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设计,夏克派的设计哲学

发布时间:2025-08-28 16:45  浏览量:1

△夏克派建筑

一个18世纪的教派如何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一段褪色的历史如何从书上的一纸文字转化成为现代运动与理念觉醒的先锋?夏克派(The Shakers,又译震教派)——这个曾在英国遭受迫害的宗教团体于18世纪远渡重洋,从此扎根于美洲大陆的风土文化,发展出了以其教义为精神背景的建筑、家具与艺术风格。在本篇中,我们将再次深入这段追求理想社会和乌托邦的时光,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角度挖掘夏克派的美学渊源,以及它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了怎样的可能。

震教派/夏克派(The Shakers)是对耶稣基督复临归一会(United Society of Believers in Christ's Second Appearing)信徒的一种别称,他们崇尚独身主义、集体生活、忏悔以及避世这四条至高的美德,认为上帝作为纯粹的神灵并无性别之分,因此在人类的有限理解中,最好将其视为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共生体。虽然这个派别曾一度成为美国宗教大觉醒复兴运动与乌托邦社会运动的重要团体,但最初却是英国教徒因贵格会与卡米撒派的影响而于18世纪中期建立的组织。

△夏克派的歌舞敬拜仪式

△夏克派教徒群像与服装制式

在英国,夏克派因歌舞的敬拜仪式和男女共治的思想而被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圣公会教派视为异端,许多教徒、包括后来的美国夏克派创立者Ann Lees Standerin(她被夏克派视为基督复临的女性化身)都因“亵渎神明”的罪名而锒铛入狱,其名“Shaker”也曾是一种贬义性质的称谓。

△夏克派的艺术画作

1774年,Ann Lees Standerin和八名夏克派教徒乘船抵达了美洲大陆,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夏克派不仅通过传教活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宗教团体,他们还为了保持群体的团结而在黎巴嫩山、汉考克等多地建立了18个集体生活的乌托邦式社区,重视内部的自治性和因独身主义的教义而形成的“大家庭”关系。也正因如此,教徒凭借理想主义的理念和艺术传统缔造了特立独行的建筑、家具与手工艺风格,坚信做好一件物品的过程就是一种祷告。

△夏克派社区建筑

△1972年的夏克派教堂

最早的夏克派建筑和教堂大多出现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作为19世纪唯一一个坚持性别平等的美国教派,夏克派将其社区内的住宅建筑依照“大家庭”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个家庭都由男女执事共同监督,形成秩序性的居住与礼拜系统。受到新英格兰殖民风格的影响,这些建筑以朴素、节俭的风格为特点,并在房间内设有一种特殊的挂钩杆,可用于悬挂衣物、农具、座椅等相对轻便的日用物品,是“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现代思想的早期体现。

△夏克派建筑

然而,战争和独身主义的理念导致夏克派的人数从19世纪后期开始急剧衰退,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严重挤兑了许多夏克派成员赖以生存的家具生产与销售生意,这些宁静且物产丰饶的乌托邦社区逐渐销声匿迹,至2024年只剩下了最后两位教徒。

△夏克派的农业器具

回观教派的发展史,夏克派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清晰的联系,即人们的信仰、行为、艺术审美乃至于他们创造的家具物品都是一种观念与道德体系的体现,即便教徒群体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设计风格与舞蹈绘画的派系也依然流传于世,对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martinschgaguler

夏克派一向以家具、器物和纺织品的设计而闻名。早期的家具制作工匠多为教派的皈依者,他们将世俗的技能传授给教内学徒,普遍使用细木工艺和省力的设备打造极简主义的家具造型,并通过色彩与形式的细节体现教派精神。虽然教区所需的家具数量有限,但他们却效仿作坊的生产技术供社区外销售,此举不仅推动了社区与外部的交流发展,也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现代运动以及丹麦等欧洲国家的家具设计领域。

在美国夏克派建立250周年之际,夏克派博物馆、Wüstenrot基金会以及多个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名为“夏克派: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The Shakers: A World in the Making,2025.6-2025.9)展览,通过150多件夏克派制作的原始家具、教派舞蹈录影、历史照片与文本信息等丰富的形式揭示了其风格背后的社会物质基础和复杂的精神。

△martinschgaguler、Bernhard Strauss、Veronica Camera

展览中陈列的桌椅、壁橱、衣柜等家具是其设计风格的代表,不对称的抽屉布局、自然的木材纹理以及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油漆色彩体现了夏克派文化对傲慢、虚伪的流行装饰工艺的斥责,通过设计细节诠释与世俗隔绝的崇高道德追求。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夏克派与包豪斯、现代主义、民主主义的理念根源不谋而合,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内引起了持续性的共鸣。

在夏克派的家具作品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便是一系列为不同人群与使用场景而设计的夏克座椅。此类座椅的椅背如同梯子一般层层叠加,不仅可以悬挂毛巾、方便手拎和挂墙,同时也便于后续进行局部维修和更换,完美地诠释了简洁、实用的形式和人本主义的理念。除了最初的礼拜椅外,黎巴嫩山夏克派社区的木匠还依照其原型为高龄人群专门定制了加高的夏克摇椅(Shaker Rocking Chair)。

△不同类型的夏克派梯背椅

△夏克派座椅的目录插图,1880

20世纪初,知名的夏克摇椅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了丹麦,丹麦雕塑家Einar Utzon-Frank绘制了一幅夏克摇椅的比例图纸,随后,与他密切合作的丹麦现代设计之父Kaare Klint在家具设计系的课程中引进了这种简约而谦逊的设计美学,引导学生对夏克派家具进行研究。

△受夏克派影响的丹麦家具作品

随着Edward和Faith Andrews编撰的《夏克派家具》一书在丹麦出版,诸如Ole Wanscher、Hans Wegner和Børge Mogensen等著名的丹麦设计师都曾先后以夏克座椅的造型、材料、结构为灵感进行创作,促使20世纪中期丹麦的座椅形式呈现出鲜明的夏克派风格。

△受夏克派影响的丹麦家具作品

此外,日本近代的家具与民艺美学也受到了夏克派的影响,在著名日本民艺运动发起人柳宗悦逝世60周年的纪念展中,日本国立近代美术馆内展出了一系列以夏克派座椅为原型而设计的鸟居木椅、摇椅等作品,直观地呈现了夏克派座椅如何一步步演化为日本本土风格的过程,对现代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本土化的夏克座椅

△Charlie Schuck

由于夏克派教徒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家具和设计虽然启发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但在今年举办的夏克派全面展览举办之前,很少有人真正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些原始的文物。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夏克派的设计理念,2016年的纽约设计节中曾举办过一场主题为“家具的乌托邦”(Furnishing Utopia)的展览,诠释夏克派对当下设计的影响。

△Charlie Schuck

在展览之前,11位国际设计师受邀参观了位于黎巴嫩山和汉考克的夏克派遗址,并以这些历经上百年时光洗礼的建筑和物品为灵感,设计了32款家具作品,其中不仅包含桌椅、长凳、置物架等实用的家具,也同时深入夏克派的生活细节,将他们的清洁用具、编织篮、餐具等器物与受其启发而设计的当代作品一同展示,使夏克派的独创性和美学转化成为与当代生活相关的形式。

△Charlie Schuck

△Círculo Mexicano hotel,Ambrosi Etchegaray

当我们谈论夏克派设计对当代的影响时,家具绝不是唯一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从建筑、室内再到纺织品和艺术,都能看见这段追求理想社会的宗教历史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坐落于墨西哥城市中心的Círculo Mexicano酒店是一个鲜明的例子,Ambrosi Etchegaray建筑事务所受到夏克派的影响,不仅简化了室内装饰、使用白色的墙面和地砖来突出屋顶的拱形结构,同时也利用经典的挂钩杆悬挂镜子、饰品盒等当代生活的必需品,实现传统美学的延续与更新。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Kvadrat和Raf Simons以夏克派的风格为灵感而设计的The Shaker System挂钩杆,他们将夏克派社区建筑中最经典的挂钩杆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推出了四种颜色不同、更适用于当下生活习惯的版本。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经久不衰的风格不仅对现代设计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也从最朴实的生活细节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观念。

△The Shaker System,Kvadrat+Raf Simons

参考文献:

1.The MET Museum: shaker retiring room, Rocking Chair

2.Danish Design Review: the Shaker rocking chair in the collection at Designmuseum Danmark

3.民藝展と国立近代美術館がよかった話

4.Financial Times: Preparing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Shakers made doomsday look good

5.Design Museum: The Shakers: A World in the Making

策划:NeiWai

编辑: YouChuan

校对:Ziyu

排版:Ning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