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根本不是正统的无条件接纳,只是一种掩饰的批评
发布时间:2025-08-28 21:35 浏览量:2
本章是《无条件接纳孩子》专栏的第47章,无条件接纳,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父母必须要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
我发现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它只是一种经过掩饰批评。
什么是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指的是人本主义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接纳理论,通俗的说就是接纳情绪但不接纳行为。
这个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心理咨询领域以及个人成长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大家也应该经常在一些文章、视频或者老师直播间里听到要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等等。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就是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因为它所谓的接纳只是一种经过掩饰的批评。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孩子玩手机玩了很长时间,然后时间到了,他不想放下,仍想继续玩。我们父母按照这种传统无条件阶段解释去操作,就会跟孩子说“我知道你还想玩,但是时间已经到了,不能再玩了”。
按照传统无条件接纳解释,这就做到了无条件接纳,因为我们做到了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没有接纳孩子的错误行为。
但问题是你认为孩子行为有问题,并且需要纠正,那不还是隐含着指责孩子的行为有问题吗?不然的话孩子的行为需要纠正吗?所以它其实就是一种掩饰的批评,并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接纳。
换做是你,当别人说你的行为有问题,哪怕别人再怎么说理解你的感受,什么对事不对人,但是当别人否定你的行为时,你都会本能的感觉别人是在否定你,而不是接纳你。
所以你会发现,当别人说我们行为有问题时,我们会拼命的反驳他,证明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你要认为人家接纳了你,你还有必要拼命的反驳人家吗?跟人家产生争执吗?你不就应该跟人家和谐共处了?
所以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本质上还是一种批评,还是在进行否定,然后所谓的接纳情绪,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掩饰这种批评,让别人可以更好的接纳批评罢了。
还是拿孩子玩手机来说,我们说什么接纳他的情绪,认可他的想要玩手机的感觉,本质上不就是为了缓和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感觉你理解他,然后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否定的操作吗?
所以传统的无条件接纳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它还是一种掩饰的批评,目的还是否定。然后所谓的接纳情绪,只不过是在掩饰这种批评否定,削弱批评否定带给别人的消极感受,从而可以更好的赢得对方的配合。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就应该是没有条件的接纳,不单纯的只接纳情绪,应该是连行为都要接纳,甚至说孩子身上的一切你都应该接纳,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而不是只单纯的接纳一部分。
说到这里,让你自己说,单纯的只接纳情绪不接纳行为,这是无条件的接纳吗?这不是明显的有条件吗?
那肯定有很多人就不服了,可能就会疑问:按照你的说法,无条件的接纳各种行为,难道说那些不良的行为也要接纳?那孩子厌学、沉迷手机啥的你都不管了?那孩子不就翻了天了?
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因为有一个突破大家原有思维的关键点大家没有转过弯来,我们确实要无条件的接纳行为,但并不代表就放任行为不管。
我们无条件的接纳行为,是认为认可行为产生发生的合理性。
还是拿孩子沉迷手机来说吧,到约定时间之后,孩子还想玩,这难道不正常吗?那人家孩子玩的正开心呢,你让人放下手机,人家能愿意吗?换做是你,你也不会愿意的。所以孩子到时间之后还想玩,这完全是正常孩子的正常表现。
那对于正常孩子的正常表现,你不应该接纳吗?这就跟孩子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都是这样的正常行为,你不接纳?难道你想让孩子有不正常的行为吗?
所以我们接纳孩子的所谓不良行为,但接纳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管孩子的行为存在的问题了。
还是拿孩子沉迷手机来说,我们接纳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并不会批评指责孩子,也不会放任孩子沉迷手机不管,而是采取其他的方法影响孩子,从而解决孩子沉迷手机问题。
比如说我们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一件特别喜欢做的事。那孩子有特别喜欢做的事了,他是不是就不会过度沉迷手机了,手机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批评否定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吗?孩子有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纳吗?是不是没有?但我们是不是也一样最终解决了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而不是打着无条件接纳的幌子去批评否定孩子。
至于如何真正的做到无条件接纳,想要详细认真学习的,可以学习本专栏。
- 上一篇:霉霉官宣订婚,全球瞩目的“幸运姐夫”凭什么是他?
- 下一篇:沧州一地购房补贴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