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将“反超”人类?别盯固态电池了,还有新风口!

发布时间:2025-08-28 16:41  浏览量:1

摘要: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心脏”,锂电池迎来新的增量市场。EVTank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元。

图片来源:均普智能

8月27日,来自均普智能旗下的公司普智未来机器人的消息,其工厂即将有2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下线,涵盖人形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两种类型。均胜集团副总裁、均普机器人研究院董事长、普智未来机器人董事长周兴宥公开表示:“明年产能将扩展到2000台,满足更高量产化需求。”

产能大幅扩充背后,是订单的快速涌入。作为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与智元成立的合资公司,普智未来机器人于4月成立,5月开始搭建第一条人形机器人本体生产中试线,6月底便接到了2825万元人民币的较大批量人形机器人订单。

同日(8月27日),天奇股份发布消息,公司日前向国内某头部汽车集团交付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正式开启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小批量交付。天奇股份表示,场景验证的顺利推进,为规模化应用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后续将逐步实现更多机器人应用订单及交付,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端部署应用。

不止上述两家企业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部署,事实上,自去年春节人形机器人扭起秧歌、转起手帕以来,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火热情绪就延续至今,且无丝毫降火迹象。从行业展会到技术论坛,几乎每一个相关场合都被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刷屏。

而上述现象也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对以人形机器人为主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需求的快速释放。

万亿蓝海开启?

从应用场景来看,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太广了!从跳舞、唱歌、导购,到陪老照护、健康监测,从工厂零件组装、物流包裹分拣,再到灾后救援探测,甚至家庭扫地、做饭、看娃等家务……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在市场给出的规划中,似乎只要需要人的地方,人形机器人都可以尝试介入,还有观点突破常规,将其与孕育场景关联,提出“孕育机器人”这一新鲜概念,尽管这些设想暂显超前,但不可否认,人形机器人赛道正朝着填补各类人力缺口、提升场景效率的目标不断延伸。

人形机器人已不止于想象,它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新蓝海。埃隆・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了他的乐观言论,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远超过人类人口。此外,每个行业也会有大量机器人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尽管马斯克言论向来颇具争议,但有观点指出,其本质上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此次对人形机器人的预测,很可能是他至今提出的最为乐观的判断。

不过,这份乐观并非停留在口头畅想,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预计今年将迎来首批“军团”。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全员大会上,马斯克还向特斯拉员工暗示,公司明年将尝试生产约5万台Optimus机器人。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在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的渗透率不断加深,研究机构EVTank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台,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元。

在万亿产业蓝海带动下,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中国市场占比超过45%。进入2025年,这一赛道更是被资本狂潮席卷,“害怕错过”似乎已成为投资人面对这一万亿级蓝海时的普遍心态。

规模商用已来?

与此同时,伴随科技巨头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布局,当前产业有望从“技术探索”向“规模商用”快速过渡。

8月20日,天太机器人在广东佛山顺德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署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0,000台订单。业内认为,这不仅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诞生以来数量最大的单笔订单,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商用元年或由此开启!

而上述事件,是否就意味着规模商用已奔涌而来?

8月中旬,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机器人们的表现或许能给出答案:虽然他们在赛道上百米冲刺,在舞台上即兴舞蹈,但它们也状况百出,有的跑错方向,有的撞上裁判,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插曲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上的短板。

从技术成熟度与应用落地进度角度出发,中国信通院按可实现功能类型将人形机器人分为5个发展等级,并给出了分阶段的演进路径:

目前,全球大多数全能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处于LV1等级,部分头部企业最新人形机器人正在逐步向LV2等级探索,并从工业制造领域的To B端向服务领域的To C端拓展。预计2028年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2等级,以特种场景应用为主,工业场景逐步落地;2035年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3等级,在工业场景形成规模,服务场景逐步落地;2040年到2045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4等级,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2045年后,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5等级,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暴露的那些问题,也恰恰成了该赛道后续迭代升级的精准方向。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技术爆发→场景验证→量产落地”的阶段。同时,白皮书也预判,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出货量将破两万台,市场规模近90亿元。

千亿市场可期!

不管是偏向未来的乐观预判,还是立足当下的审慎分级,都无法掩盖人形机器人赛道蓬勃生长的态势。而在驱动其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除了AI智能的持续升级,动力电池的性能迭代,更是决定其发展进程的一大变量。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心脏”,锂电池迎来新的增量市场。EVTank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元。

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和家庭领域等多场景应用的加深,2035年将同步带动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2GWh,市场规模达到360亿元。

锂电池市场也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固态电池在性能上更贴合人形机器人的长期需求,但全固态技术目前尚未成熟,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因此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动力电池仍以三元圆柱锂电池为主,市场占比约70%,另有部分产品选用磷酸铁锂电池,仅有少部分企业在试点半固态与固态电池。

也正是在这样的过渡阶段,高倍率锂电池凭借“性能适配性”与“技术成熟度”的平衡,成为当下人形机器人的主流选择。这类电池通过电极材料改良与电解液配方优化,既能实现3C~5C快充,满足机器人高频作业的补能需求,又能支持10C以上高倍率放电,应对突然加速、攀爬、负重等动态场景,同时在循环寿命与成本控制上优于半固态电池,完美适配当前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小批量量产的阶段需求,成为主流机型的动力电池首选。

有机构预判,随着人形机器人放量在即,高倍率电池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关电池企业与材料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又一个千亿级赛道正在形成,未来可期。

从《中国高倍率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披露的信息来看,在2024年全球高倍率电池出货量TOP10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亿纬锂能、江苏天鹏、新能安、长虹三杰、海四达、横店东磁、力神电池、比克电池等八家上榜。

伴随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一场围绕“机器人心脏”的产业竞逐正同步展开。亿纬锂能、江苏天鹏等已陆续获得人形机器人电池订单,另有部分电池巨头也已成立专项团队,对接人形机器人相关厂商……

结语:

人形机器人已卸下“科幻滤镜”,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业内人士分析,伴随其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这一赛道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而当高倍率电池成为人形机器人当前阶段的主流选择,固态电池持续攻坚突破,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有望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