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北伐主力的粤系为何走向没落?内部争权夺势,被老蒋趁虚而入
发布时间:2025-08-27 09:40 浏览量:1
粤系军阀怎么就爬不上神坛?
一个位高权重的派系,居然被自家兄弟拆台拆到快要没脸见人。说起来,粤系军阀当初风头有多盛,现在结局就有多落寞。而广东这地方,是出了名的要强,出大人物也不含糊,但偏偏,几代话事人一个个都没能站稳脚跟。你说是命数,还是自找?
从北伐那几年说起,粤系军阀那阵子风头劲到不像话。李济深领着部队,省里兵强马壮,官员里,不少都有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的底子,彼时的广东人,心里念的不外乎“我们这地盘,一定要守好”。可惜,老天爷没打算让他们一直带头作数,后来不知不觉间,就走成了别人下属,步步落伍不说,连个大场面都主导不起。
话说李济深算是“开山鼻祖”。这人性子有点好说话,属那种前方打仗,后方琐事全靠信得过的下属去管,结果人一宽厚,就容易被人瞧着软——部下里几个小将野心勃勃,张发奎、陈济棠都不安分。有一年,张发奎直接喊着口号带兵杀回广州,弄得李济深只能仓皇外逃。俗话说,手里没兵就是被人摆布,他从此成了光杆司令,在南京、香港到处奔波,也没再能回来当粤王。
李济深下去了,陈济棠起家。讲起陈济棠,那是个狠人,人送外号“南天王”。年轻时打仗风风火火,出道靠的就是平定张发奎的反叛,立起威风才被重用。可是,这家伙太懂得随机应变,逢人就点头,见利就跳槽——一会儿跟老蒋合作,一会儿又反蒋,没人能猜准他下一步怎么走。风头最劲那阵子,陈济棠什么都敢应,直接和老蒋唱对台戏,还想拉拢桂系一起搞点全国性的“联合抗日”,其实明里暗里是为了自立门户。
广东话事人的椅子还热着,长沙那边就传来“战事告急”,桂军、粤军联手,北上收拾湖南。但偏偏陈济棠临阵变卦,自己带兵打衡阳,把李宗仁联军后路一刀砍断。结果局势骤变,桂系本是同盟,转眼仇恨加深。可陈济棠这种人谁也摸不透,眼看打桂系有钱途,他就跟老蒋做个“好兄弟”,等转头发现老蒋手伸得太长,又赶紧和桂系联手“反蒋”。那段岁月,广东权力场上风云骤变,谁都怕自己下一秒被拧出去。
可你别以为陈济棠能一直坐稳“南天王”的位。其实广东的底层关系,根本就不牢。胡汉民去了,老蒋再度插手省里事务,大片亲信搅合进来。陈济棠想拉桂系以抗,不料手下人多数懒得掺和——余汉谋、蔡廷锴这些旧部纷纷辞职,军队像散沙一样,最后陈济棠只好灰溜溜下野。一个人要斗天下,斗到最后也只有自己孤苦无依。
再说余汉谋,他算粤系第三代代表。比起前面两位,这人时运不济,资历不上不下。陈济棠走后,广东剩下的就是一锅烂粥:老的没了,小的又不服管,大军出省抗战,剩下本地一身空壳。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一个没实力的领头人,压不住地头蛇,还得伸手去靠南京那边要资源,话语权一点点被稀释。广东成了老蒋手里的一把棋,什么自立、反蒋,全成了历史书上的插图。
这几年里,粤系军阀仿佛唱了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谁也没捧红这出大戏。从李济深到陈济棠再到余汉谋,每代话事人徒有虚名,都没能像桂系那样建立起铁板一块的派系统治。广东地盘大,但每次换人,都像打翻了棋盘:前脚刚走,后脚被别人抢了椅子。没有根基,没有连贯,想出省中央化注定是泡影。
但也不是只赖自家人。广东的政治圈里,分了好几个阵营,军人、政客各自为阵。一边是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这些军阀,另一头是汪精卫、胡汉民、孙科这种政界精英。军人要有枪,政客讲究关系。有趣的是,广东政客喜欢在南京耍花样,认为只需在中央“搅局”就能掌大权,不太看得上地方自己的兵马。可军阀们讲究的是兵力—“手上没兵,其余都是吹牛”。两边谁都瞧不上谁,虽然外人觉得广东人本地情结重,但事到临头,一有权利就撕得难解难分。
你要说粤系真有团结,那也只能算短暂。最典型的一次,是胡汉民被老蒋扣押,广东大佬们竟罕见地同仇敌忾,一度让南京的蒋先生都得低头。但这样的“千古一遇”,一闪而过,之后还是各自算计。要么你利用我,我拉拢你,大家见面点头笑,回身就捅刀。汪精卫跟张发奎打过合作,转头就和陈济棠联反蒋,再过几天又嫌麻烦去自谋前途,都不是那种认死理的兄弟情。
政客里胡汉民也不是闲人。他为人城府深,但气量太窄,嘴皮子尖刻,被老一辈唤作不是“大领袖的料”。他跟李济深、陈济棠搞好关系,不过是借“虎皮”壮胆,自己在朝里谋份位置罢了。广东军阀想靠这些政客做反老蒋的招牌,两边其实谁也不服,彼此互用又互防,“打一枪换个地方”。
这种格局,导致了广东军政一直处于分家状态。没人能一手遮天,也没有联盟能持久走远。哪怕是曾经在南京议会里的“粤籍要员”占着大量席位,也不过是自家跟自家斗气。与桂系那种军政互补、彼此呼应的局面完全不同。广东人自诩革命发源地,总想着凭“国父”招牌在中央占大便宜,却忽略了地头兵马的底气。
而且,广东军阀内部也是处处斗争。陈济棠得罪陈铭枢;张发奎看不惯李济深;余汉谋又被新一辈“阳奉阴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热带雨林里的藤蔓还复杂。每次换话事人,实际上就是谁背后更会拉拢、谁跟中央更有默契,比拼的不是能力,是谁会做人、谁会钻营、谁会临时倒戈。
再想想老蒋这边,他最会搞分化瓦解。广东这种局面,正中他的下怀。每逢内部乱一阵,蒋先生马上插手,加点钱,封几个官,左右逢源。比如陈铭枢和陈济棠争省主席,蒋刻意不让谁一家独大,等陈铭枢人心一散就调去福建,继续在隔壁膈应陈济棠。等陈济棠孤立后,再扶持余汉谋,省里再补派自己亲信。说到底,广东的军政权始终不牢,每次风头刚起就被南京收拾回去。
抗战一开打,粤系军阀更如散沙。余汉谋说是广东军头,实际指挥权被薛岳、张发奎——这些老蒋信得过的人分割,广东军队配合中央大军出省,结果精锐几乎消耗殆尽,家乡剩下些养老金。抗战之后的广东,已经半中央化,再没军政自立的本钱。
广东曾经也是“北伐劲旅”,但多年下来,也只剩一声长叹:地缘里客家、潮汕、粤西一片隔阂,派系勾心斗角,军政分家而无共同命运,精英政客和军阀各怀鬼胎。大风大浪过后,只剩下一堆断壁残垣,任人挑软柿子捏。
说到底,广东人骨子里还是不服输。若哪天又有谁出来一统江南,也许还真会另有一番天地。但历史这种旧账,谁能轻易翻篇?一地英豪,最终归于沉寂,恐怕也是时代里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