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经典洞照古今(714)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8-29 09:07 浏览量:1
《外篇·胠箧》(1下)
“胠箧”就是撬开箱子的意思,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因在篇首做了题目而已。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相同,但比《马蹄》立意更深刻,言辞也直接、激烈,体现了庄子文风的恣肆汪洋,笔锋犀利的特点。重点一:竭力痛斥所谓圣人的“仁义”;重点二: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总之,中心就是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胠箧》的第一部分。因原文文字稍多,我们分成两小节来感悟,今天学习“下”。
原文: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⑹,比干剖⑺,苌弘胣⑻,子胥靡⑼。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⑽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⑾,圣人生而大盗起。掊⑿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解释:
⑹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⑺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靡[mí]:通“糜”,烂。
⑻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胣[chǐ ]:剖腹。
⑼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时被杀害。靡:同“糜,腐烂。子胥死后被抛尸江中而腐烂。
⑽竭:揭,举;“唇竭”指嘴唇向外翻开。
⑾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楚宣王大会诸侯,而鲁恭王晚到,所献之酒味道淡薄,楚王怒。鲁王自恃是周公的后代,不告而别。楚王于是带兵攻打鲁国。一是指楚王大会诸侯,赵与鲁均献酒,鲁酒味薄而赵酒味浓。楚王之酒吏向赵国索酒而赵不给,酒吏怀恨易换赵、鲁之酒,于是楚王以酒薄的缘故兵围邯郸。
⑿掊[pǒu]:打击。
译文: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这一段理解的“关窍”就是庄子的这句话:“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其一、“圣人”和“大盗”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庄子所言的“圣人”主要指儒家推崇的圣贤,如尧舜禹周公周文武等,他们制定礼法、标榜仁义,试图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来治理天下。庄子对真正的“大盗”,极尽讽刺、挖苦之能,犀利地批判了他们假借“仁义”之名,行不义之事的丑恶行径,这些“大盗”比喻假借“仁义”来伤民害国的如田成子之类的人。
在庄子的眼中,首先他们是“对立”的,一个真“仁义”,一个假“仁义”。同时,他们又是“统一”的,他们之间可以形成因果关系。圣人即使是“真仁义”,但他的道德标准是违反自然的,戕害人的本真的,所以也就催生了“伪善”和“巧取豪夺”的“假仁义”;而“大盗”滋生和泛滥,反过来证明“圣人之道”的局限性,证明“圣人之道”绝不是治理国家的良方。
其二、庄子认为,儒家通过礼法、仁义构建的所谓“文明”,是“人为”的、“刻意”的规范行为,违反了自然的无为之道。这种规范将自然、本真的人性强行塞入那些束缚、压抑人性的“道德框架”之中,这样才会导致原本淳朴的人性蒙垢而丧失本真,欲望孽生,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虚与委蛇,社会陷入虚伪和争斗,“大盗”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三、庄子认为,只要“圣人”推崇仁义礼乐,以此为标准来匡正社会,将这个道德标准“二元化”,就会造成善与恶的对立。愈是强化善、愈是推崇善,就会更凸显恶、强化恶,因为使得善与恶的对立愈加强烈,从而带来反作用,那些所谓“恶”就会更加猖獗。
所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就是“掊击圣人,纵舍盗贼”,就是“绝圣弃智”,回归自然无为,回归“至德之世”,万物自然生长,无拘无束,没有善恶之分,没有是非纷争,消解人为的分别与干预,让万物各得其所。
我理解庄子,并非完全否定世俗道德,也不是否定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只不过是反对僵化的、人为的、戕害人本真的道德标准;治理国家制定法令制度,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为,而不要将统治者的意志强加于老百姓身上,不要让所谓“仁义礼乐”的内涵完全反映统治者的意志,并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和枷锁。这样说来,庄子的理念对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庄子的这段文字和第一部分的“上”比较,也出现了两个悖论:
其一、越是贤能的人,如龙逢、比干、苌弘、子胥皆因谏言被暴君虐杀,为何践行圣人之道的贤者反遭屠戮?
其二、盗跖的诡辩,盗贼团伙将犯罪过程美化为道德实践。
预判目标—— 圣
率先闯入—— 勇
掩护撤退—— 义
评估风险—— 知
分赃公平—— 仁
盗贼用圣人话语体系为自己赋权,盗贼的行为就有了一个“光鲜”的外壳和“龌龊”的核心。这是多么荒谬的事实!
我还是通过现代社会的一些实例,来分析庄子思想洞透现代社会的力量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美国以“推广民主”为由头,借“维护秩序”之名发动战争,实则是为了控制资源、占有资源,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科威特驻军无一不是此目的。这种国际关系中的“仁义”修辞,完全复刻盗跖逻辑链,却借联合国宪章即庄子所说的“圣知之法”来使其合法化。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思想理念多么厉害!简直是穿越古今,警示后来。
有些企业将裁员包装为“优化组织”,用这种“知(智)”来统御,将996美化为“奋斗精神”的“勇”、垄断称作“生态协同”的“仁”,恰似盗跖用道德词汇粉饰掠夺本质,显示了商业伦理的虚伪性。
斯诺登揭露监控“暗箱”遭全球通缉,当个体用系统规则,即“知情权”反抗系统、反抗权威时,反被“依法”镇压和剔除,这和龙逢、比干、苌弘、子胥等贤者皆因谏言被暴君虐杀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系统或权威用自身创造的道德词汇消灭道德践行者。
黑客组织以“数据平权”的所谓“义”这样的“名义”攻击机构,按贡献分配漏洞收益来世间“仁”,形成现代社会的“盗跖伦理”,是古代社会所谓的“盗亦有道”在现代社会的翻版。
学术伦理规范的“圣知”是保护原创的,学术界通过署名权、引用规范、同行评审等制度保护原创,建立信任体系。但论文工厂用相同标准炮制造假研究,系统性利用该体系漏洞批量生产虚假研究,商业机构批量代写、伪造数据、操纵同行评审的论文生产链仍在运行。可见,盗跖的“盗术”仍在现实世界流行。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巴马在任期间没有发动新的大规模地面战争,而是更多地依赖无人机空袭和特种部队行动,还有奥巴马在任期间继承了布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并在2009年增兵三万。这些在西方叙事体系中,就成了“和平行为”。这不是等同于盗跖用“仁义”来粉饰自己的“偷盗”行为吗?
庄子的警示犹如照妖镜,当一套道德词汇被现代强盗引用时,其本身已成为权力的玩物。
读庄子,悟庄子,辩证看庄子,仍然是读《庄子》的好办法!
好,明天继续学习感悟《胠箧》的第二部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