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5-08-29 08:00 浏览量:1
8月的京城,世界机器人大会刚刚落幕,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又在“冰丝带”隆重开场,机器人无疑成为当月引人注目的“明星”。然而,看过机器人跳舞、跑步、打拳后,不少人都在问:走下赛场,机器人还能做什么?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走入日常生活?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消费者在中关村大融城“银河太空舱”向人形机器人“店员”购买饮料。本报记者王海欣 摄
场景
餐饮机器人炒菜做饭没问题
中午,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宾客盈门。“我们是第二次来这里用餐了。”江女士一家四口从西城区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这里,不仅为了品尝美食,更是为了能与机器人互动。
江女士告诉记者,带孩子来这里用餐就是想感受一回机器人餐饮服务。第一次来是一个周末,结果客人太多没吃成。这次特意挑了工作日,终于体验了一把机器人上菜、脱口秀、乐队演出。
走进餐厅,只见门口有顾客在和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聊天,即便用外语交流,“小柒”也能对答如流;机器人“李白”和“苏轼”一边对诗,一边推荐美食;就餐区旁,鼓槌翻飞的机械“鼓手”、十指游走的白色机器人“钢琴家”等正在现场演奏……此外,还有20多位机器人“服务员”从事迎宾、酒保、餐饮制作、送餐等服务。
“工作日每天顾客能有200多,休息日能达到400多人次。”餐厅负责人商博为说,餐厅为机器人提供了一个真正应用的场景,机器人的组团出场成为餐厅的最大卖点。
机器人组团出场的不止这一家餐厅。在中关村大融城,一个十几平方米、外形充满科技感的银灰色零售舱里,一位中等身材、名叫“盖博特”的人形机器人“店员”正忙着给顾客递送饮料。它的工作伙伴——“呼噜”咖啡机器人则在舞动着手臂制作咖啡。“快来看,点完单由机器人送过来!来杯‘巨峰葡萄拿铁’吧。”在点单台前,一位市民招呼着同伴。
消费者在点单机上下单后,“呼噜”忙活起来,取杯移动、研磨萃取、加盖出杯。咖啡做好时,“盖博特”已移动到咖啡杯前,伸出手臂夹住杯身,再转身、移动、递到点单台上。2分钟时间,一杯冰凉爽口的葡萄拿铁就送到顾客手中。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机器人“店员”上岗后,生意很不错,每天光是现做咖啡、成品饮料等就能卖出八九十单。
售价
专业人形机器人最低10万元
能做饭、会聊天,这样的机器人能买回家吗?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
在门店二层,一款40厘米高的机器人“阿尔法”可以简单跳舞、对话,价格为2999元。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比较受孩子喜欢,“家长觉得买回家能陪孩子玩。同时,孩子还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操作,让机器人做更多动作。”
此外,店里会下象棋、围棋的机器人以及能表演舞蹈的机器狗也颇受关注,价格在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
不过,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可不便宜。在4S店的一层,记者发现,前几天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加短跑的“魔法原子Gen1”,每台售价为83万元;会踢足球的“加速进化T1”,每台售价达到20.5万元;会打拳击的“宇树科技G1”,每台售价也在10万元左右。
“开业十几天,订单已经超过了900万元。”机器人4S店负责人王一凡说,目前订单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形机器人和咖啡机器人,基本是企业购买。这些机器人不只用于表演、娱乐等技能,更重要的是用于科研、展示、工业制造等领域。
为何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如此昂贵?原来,按照人体形象,人形机器人除了要开发“大脑”“小脑”等软件,身上还得配备关节、传感器等大量硬件。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只五指灵巧的机械手价格就在10万元左右。因此,若要把价格“打”下来,就需要人形机器人能像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一样实现规模化量产。
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开启“拼订单”模式。今年3月,人形机器人“天工”的兄弟——“天工行者”上线开售价格为29.9万元起,这成了业内首款30万元以内的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
体验
分不清真人与影像直接停摆
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操作、外骨骼机器人帮助瘫痪病人行走、咖啡机器人一两分钟就制作出一杯拉花咖啡、消防机器人在火灾等紧急事件中冲锋陷阵……尽管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迎来机器人同伴,但人形机器人进入大众生活却有“门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遇到光线太强、有透明物体、周围人太多、环境太嘈杂等问题时,人类通常能够很快适应,而机器人的表现却会大打折扣。
“听说有机器人零售店后,我第一时间就前去体验,感觉机器人还有一个‘适应期’,前两单都出了点岔子。”科技爱好者周女士向记者讲述不久前的经历。当她点了一杯乌龙茶,等待机器人递送到位时,机器人却在转身时停了下来,对着一旁的玻璃发起了呆,让她等了许久都没能从机器人手里拿到自己的饮料。
原来,当强烈的阳光斜射在机器人零售店的玻璃外壳上时,玻璃瞬间成了一面“镜子”。这时,店门口消费者们的身影都被投射在了玻璃上,而机器人一时难以辨别真人和玻璃中映射的影子孰真孰假,因而出现了周女士看到的尴尬场景。
正是因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还欠缺不少技能,业内人士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的时间”都给出了较为谨慎的预判。
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赵维晨预测:“3年内,家用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对话、遛狗、取快递等简单交互陪伴功能;5到10年后,能够承担家务、做饭、搀扶老人等复杂任务的通用机器人才会真正落地。”
实际上,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不少机器人都还采用遥控的方式进行运动。因此,这需要机器人“进化”到具备全身控制自主导航能力,并做出各种指令,直到完成工作。“在应用的进展方面,我们认为是先在工业场景实现大规模应用,然后是商业场景,最后才是家庭场景。”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说,至少还需要10年,机器人才能走向通用化。
释疑
未来机器人不一定都是人形
在未来世界,机器人一定会是人的形态吗?多名业界人士的答复是,未来陪伴人类、与人类并肩工作的机器人,未必是人形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队伍中,既包括了长得像人的人形机器人,也包括四足的机器狗、轮式的机器人等。此外,已经落地应用的手术机器人、咖啡机器人本身也都不是人形。
“未来,机器人形态可能多达上百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以宇树为例,并不坚持一定要做人形,目前人形机器人是模仿人类形态制作,更便于数据采集与AI训练,尤其是跳舞、格斗等全身动作,而别的形态就无法做到。
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张延柏也表示,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形态和定义正不断扩展。比如在家政场景下,轮式机器人会比双足机器人有更快、更稳的移动能力;工业场景中,更好用的机器人反而更不像“人”,有时一只机械臂、一只灵巧手、一颗摄像头就能满足需求。本报记者 曹政 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