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麻皇姑

发布时间:2025-08-28 02:28  浏览量:1

麻皇姑

清康熙年间,太行山东麓有个桃花峪,峪里百十来户人家多靠种桃树过活。每年三月桃花开时,漫山遍野粉雾似的,可这年开春,峪里却飘着股化不开的愁云——先是村长家的小孙孙突然发起高烧,脸上身上冒出连片的红疹子,接着又有七八户人家的孩子染了怪病,疹子越长越密,最后竟结成了黄黑色的痂,轻轻一碰就流脓水。

村里的老郎中翻遍了医书也找不出症结,只摇头叹着“是天花”。这话一出,桃花峪顿时乱了套。那会儿天花是不治之症,谁家孩子染了,只能用艾草熏屋子,再眼睁睁看着孩子遭罪。村长王老实急得满嘴燎泡,带着几个后生往几十里外的县城跑,可县城里的大夫要么不敢来,要么来了瞧一眼就摇头走了,说这病沾着就死,他们也没辙。

这天傍晚,王老实蹲在村口老桃树下抹眼泪,忽听见远处传来“叮铃叮铃”的铜铃声。抬头一看,只见山道上走来个穿灰布道袍的女子,背上背着个朱红漆木匣,匣上挂着串青铜铃铛,走一步响一声,倒把山间的寂静破了些。

那女子走到近前,王老实才看清她模样——约莫二十来岁,眉眼清秀,只是左脸颊上横着一道浅褐色的疤痕,从眉骨一直延伸到下颌,像条小蛇似的趴在脸上。她见王老实愁眉不展,开口问道:“老丈可是为村里孩子的病发愁?”

王老实一愣,随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忙起身道:“仙姑可知道这病?求您救救孩子们吧!”说着就要下跪,那女子连忙扶住他:“老丈不必多礼,我游历四方,专医疑难杂症,若信得过我,便带我去瞧瞧孩子。”

王老实哪有不信的道理,忙领着女子往村里走。路过几户人家,都听见屋里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女子脚步顿了顿,眉头微微蹙起,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倒出些淡黄色的粉末,对王老实说:“把这药粉撒在村口和各户门前,能防病毒扩散。”

王老实接过瓷瓶,连忙叫人去撒药。不多时,两人来到村长家,屋里弥漫着一股草药和脓水混合的怪味,炕上躺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脸上身上的疹子已经破溃,孩子烧得迷迷糊糊,嘴里不停喊着“娘,疼”。孩子娘坐在炕边,眼睛哭肿得像核桃,见王老实带了个陌生女子来,也顾不上问,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

女子走到炕边,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孩子的眼皮看了看,随后从背上的木匣里取出一套银针,针身细如牛毛,在油灯下泛着冷光。她让孩子娘按住孩子,右手捏起一根银针,对准孩子虎口处的合谷穴轻轻刺入,动作又快又准。接着,她又在孩子的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扎了针,每扎一针,就用手指轻轻捻转几下。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女子拔出银针,又从木匣里取出个小陶罐,倒出些黑褐色的药膏,小心翼翼地涂在孩子的患处。奇怪的是,药膏刚涂上,孩子原本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小了些,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

“仙姑,这孩子……”王老实紧张地问道。女子擦了擦额角的汗,说:“暂时稳住了,这药膏能止痛消炎,我明天再来换药。只是这病传染性极强,得把所有患病的孩子集中在一处,我好统一医治。”

王老实连忙点头,当晚就把村里患病的十二个孩子都挪到了村西头的破山神庙里。那山神庙年久失修,屋顶漏着天,四面墙也塌了半截,可这会儿却成了孩子们的“救命堂”。女子就在山神庙里住了下来,每天给孩子们扎针、换药,还教村民们用艾草和苍术煮水,给孩子们擦拭身体。

村里人本就淳朴,见女子救孩子心切,都主动来帮忙,有的送米送面,有的帮着烧火煮水。只是没人敢问女子的来历,也没人敢问她脸上的疤痕是怎么来的。倒是有一回,村里的小丫头丫丫给女子送鸡蛋,见她对着木匣里的一张画像发呆,画像上是个穿着华丽宫装的女子,眉眼和女子有几分相似,只是脸上没有疤痕。丫丫刚要问,女子就把画像收了起来,只摸了摸丫丫的头,笑着说:“这是我故去的亲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女子的医治下,孩子们的病情渐渐好转,脸上的痂开始脱落,烧也退了。村民们都松了口气,把女子当成了活菩萨,见了她都恭敬地叫“仙姑”。可就在这时,村里却出了件怪事。

那天夜里,村里的李二柱起夜,路过山神庙时,忽然听见庙里传来“呜呜”的哭声,像是女人的声音,又像是小孩子的呜咽。李二柱心里发毛,壮着胆子往庙里瞧了一眼,只见月光从破屋顶漏下来,照在女子身上,她正跪在地上,面前摆着个小小的牌位,手里拿着件红色的小衣裳,哭得浑身发抖。更吓人的是,她脸上的疤痕在月光下竟泛着淡淡的红光,像是有血要渗出来似的。

李二柱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回了家,一晚上没敢合眼。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夜里看见的事告诉了村里人,大家听了都议论纷纷,有人说女子是妖精变的,专门来吸孩子的精气;还有人说她脸上的疤痕是被厉鬼抓的,说不定山神庙里藏着不干净的东西。

谣言越传越邪乎,原本对女子感恩戴德的村民,渐渐变得害怕起来,再没人敢去山神庙帮忙,甚至有人偷偷在山神庙门口撒盐,说能驱邪。王老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替女子辩解,可架不住众人的猜忌,只能私下里给女子送些吃的。

女子似乎察觉到了村民的变化,可她什么也没说,依旧每天按时给孩子们治病。直到第七天,最后一个孩子的痂也脱落了,只是脸上留下了淡淡的疤痕。女子收拾好木匣,对前来道谢的村民说:“孩子们的病好了,只是以后要多注意卫生,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

村民们听了,脸上都有些愧疚,可想起李二柱说的怪事,还是没人敢上前。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队官兵骑着马朝桃花峪赶来,为首的是个穿着官服的中年男子,腰间挂着腰刀,神色严肃。

官兵们进了村,为首的官员大声喊道:“奉朝廷之命,捉拿逃犯‘麻皇姑’,尔等若有知情者,速速报来,若敢窝藏,以同罪论处!”

村民们都愣住了,不知道“麻皇姑”是谁。王老实连忙上前问道:“大人,不知这‘麻皇姑’是何许人也?我们村里都是本分人,从没见过什么逃犯。”

那官员冷笑一声:“哼,你们可知这几日给你们孩子治病的女子是谁?她就是当年宫中逃出的‘麻皇姑’!当年宫中爆发天花,她私自偷了太医院的治痘秘方,还放走了染病的宫女太监,皇上龙颜大怒,下令捉拿她,她却销声匿迹了。如今她竟敢在此现身,你们若敢包庇,休怪本官无情!”

村民们听了,都惊呆了,纷纷看向女子。女子脸色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她缓缓开口:“不错,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麻皇姑’。”

原来,女子本是宫中的一位公主,因出生时脸上带着块浅褐色的胎记,宫里人都叫她“麻公主”。三年前,宫中爆发天花,许多宫女太监和皇子公主都染了病,太医院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死去。麻公主的贴身宫女也染了病,她不忍心看着宫女受苦,就偷偷潜入太医院,找到了一本记载着治痘秘方的古籍。

按照古籍上的方法,她配出了药膏和汤药,竟真的治好了贴身宫女。可这事很快就被皇上知道了,皇上不仅没有嘉奖她,反而认为她私自偷取秘方,违抗圣旨,还说她脸上有胎记,是不祥之人,下令将她处死。幸好太医院的一位老御医不忍心,偷偷放了她,还把那本古籍和一套银针送给了她,让她赶紧逃走。

从那以后,麻公主就改名为“麻皇姑”,背着木匣四处游历,专门医治染了天花的百姓。她脸上的疤痕,就是当年在宫中为了保护秘方,被侍卫砍伤的。

“我知道自己是朝廷钦犯,”麻皇姑看着众人,眼神坚定,“可我不能见死不救。这些孩子都是无辜的,他们不该因为天花而丢了性命。如今孩子们的病好了,我也该跟你们走了。”

官兵们听了,就要上前捉拿麻皇姑。村民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一直误会了麻皇姑,那些谣言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王老实第一个站了出来,挡在麻皇姑面前:“大人,麻皇姑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你们不能抓她!”

“对,不能抓她!”村民们也纷纷围了上来,把麻皇姑护在中间。有的村民还拿出了锄头、镰刀,对着官兵怒目而视。

为首的官员没想到村民们会如此护着麻皇姑,顿时恼羞成怒:“尔等竟敢抗旨?难道想谋反不成?”

就在这时,远处又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个穿着白色官服的年轻人骑着马赶来,身后跟着几个随从。那年轻人翻身下马,走到为首的官员面前,拿出一份圣旨,大声说道:“奉皇上口谕,麻皇姑心怀百姓,治病救人,特赦免其罪,封为‘济世公主’,令其掌管天下痘疹医治之事!”

原来,皇上后来听说了麻皇姑在民间治病救人的事,又想起当年宫中天花肆虐的惨状,心里十分后悔,便下了这道圣旨,不仅赦免了麻皇姑的罪,还封了她的官。

为首的官员听了圣旨,连忙跪下接旨,再也不敢提捉拿麻皇姑的事。村民们听了,都欢呼起来,纷纷给麻皇姑磕头道谢。

麻皇姑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湿润了。她想起当年在宫中的孤独和恐惧,想起这些日子村民们从猜忌到信任的转变,心里充满了温暖。她对众人说:“我不求什么爵位,只求能让天下的孩子都远离天花之苦。从今往后,我会把治痘的秘方传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学会医治天花。”

后来,麻皇姑走遍了全国各地,不仅医治了无数染病的孩子,还把治痘的秘方和医术传给了各地的郎中。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各地建了“痘疹庙”,供奉着她的画像。桃花峪的村民们也把村西头的破山神庙重新修缮了一番,改名为“皇姑庙”,庙里还挂着麻皇姑当年用过的青铜铃铛,据说那铃铛一响,就能驱走天花病毒,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直到现在,桃花峪还流传着麻皇姑的故事。每当三月桃花开时,村里的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脸上带着疤痕、背着朱红漆木匣的女子,讲她如何在村民们的猜忌中坚持治病,如何用自己的医术拯救了无数孩子的性命。孩子们听了,都会对麻皇姑充满敬佩,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善良和勇敢,从不在于外表的美丑,而在于是否有一颗为他人着想、愿意奉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