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执掌火箭军前身?周总理为何推荐这虎将,徐向前当年如何救他命
发布时间:2025-08-29 02:52 浏览量:1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前身,第二炮兵迎来人事变动,谁来接掌这支神秘而重要的部队?
周总理亲自提名一位将军,毛主席最初陷入沉思,直到重温将军经历,不禁拍手赞同。
两年之后,徐向前在招待会上,看到新上任的将军,笑着说自己和将军是老相识,当年还曾救过他的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位将军是谁?为何能得周总理力荐,当年徐向前是怎么救他的?他有何传奇经历,能成为执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司令员?
1969年5月,第二炮兵司令员杨俊生突然接到调令,重返北京卫戍区担任政委。
这支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组建、周总理定名的第二炮兵部队,肩负着国家战略核反击的重任,其司令员人选自然非同小可。
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边境冲突不断,第二炮兵作为我国战略威慑力量的核心,其领导人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
周总理在众多将领中反复斟酌,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张翼翔身上。
这个选择看似出人意料,实则经过深思熟虑。张翼翔不仅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在多个重要岗位历练过,具备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深得中央领导信任。
当毛主席看到周总理推荐的名单时,起初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当他翻阅张翼翔的档案后,眼睛突然一亮:这不是朝鲜战场上的那个虎将吗?
那么这个虎将是怎样炼成的?这支国之重器的指挥权,最终如何交到了铁血战将手中。
张翼翔在1914年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家庭,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乞讨度日,但童年的苦难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29年,十五岁的张翼翔加入红军,开始了传奇的军旅生涯,只是第二年在红军攻打长沙的战役中,一颗子弹穿过他的心脏边缘,就险些要了他的命。
当时医疗条件极其简陋,军医都认为他活不成了,但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挺了过来,三个月后重返战场。
张翼翔大难不死,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十八岁就当上了副营长,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营级指挥员之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在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为中央纵队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
红军转战贵州山区,在一次阻击战中,张翼翔再次奉命,率部掩护主力尽快实施转移。
在贵州山区的一条羊肠小道上,他率领部队与国民党骑兵部队展开搏斗,只是敌军利用机动优势不断袭扰,张翼翔部队伤亡惨重。
机枪阵地被冲垮,战士用刺刀与马背上的敌人搏杀,伤亡量剧增,即将就要全营牺牲。
眼看突围无望,张翼翔嘶吼着,准备发起最后的反冲锋,决心以全营玉碎,换取主力转移的宝贵时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敌军侧后方突然枪声大作,一时间阵脚大乱,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翼翔回头看去,只见一支红军如神兵天降,猛的从侧方插进来,他立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率残部拼死突出重围。
等到硝烟稍散,张翼翔急切地询问援军来历,友军部队表露身份,他们是徐向前总指挥的部队。
原来在行军途中,不远处的徐向前接到侦察报告,果断派兵救援,此役张翼翔的营从六百余人锐减至不足两百。
若无徐向前及时伸出援手,历史的篇章或许就此改写,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第二炮兵司令。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翼翔被派往新四军,他很快掌握了游击战的精髓,在新四军中屡建奇功,带领部队在苏浙皖边区英勇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在安徽来安地区,侦察员来报,在明光车站附近据点,日伪军经常四处骚扰百姓,张翼翔经过详细分析后,觉得有把握打掉这股伪军。
经过上报支队批准,他精心组织了一场夜袭战,成功拔除据点,缴获步枪四十余支和轻机枪一挺,己方无一伤亡,得到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的大力表扬。
不久之后,张翼翔率特务营参加来安保卫战,日军和伪军共八百余人,气势汹汹地扑来,想要进犯根据地。
当敌人进入伏击区后,新四军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持续至黄昏,日伪军溃逃至来安县城。
张翼翔率领特务营穷追不舍,夜里还派小分队,摸进城内袭扰,吓得日伪军惊慌失措,次日弃城逃往滁县。
张翼翔指挥了多次战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直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张翼翔部受到改编,他仍担任团长。
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军日夜骚扰夹击,张翼翔率领全团开展生产自救,一边坚决抗击敌人的进攻。
在指挥西扬塘集防御战中,他再次身受重伤,但仍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简直是重伤也不下火线。
终于坚持到日本宣布投降,当时张翼翔担任新四军第三旅旅长,奉命率部北上山东,接受日军投降。
在津浦线受降过程中,面对国民党抢夺受降权的阴谋,张翼翔果断采取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策略。
他一方面严密包围监视日军,一方面派员向日军下达通牒,严令其不得参与中国内战,当日军企图北撤济南时,他指挥部队坚决阻击,迫使其退回原地。
经过一系列斗争,最终迫使日军交出了大量军事装备,这极大改善了我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为后续战斗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段经历,展现出张翼翔既善于军事斗争,又精通政治工作的全面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张翼翔的军事指挥艺术日臻成熟,在泰安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采用各种的战术,仅用三天就攻克敌人苦心经营的坚固城防。
在战斗中,他亲自组织突击队,利用夜暗突入城内,一举攻占伪县政府和岱庙敌旅部,全歼守敌三千余人,此战被誉为攻坚战的成功范例。
渡江战役前夕,张翼翔总结出“四快一稳”的渡江战术,即航行快、登陆快、展开火力快、抢占有利地形快,坐船稳。
他用这套成功的战术,率部从三江营至龙稍港段强渡长江,一举占领扬中岛,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上海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巷战,面对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工事,创造性地采用小群多路、穿墙打洞等战术,逐街逐楼争夺。
在浦东烂泥渡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激励官兵奋勇杀敌,这些战斗经历,为他日后担任高级指挥员积累了宝贵经验。
多年的战斗让张翼翔的军事能力愈发成熟,但真正让张翼翔名震全军的,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张翼翔时任第20军军长,率部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隐蔽进入长津湖地区,奈何当时部队还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衣,在极寒条件下冻伤严重。
但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张翼翔指挥战士从雪地里一跃而起,向毫无防备的美陆战1师发起勇猛冲击。
美陆战1师是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拥有强大的火力和空军支援,但是20军却没有重炮,轻型火炮因天冷很多还打不响,战士只能依靠手榴弹进攻。
白天时美国空军狂轰滥炸,志愿军无法进攻,只能先行隐蔽,到了晚上再与敌军血战,志愿军反穿着与雪地颜色的白色薄衣,顽强地争夺各个制高点。
尽管武器装备悬殊,20军部队仍反复冲击,付出了巨大牺牲,逐渐取得了战斗的上风,只是美陆战1师在优势火力支援下,终究还是拼死突围成功。
在这场战役中,20军伤亡七千余人,冻伤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硕大的战果,也付出了悲痛的伤亡。
长津湖之战后,9兵团部队足足休整了五个月,但在第五次战役中,20军又以极快的速度攻过昭阳江,猛插五马峙,截断了韩国第三军的退路,韩军2个师完全溃散。
1952年,张翼翔率20军班师回国,随后担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进入军事学院深造,在1955年时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担任不同的重要职务。
1969年,原第二炮兵司令员调离,这一战略性兵种司令员的人选至关重要,因此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推荐了张翼翔。
周总理之所以推荐他执掌,正是看中了他丰富的实战经验、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当时第二炮兵刚组建不久,正需要这样一位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能带兵打仗又能搞建设的全能型将领。
毛主席在看到推荐名单时,最初陷入了沉思,随后仔细翻看张翼翔的材料,当看到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赫赫战功时,满意地批示了同意。
经过审批同意后,张翼翔成为第二炮兵司令员,同时还继续负责七机部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六年。
1971年,在“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上,徐向前元帅正与同僚谈笑风生,目光扫过会场时,骤然停在一个身影上。
他不禁举杯示意,声音里带着几分沙场老将的慨叹道:二炮司令张翼翔,可是我的老相识了,当年长征路上,我救过他一命!
1990年4月5日,这位从浏阳走出的虎将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徐向前救他于危难之际,周总理识他于众将之中,毛主席用他于关键之时,这位被历史选择的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本色:
守护国之大器的重担,唯有以生命丈量过战场深浅、用热血浇灌过信仰的人,才能真正扛得起,也守得住。
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由原来的战略性独立兵种,上升为独立军种,一如既往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虎将”张翼翔:朝鲜战场上五次“关门打狗”》.2014-11-05
【2】人民网.《张翼翔》.2014-03-8
【3】百度百科.《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