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强化战略思维 构建高校育人大格局
发布时间:2025-08-29 09:33 浏览量:1
□杨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战略思维作为统筹全局、着眼长远,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前瞻性谋划的思维方式,旨在通过坚持全局性视角、长远性谋划、规律性把握和目标性导向,实现对战略问题的整体把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强化战略思维,既能够为大学思政教育注入历史纵深和精神底色,又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前瞻性,进而有助于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实践优化”的育人闭环。
以全局视野锚定思政教育战略定位,确立发展“主航向”。全局视野作为战略思维的基础前提,其要求战略主体从整体层面思考问题,关注各要素间的关联与协同作用。在大学思政教育建设中,坚持全局视野,就是要求高校主体要跳出“一校一域”的局部思维,以战略眼光看待国家思政教育的“整体图景”,确保思政教育战略目标不偏离主航向。具体而言,就是以全局视野锚定高校思政教育战略定位,坚持从全局性角度谋划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先导性、前瞻性战略地位,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回应高校思政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社会输送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青年人才。一方面,高校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战略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引导,切实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思维和实践能力,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高校要摆正自身在国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定位,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构建跨学段协同育人共同体,注重通过与社会热点案例相结合,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以全局思维锚定思政教育战略定位,本质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确保高校思政育人内核不变,以社会发展需求为驱动,拓展高校思政育人边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
以守正创新深耕思政教育办学沃土,种好教育“责任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守正”把牢方向,站稳立场的突出价值,又要发挥“创新”发展培优、提质赋能的独特功用。高校思政教育做好“守正”文章,即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铸牢思想政治教育舆论阵地,同时又要始终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育做好“创新”功课,关键是要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也即高校思政课建设,一是要聚焦时代发展需求和社会热点,将党的光辉历史和鲜活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推动现实热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频共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理论。二是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依托二者的目标一致性、内容互补性和方法协同性等逻辑特征,使得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想内核与表达载体、宏观引导与微观渗透等有机融合,进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育人生态格局。三是要注重技术赋能,搭建思政课云平台,整合优质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让高校思政教育由课程45分钟延伸至全天候。以此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在坚守育人本质的同时,能够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教学范式,让这块“责任田”既根深叶茂,又硕果累累。
以评价机制夯实思政教育战略保障,用好评价“指挥棒”。评价机制作为战略思维的核心构成要素,不仅是连接战略目标与执行落地的“转换器”,更是连接激活高校思政育人效能的“催化剂”。以评价机制夯实思政教育战略保障,关键是要构建立体化、全过程、重实效的评价体系。一是要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关注思政教育显性成果,也评价学生自身隐性成长。重点要摒弃传统“唯课程”的单维度评价机制,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两个确立”的认同深度等融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评价体系的政治引领和实践导向。既评课程与教学质量,又突出实践和创新价值,以评价指标推动高校思政育人战略目标由“模糊愿景”转化为“清晰航标”。二是要设置贯彻全过程链条的评价周期。运用技术赋能,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数据档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关键时间节点考核、阶段性考评、小组互评、大数据跟踪记录,实时关注学生学习发展轨迹。对标大学思政教育战略目标,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综合学习成果检验,既在事前对苗头性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又在事后对学生进行纠正纠偏。三是要创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集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和数据智能分析于一体的全方位评价网络。实现高校思政课程质量的全领域监督,保障高校思政教育不偏航、不走样。此外,要强化结果运用。一方面要建立“评价—反馈—优化”闭环管理机制,针对评价中的问题,制订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在后续整改中破解高校思政教育现行问题,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由完成任务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另一方面要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挂钩,以评价机制强化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进步内驱力,同时将整体评价考核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强化主体责任,由被动考核转变为主动赋能。
从全局视野到守正创新,再到评价机制,本质是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价值观的具象化,唯有真正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根本性问题、锚定高校思政教育根本目标,才能够切实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写意”变成“工笔画”,才能够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形态,才能够不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