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十周年,PDC教育为何仍是AI时代育人关键?

发布时间:2025-08-28 23:44  浏览量:1

近日,第五届PDC国际教育大会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成功举办。“PDC教育”——这一由中国原创的教育理念再次站上世界舞台,引发全球教育界对“项目驱动式学习”的深度关注。PDC教育的“出圈”,不仅展现了中国教育创新的“软实力”,更为全球教育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截至目前,该理念已深度落地中国29个省市的400余所学校,并在全球10国范围构建起实践共同体。

大会全过程,中外教育专家聚焦“可持续教育变革”议题达成共识,强调“教育需回归人的成长本质,在开放协作中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创造力”。这场大会的背后,清晰折射出未来教育方向:育将逐渐超越知识传授,更加聚焦能力生成与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正在加速这一进程的深化。

01

PDC教育:

以项目式为驱动,以创造力为目标

PDC教育(Project-Driven-Creation,项目-驱动-生成)于2015年由北京朝阳呼家楼中心小学率先提出,是中国教育工作者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成果,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理念强调“让项目驱动学习,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创造者”,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的欲望与兴趣、实践与体验、思维与意识,进而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

PDC教育的构想中,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学习过程不应困在教室“方寸之地”,而应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和社会空间。为此,呼家楼中心小学围绕孩子成长、成才,设计了“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体验社会”六大项目群,将课堂延伸至日常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合作、表达与承担。这些项目不仅是学习载体,更是成长媒介,充分释放出中国教育创新的“软实力”。

AI时代的到来,为PDC教育装上了“硬支撑”。本届PDC国际教育大会上,“AI+学生项目智能评估系统”正式发布。该系统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追踪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调研深度、协作效能与迭代优化能力。例如,“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被拆解成一个个可观察的细节,以孩子如何提出假设、如何验证想法作为衡量指标,“实践与体验”则关注他们在团队中如何协作、面对挫折时是否坚持。

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面板”得到拆分,组合成多维度的成长轨迹,这让难以量化的“能力培养”更加可感、可及、可持续,也实现了教育评价从“结果评判”到“过程陪伴”的转变。

02

AI时代为什么需要PDC教育?

2015年前后,正值全球教育变革风起云涌之时,美国STEAM教育、芬兰现象教学等先进理念蓬勃兴起。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挑战,PDC理念应运而生,针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呼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

如今,随着AI工具逐步承担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甚至创意设计等任务,传统教育模式进一步面临挑战,旧有的问题却仍在延续。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社会结构的今天,诞生于10年前的PDC理念,恰恰回应着全新的教育挑战。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就业报告2025》指出,受到人工智能影响,全球一半的雇主正计划调整业务方向,但分析思维、认知技能、韧性、领导力和协作能力等人类技能依然是关键的核心技能。这些能力很难通过传统课堂训练获得,必须在真实、开放、跨情境的实践中养成。而这正是PDC教育在AI时代的价值所在。

与传统教育相比,PDC教育展现出三重亮点。

一来,创新育人模式,强调项目育人和实践育人。PDC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让教育行为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直接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培养其终身学习意愿。当任务足够真实,欲望和兴趣得以自然唤醒;当实践留有空白,思维和意识将被充分调动;当成功与挫折交替出现,经验、技能、情感、价值便在一次又一次迭代中沉淀为孩子自身的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正是应对AI时代知识泛在化、价值重构化的有效路径。

二来,调动三方主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全面对接。PDC教育打破了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平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共同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扭转了传统教育模式下三方各自为战的割裂局面,形成新式共育格局。

三来,培养关键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发展与个性化发展。PDC教育给足学生自主成长空间,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项目方向,并按照合适的节奏探索实践。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给大纲、给标准,具体操作则由学生自主实施,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构建认知框架、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导向,正是摆脱了传统“大家长式”教育,对AI时代个性化、去标准化趋势的直接回应。

简言之,在人工智能快速替代重复性工作的未来,唯有具备自主思考、创新实践和跨界协作能力的人,才能保持不可替代性。PDC教育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应对不确定未来的“能力储备”,正是AI时代教育转型的核心要义。

03

当PDC理念与人工智能学校建设产生共鸣

如果说PDC教育回应了理念层面的问题,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实现理念的重要助推器。华领通智及其旗下“AI水手”推出的“人工智能学校建设方案”,正是在AI教育框架下,从“场景创设、四方联通、全人培育”三方面,与PDC理念高度同频,借助项目、装备、数据,共同驱动学生创造力,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思维,进而从容应对时代挑战的创新举措。

其一,创设实践场景,营造智慧氛围。AI水手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要素投射到学校建设和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接触AI、适应AI营造切身氛围。课堂上,AI水手S900数智教室作为方案核心落地形态,将AI技术资源与长期教学经验深度融合,为学生带来“AI+版本”的“331实效教学法”,以智能手段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驱动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其二,联通四方主体,拓展学习路径。AI水手高度重视对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四维关系的重构,积极响应四方关键需求,形成一体化教育体系。学生方面,AI水手根据“知识掌握度”和“兴趣偏好”,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深层次激活学习动能;家长方面,AI水手引导家长进一步融入教学过程,可通过学情看板透明参与孩子的成长历程;教师方面,AI水手引入智能备课系统、AI辅助批改系统,释放教师精力以投入个性化辅导;社会方面,充分吸收资源,开展“名师异地同步授课”。在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得以提高,自主性与社会性得到发展。

其三,注重全人培育,激活关键能力。在“五育并举”框架下,AI水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项目实践,助力学生能力发展全面开花。不仅如此,华领通智创新设计“食育融合健康管理方案”、“校园安全巡检解决方案”,让机器人、智能设备贴身融入学生生活,不仅提高校园日常管理水平,更让学生沉浸式生活在智慧校园之中。

总而言之,PDC教育理念的全球传播与AI水手的本土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复制,而是创造。在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教育回归“人的成长”,让技术成为支持思维深化、体验丰富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径。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教育者凭借PDC理念、AI水手人工智能学校建设方案这样的原创成果,展现出深厚的实践智慧与前瞻视野。相信未来,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赋能创造力、连接真实世界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走向未来、定义未来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