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玩“黑吃黑”?明朝第1任特务头子杨宪,是首先被玩的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16:57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没几年,朱元璋亲手提拔的“自己人”,却忽然消失在了历史记载中。

没有罪名,没有过程,就像被谁一笔抹掉了似的。

这个人叫杨宪

这事儿搁现在,怎么说也得追一追。

但那时候的人,很多就这么没了。

就像蜡烛灭了,连一缕烟都没留下。

其实杨宪早年做的事,挺不光鲜的。

他不是打仗的,也不是管政务的,一开始只是朱元璋手下的文书。

可就是这人,后来成了明朝最早一批搞情报的——别人打仗,他盯人;别人走马上任,他在背后查底细。

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安插在各处的“耳目”。

这人有眼力价,懂人情世故。

朱元璋那些年起兵打天下,各路人马凑得一锅粥。

谁是真心,谁是卧底,谁将来会出事,没人说得准。

杨宪就在这种缝隙里混了出来。

他真正开始“活跃”,是被派去浙东。

那时候李文忠管着那地儿——是朱元璋的外甥,战功也有,算得上自家人。

可他用人不太讲究,招了不少原来张士诚留下的文人。

这些人有的是真才实学,有的心怀旧主。

杨宪看出问题了。

这些人不能留,”他上奏时这么写。

朱元璋一看,火了。

当即下令,整顿浙东官员,清洗了一批。

李文忠虽说没丢官,但脸色也不好看。

可这事让杨宪在朱元璋心里分量重了不少。

那会儿谁都知道,朱元璋不喜欢不听话的人,但更怕看不清的人。

杨宪给他当“眼睛”,他放心。

几年后,朱元璋登基称帝。

这时候的杨宪,已经不是当年的文书小吏了。

他进了中书省,当上了中书左丞。

按制度,这已经是三号人物了。

可杨宪不满足,他想往上再走一步。

这时候,他做了两个动作。

一个是开始针对胡惟庸——中书右丞,后来成了宰相。

另一个是盯上李善长——老资格的大臣,朱元璋创业初期的左膀右臂。

杨宪觉得,他们碍事了。

这时候有个细节挺重要。

朱元璋从来不让大臣手里握得太多。

他怕的是“权臣”,不是“能臣”。

你能干,他就用你;你一旦有了威胁,他转身就收拾你。

杨宪做的,就是这个“收拾”的活。

可问题是,他自己也长了“威胁”的样子。

谁都没想到,这么一个替皇帝盯人、查人、杀人、斗人的人,最后会被皇帝自己盯上。

《明实录》里没有详细说他是怎么死的。

只是提了一句:“杨宪伏诛。”连罪名都没写。

这在明初不多见。

哪怕是胡惟庸、李善长,死的时候也有案可查。

所以这事儿就诡异了。

有一种说法是,杨宪想夺权。

也有说法是,他踩了朱元璋的底线。

这些都没有确凿证据。

但从后来的事看,朱元璋确实是在一步步剪除那些曾经替他立下功劳、但后来可能“不听话”的大臣。

李善长后来因胡惟庸案被牵连,死得也不明不白。

胡惟庸更不用说,被定为“谋反”,全族抄斩。

朱元璋借这机会,干脆废了丞相制度——以后大臣再大,也只能听皇帝的。

而杨宪,是最早那批“被消失”的人。

这人活着的时候,做了不少事。

他算不上最能打的,也不是最有才的。

但在朱元璋的统治体系里,他一度是最得信的那种人。

因为他干事不留情面,刀子快,眼睛毒。

可就是这样的人,最终也没逃过被清算的命运。

从那以后,没人敢再在朝堂上提“杨宪”这个名字。

参考资料:

脱脱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朱国桢,《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85年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李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