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男子因外耳炎入院,医生提醒:中老年人这3种行为要少做

发布时间:2025-08-29 00:53  浏览量:1

很多人以为外耳炎只是“小毛病”,顶多就是耳朵痒、疼,忍一忍或者滴点药就会好,可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63岁的刘大爷因为反复掏耳朵、游泳后没注意耳部护理,结果引发了严重的外耳炎,不得不入院治疗,医生提醒,中老年人本身耳道皮肤变薄、免疫力下降,如果继续一些看似无害的习惯,很容易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多数人误区在于——只盯着“症状轻重”,却忽视了行为背后的连锁风险。

一、3个习惯,正悄悄伤害耳朵

1. 频繁掏耳朵
不少人觉得“掏干净”才舒服,但耳屎其实是耳道的保护屏障,能防止灰尘和细菌入侵,频繁掏耳反而会刮伤耳道皮肤,形成细菌趁机而入的缺口,特别是中老年人皮肤脆弱,伤口更不易愈合,感染风险更高。

2. 游泳或洗澡后不及时处理耳内积水
水中常有细菌,若积存在耳道,容易引发炎症,年轻人可能一次没事,但年纪大的人耳道自洁功能下降,免疫防御不足,积水一旦长期滞留,就可能造成“游泳者耳”或外耳道真菌感染。

3. 长期戴助听器或耳机却忽视清洁
很多中老年人需要佩戴助听器,但若不定期消毒,器材表面细菌和耳垢会成为温床,堵塞耳道,引发炎症,加上耳道通风差,细菌更容易繁殖,最终导致反复外耳炎。

这三种行为看似琐碎,但共同点在于:人为破坏了耳道屏障,耳道不像皮肤表面那样“通风换气”,一旦受伤或潮湿,细菌真菌便极易滋生。

二、外耳炎的“隐蔽性链条”

单纯从“掏耳朵”“积水”这些习惯看问题,还只是表面,真正让外耳炎难以恢复的,是中老年群体身体内部的变化。

首先是免疫力减退,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耳道的抵御力也随之变差,哪怕是轻微的划伤或一点点残留水分,都可能演变成炎症。

其次是慢病负担,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会影响微循环和组织修复,一旦耳道受损,恢复就更加缓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感染甚至可能迅速扩散,形成恶性外耳炎,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再者是感觉迟钝,年轻人耳朵一痒一痛就会马上察觉,而不少老年人神经敏感度下降,炎症发展到较严重阶段才被注意到,等到耳痛明显、耳流脓甚至听力下降,往往已是中重度,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换句话说,外耳炎对老年人而言,不仅仅是局部的小感染,它与免疫、慢病、感觉阈值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容易被拖大、拖深,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提醒“少做这三件事”,因为它们是引发病程链条的关键起点。

三、如何守住耳朵健康?简单实用的建议

1.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不要频繁掏耳,耳屎少量存在反而是保护,如果感觉堵塞或影响听力,应去耳鼻喉科检查,而不是靠棉签、发卡等工具硬掏。

2. 养成“干耳”习惯
洗澡或游泳后,头偏向一侧轻轻甩水,用干净的纸巾吸走耳口积水即可,必要时用吹风机的冷风档在耳口外轻吹,保持耳道干燥。

3. 助听器定期清洁
每晚取下助听器,用干布擦拭,定期到专业机构清理耳垢,保持通气、减少细菌滋生,能大大降低外耳炎复发率。

4. 慢病患者格外留心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如果耳部有伤口或炎症,要比常人更警惕,不要拖延就医,避免炎症扩散。

5.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中老年人也可以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耳部常规检查,早期的小炎症往往只需简单处理,就能避免大麻烦。

63岁男子的经历提醒我们:外耳炎绝不是“小毛病”,它的背后是耳道屏障被破坏,是免疫力与慢病之间的交互,也是忽视细节后的恶果,中老年人若能少做那三种看似习惯成自然的行为,就等于守住了耳朵的第一道防线,健康,不只是靠药物和治疗,更靠日常点滴的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