能让人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的能力。曾国藩就是这样,他从不怕别人说自己笨,也不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反而把每一次跌倒都当成“攒经验”,这种稳扎稳打的性格,早就为他后来的人生铺了路。

曾国藩画像

打仗屡败屡战:“结硬寨打呆仗”,笨办法反而能赢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沸沸扬扬,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湖南,清军的八旗、绿营根本挡不住。朝廷急了,让曾国藩在家乡办团练,也就是后来的湘军。可他一个没打过仗的文官,哪懂带兵?刚开始打的几场仗,全是败仗。

咸丰四年,湘军刚组建不久,就在靖港吃了大亏。当时太平军驻扎在靖港,曾国藩听了探子的话,以为对方兵力薄弱,就带着湘军水师贸然进攻。结果一到靖港,就中了太平军的埋伏——对方用火攻,湘军的战船被烧得噼啪作响,士兵们吓得跳水逃命,连曾国藩的座船都被抢走了。

曾国藩站在江边,看着满江的火光和逃窜的士兵,又羞又愧。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朝廷的信任,也对不起那些跟着他打仗的兄弟,转身就往江里跳。还好身边的侍卫眼疾手快,一把把他拉了回来。

这不是他第一次寻死。后来打湖口之战,太平军把湘军水师分成两半,还缴获了曾国藩的帅旗。他又一次投江,还是被手下救了下来。有人嘲笑他“打一次仗跳一次江,不如回家种地”,可他没被骂醒,反而坐下来复盘:靖港之败,是因为自己太急,没摸清敌情;湖口之败,是因为自己高估了水师,没留后路。

从那以后,他定下了“结硬寨,打呆仗”的规矩——不管打哪里,先把营寨扎稳了再说。湘军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挖深沟、筑高墙,沟要挖一丈宽、五尺深,墙要筑三尺高,还得在周围布上铁丝网。有时候为了围一个城,他们能挖几十里的长壕,把城围得水泄不通,就跟太平军耗着。

攻打安庆时,湘军围着安庆挖了两道长壕:一道对着城里,防太平军突围;一道对着城外,防太平军救援。就这么围了一年多,城里的太平军断了粮,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最后只能开城投降。

当时有人劝曾国藩“速战速决”,说他的战术“太笨、太费时间”。可他不听,说:“打仗不是比谁勇猛,是比谁能扛。我们打不起败仗,只能稳着来。”后来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里评价:“曾国藩的湘军,赢就赢在‘不贪功、不冒进’,在乱世里,稳慎比勇猛更管用。”

心理学上有个“风险规避理论”,说的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稳扎稳打的人反而更容易活下来。曾国藩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没打仗的天赋,所以不跟太平军拼“巧劲”,只拼“笨劲”——你快,我就慢;你猛,我就稳。就这么着,他带着湘军,硬是把势如破竹的太平军给镇压了下去。

曾国藩照片

功高盖主时自剪羽翼:懂谦退,才是真聪明

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曾国藩成了清廷的“救星”。当时湘军有十二万人,几乎占了全国清军的一半,而且这支军队只听他的指挥——士兵们喊他“曾帅”,将领们跟他称兄道弟,连朝廷派来的官员都得看他的脸色。

朝野上下都在议论:曾国藩要是想反,说不定能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他的弟弟曾国荃、部下彭玉麟都劝他:“现在兵权在握,人心所向,不如趁势而起,别错过机会。”甚至连太平天国的降将李秀成,都跟他说“愿辅佐您成就大业”。

可曾国藩却选择了“自断臂膀”。他主动给朝廷上书,说“太平天国已平,湘军久战疲惫,请求裁军”。没过多久,他就把湘军的精锐部队遣散了一半,还把曾国荃调回了家乡。有人不理解,问他:“您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军队,怎么说散就散了?”

他指着书房里的《史记》说:“你看韩信,帮刘邦打天下,最后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年羹尧帮雍正平西北,最后还不是被抄家赐死?我手里握着这么多兵,皇上睡不着,我也睡不着啊。”

他不仅裁军,还把功劳都推给别人。朝廷论功行赏时,他上书说“平定太平天国,全靠皇上圣明,诸将奋勇,臣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还推荐了胡林翼、左宗棠等一批将领,让他们得到了封赏。

有一次,同治皇帝召见他,问他“湘军能平定太平军,你有什么秘诀”。他说:“臣没什么秘诀,只是不敢贪功,不敢擅权,凡事都听朝廷的安排。”就这一句话,让慈禧太后放下了对他的戒心——她知道,曾国藩是个“懂分寸、知进退”的人。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里说:“曾国藩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懂历史,也懂人心。他知道在清朝的体制下,功高震主就是祸根,所以他用谦退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曾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曾国藩的谦退,是一种“自我认知清晰”的表现。他没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反而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位置:他是清朝的臣子,权力是皇上给的,若不懂收敛,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这种稳慎,在功成名就的人里,尤为难得。

曾国藩雕像

晚年失明仍治学:把稳慎刻进骨子里,活成了“半圣”

曾国藩晚年身体不好,右眼早就失明了,左眼也看不清东西,还得了严重的皮肤病,痒得晚上睡不着觉。可就算这样,他也没停下学习的脚步。

他每天坚持写日记,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在睡前把当天的事记下来,还会反思自己的过错。有一次,他跟部下发脾气,第二天就在日记里写:“昨日易怒,失大臣风度,今后当戒之。”他还坚持读书,哪怕眼睛看不清,也会让仆人读给他听,听完再跟仆人讨论书中的道理。

他写给家人的《曾国藩家书》,里里外外都是“稳慎”二字。给儿子写信,他说“读书不要贪多,读懂一本胜过读十本”;给弟弟写信,他说“做官要谨慎,不要贪财,不要结党”;给侄子写信,他说“做人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想走捷径”。

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他一生的经验。后来这本书流传开来,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寻常百姓,都喜欢读。毛泽东年轻时读《曾国藩家书》,还特意做了批注;蒋介石更是把这本书当成“枕边书”,走到哪带到哪。

他还提出了“修身五法”: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说到底,核心还是“稳慎”——立志要稳,不要好高骛远;做事要敬,不要敷衍了事;说话要慎,不要口无遮拦;坚持要恒,不要半途而废。

曾国藩书法作品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南京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的一生,没有天赋异禀,没有贵人相助,反而满是挫折:科举落榜六次,打仗多次寻死,晚年疾病缠身。可他靠着“稳慎”的性格,把每一次挫折都变成了成长的台阶,把每一个困难都变成了前进的动力。

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功是时代造就的。可若没有那份“七次落榜不认输”的坚持,他早就成了湘乡的“笨秀才”;若没有那份“屡败屡战不放弃”的稳慎,他早就死在靖港的江里;若没有那份“功高盖主懂谦退”的清醒,他早就成了清廷的“刀下魂”。

他用一生证明:不是所有成功都靠聪明,不是所有命运都靠运气。有时候,一份稳慎,一份坚持,一份清醒,比什么都重要。就像他自己说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没关系,慢没关系,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终会走到想去的地方。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