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讨】推动贵州旅游“两重两新”转型的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6  浏览量:1

依托“山地公园省”生态本底,贵州以“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战略支点,锚定生态优先、数智赋能、文化铸魂三大核心,探索从传统观光游迈向全链条、沉浸式、智慧化文旅融合转型发展新路径,为全国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贵州经验。

破解“三对矛盾”

“十四五”以来,贵州“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高速发展背后,三大结构性矛盾凸显,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

生态阈值与流量井喷的矛盾。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赋予其秀美自然风光,但生态承载力有限。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增长13.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长81.8%,庞大游客流量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需加速向绿色发展转型,寻求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

文化同质化与消费升级的矛盾。Z世代成为旅游消费主力军,对旅游体验个性化需求增长,而传统旅游开发模式存在“千村一面”问题,缺乏独特文化内涵和个性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需求。贵州亟待通过业态创新打破僵局,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

规模扩张与质效失衡的矛盾。贵州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但旅游消费水平与产业规模尚未完全匹配,反映旅游产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仍存在服务质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提升空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需推动旅游经济从数量增长向质效提升转变,重点优化游客体验、增强产业附加值。对此,贵州省委以《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为行动纲领,实施重大项目强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基因解码三大战略举措,力促旅游经济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突破,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双轮驱动”战略协同发力

重大项目擎旗,筑牢发展硬支撑。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为关键轴线,深度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串联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红色地标,打造“红色史诗走廊”。游客可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磅礴力量,提升红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投资超200亿元建设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总部基地,凭借山地资源优势,积极构建世界级山地运动赛事体系,吸引全球山地运动爱好者和专业选手,提升了贵州山地旅游国际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旅游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技术破壁,重塑体验新维度。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旅游元宇宙平台,借助前沿技术,让荔波小七孔、黄果树瀑布等景区突破时空限制,实现720度全景云游,游客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美景;西江千户苗寨运用“区块链+”守护文化根脉,为非遗工艺品建立数字身份证,确保交易透明可追溯,溯源交易量提升65%,有力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同时,数字化展示和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游客了解和喜爱贵州民族文化;全省景区接入“一码游贵州”智慧系统,依托“AI+”优化服务智能算法,行程规划响应速度提升70%。游客手机扫码即可获取景区信息、预订门票、规划行程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了出行体验,也提高了旅游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化共融”路径融合发展

生态化:筑牢绿色发展底线。以科技赋能生态安全,精准覆盖梵净山、黄果树等68个核心景区。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与5G高速传输实时监测地质数据,滑坡预警准确率高达92%,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游客生命安全和景区生态根基的威胁,为游客提供安全旅游环境;创新推广碳积分旅游模式,鼓励游客通过步行游览、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积累积分,兑换景区门票折扣、特色文创等优惠;带动万峰林等景区践行绿色理念,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人本化:构建主客共享新生态。深挖在地文化,创新“村 BA”“村超”全民共创模式。2024年榕江“村超”以全民参与、草根狂欢的独特魅力火爆出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这种模式让游客深度感受乡村烟火气,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在肇兴侗寨等景区推行“主客共生计划”,鼓励游客参与侗族大歌学习、非遗刺绣传承、梯田农耕体验等活动,游客深入了解贵州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当地居民建立深厚情感联系,形成主客共融、和谐共生的旅游生态。

国际化:打造山地旅游超级IP。借力中欧班列开通“黔货出山”专列,将苗绣、银饰等文创产品远销海外。这些产品以独特民族风格和精湛工艺水平赢得海外消费者喜爱和认可,出口额突破5亿元,展示了贵州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积极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搭建全球山地旅游交流平台,推动山地旅游标准互通和资源互享。同时,提升贵州山地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在此推动下,贵州入境游客量年均增长21%,山地旅游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构建“四新”发展格局

贵州以“两重”夯实产业基础,以“两新”激活创新动能,通过生态化、人本化、国际化路径,破解生态保护、文化同质化、质效失衡三大矛盾,最终构建新业态、新治理、新文化表达、新价值循环“四新”发展格局,为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新业态矩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聚焦山地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多元需求,培育涵盖低空旅游、洞穴医疗、丛林探险等18类主题产品。将山地旅游与康养、研学、体育等深度融合,形成“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带来多维度、沉浸式特色体验,激活旅游市场新动能。

新治理范式:释放市场活力。深化旅游“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云交易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释放旅游市场活力。同时,政府加强监管和服务,确保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文化表达:讲好贵州生态故事。推动《古韵镇远》等数字文旅IP出海,借助前沿科技以科技诗性创新文化表达。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和推广贵州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生态理念,向世界讲好贵州生态故事,提升贵州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新价值循环:打造实践样板。锚定发展目标,力争2025年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通过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示范。

精准把握“三个统一”

贵州实践表明,后发地区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需精准把握“三个统一”。

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的统一。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创新手段,精准监测生态状况,破解喀斯特地貌等生态阈值约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交易机制,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科学合理地向GDP转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统一。借助数字基因工程,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解构与重构,实现创造性转化。培育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品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统一。以“两重”“两新”战略为引领,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该协同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