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兄弟姐妹间亲疏,往往被这三个人左右

发布时间:2025-08-28 15:00  浏览量:1

文/晓晓

在一生漫长的岁月里,手足之情似乎理应最为温厚持久。少时同桌共饮,青年各奔前程,中年自顾家国,老来互问冷暖。但现实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并非天经地义,也不会永世不变。

童年时的争吵打闹,不过是彼此学习成长的磨合;成年后在外漂泊,各自为生活所累,交集渐稀;到了中年,责任和身份多重叠加,父母、伴侣、孩子、事业,每一项都消耗着时间与精力,留给原生家庭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到年老时,有些人甚至感慨:当年的亲密已成追忆,现实的距离与淡漠难以跨越。或许你会发现,维系手足之情靠的已经不是血缘,而是每个人的主动选择,以及背后的环境影响。因此,当我们走过半生,兄弟姐妹是否亲近,往往离不开这三位关键人物的影响和作用——父母、伴侣、自己。

电视剧《小巷人家》里,两个大家庭的兄弟,大哥命运迥异,几句台词却揭开了不同的亲情。

父母的行为,是兄弟姐妹人生中最早的风向标,也是维系亲情的根基。有智慧、有分寸的父母,总能让每个孩子懂得彼此珍惜,并成就一家人在岁月中互助互爱。而一味偏心、挑拨甚至糊涂,只会让子女各自为营,不断消耗亲情,“亲”字终成空谈。

人到中年,婚姻与自家小家庭成为生活的重心,对原生家庭的关注自然减弱。现实压力、夫妻协作、子女养育……每一件都让兄弟姐妹关系被边缘化,节假日见面也只剩聚会寒暄,难有深度交流。

更重要的是,伴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兄弟姐妹的“亲疏”。对于很多人而言,兄弟姐妹与配偶,其实是彼此的“外人”:伴侣未必能理解原生家庭的羁绊,手足也常对新成员存在距离。

若伴侣支持与包容,兄弟姐妹间便有更多空间亲近;反之,一味插手甚至挑剔,只会令夫妻间、兄弟姐妹间都暗生不满。

比如《乔家的儿女》中的乔一成,婚姻的成败都离不开两方家人的互动:第一任妻子与弟妹相处不和,矛盾不断终致婚姻告吹;第二段则努力求平衡,尽量减少原生家庭干扰新家庭,却又难免顾虑和矛盾。

由此可见,兄弟姐妹的关系有时就是伴侣态度的折射,更是两种家庭文化的博弈。

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和大家,关键是适度:伴侣无需过度介入,但要尊重彼此的亲情纽带;本人也要分清界限,既不让自己的家庭被原生家搅乱,也不让兄弟姐妹成为夫妻沟通的负面话题。

如此,双方彼此尊重理解,才能让两条关系和谐共处,而不是互为掣肘。

在网络中流传的故事,有位老二多年在父母去世后操持家庭团聚,倾力维系手足间的热闹和亲情。可是当他遇到困境,需要帮助时,兄弟姐妹却无人伸手;

反倒利益当前,众人立刻赶来分羹。这样的人奋力维系家庭氛围,其实一直是“孤勇者”;其他人仅仅是享受者,并未体悟维系亲情的责任和价值。

正如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尚在,兄弟姐妹有父母为核心,有家族仪式感和权威;

父母离世,手足之情就真正露出了本来面貌:有人主动锦上添花,将关系经营得温润如昔;也有人本能地索取,不愿承担责任,亲情便逐渐消磨流失。

亲情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兄弟姐妹的亲近,要靠每个“自己”的共同努力。不是谁能高高在上地维系全局,也不能期待全靠血缘产生奇迹。即便是简单问候、偶尔关怀,都能让感情升温;但如果习惯了敷衍、只顾自身,最终不过是泛泛之交。

最重要的,是懂得相互包容、理解、回馈。“亲情”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生活态度。

主动靠近,是兄弟姐妹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陈鲁豫曾经说过:“所有的爱,纵起于天性,但善于经营才是爱的证明。”我们身为子女、父母、手足,既有天命,也有责任,用心守护是一种温暖的选择。

生活的洪流,将我们推向不同的角落,却也不必彻底割裂那些陪伴成长的人。兄弟姐妹,或许不再日日见面,但一通电话、一句关心,便能一次次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

多少人,到了一定年纪才领悟:那些能够一直亲密下去的手足,未必是最幸运的,而是最懂得珍惜的。

亲情常常是选择而非命运,主动靠近、巧妙沟通,愿你的兄弟姐妹之情,不随时间变冷淡,而随着用心而更加温暖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