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阅读」叶小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古为今用
发布时间:2025-08-28 19:31 浏览量: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可立足于其中的三条主线: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
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
无论什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要回答一个文化底蕴的问题,即以什么为本?答案无非三选其一:以人为本,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底蕴,就是一以贯之地贯彻以人为本。其要点有3个方面:“仁”者“人”也,人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仁”者“德”也,“仁德,礼也”。围绕礼的立与用及其仁德教化,是支撑世代中国人基本信仰的基础。“德”者“得”也,从孝慈、孝悌到孝忠的修齐治平,从以人为本到以民为本的践履实践,扩展为亲民“仁民”、德政“仁政”的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纲常伦理秩序和国家社会制度。这3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见素抱朴的人文主义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底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是不断生发、生生不息的,是与时俱进、与时俱丰的。
为什么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又行将伟大复兴?就因这文化底色永不褪色,这文化底蕴厚实厚植,可以“春风吹又生”,总能重建丰厚的精神家园,维系强大的精神支撑。
五千年中华文明一直积淀着厚重的人文主义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明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始终保持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本色。当代中国大力贯彻以人为本,顺应时代、借鉴创新、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实践中,最广泛最深刻地凸显了新人文主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作出榜样。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底色,蕴含中国在新的文明复兴中率先高扬新人文主义旗帜的、厚积薄发的底气。
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以一个“和”字相通。道教认为,道的属性是“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时,不妨彼此体谅、委曲求全,就能开阔胸襟,以德报怨,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佛教讲“理事圆融,事事无碍”。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儒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是以“和”对“多”集散成大,是以“和”制“合”平衡互补,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中国经典,传承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展现着中国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
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释”即佛教文化,是由外传入并经中国化而与“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相通相融的。佛教强调“明心见性”,“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妙法,沉静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无所畏,明照自心”。这一“以心为要”之说,为中国文化所充分吸纳。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宋以降,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中国佛教各宗派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作为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陆王心学吸收了禅宗心性学说。陆王心学之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阳明心学是坚韧内心定力之学,有利于滋养民族心灵,塑造、增长和构建人生乃至民族之大气象、大智慧和大境界。王阳明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个人层面上,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确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让大家反思历史,追慕先贤,从善如流,固守良知,滋养民族的心灵,强大内心的定力,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前进的力量。阳明心学的3个要点——“心即理”,讲心之定力;“事上练”,讲心增定力;“致良知”,讲心聚定力。一个“心”字,皆是确立、凝聚、强大、坚韧内心之定力。王阳明讲了一辈子心学,千言万语,临终汇集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其实可言甚多,从哲学上是解决思维主体和存在客体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从实用上是指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常青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之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色,以和为贵的天下大道,以心为要的常青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应时代要求,正沿着“和”字号大厦之天下大道,紧扣中国在世界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沿着“心”字号大厦的常青之路,紧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关键问题,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和”字号和“心”字号两幢文化大厦,还可合而为一——“和”字号为用,“心”字号为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着天下大道和常青之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两个关键问题,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之大用。
【叶小文: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邓启东;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财政》《中国民政》《中国金融》《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农村工作通讯》《城乡建设》 《百年潮》《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环境保护》《国资报告》等百余本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