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系潮流|一场精致而危险的「骗局」?
发布时间:2025-08-29 16:55 浏览量:1
当世界人口首次突破70亿大关,次世代的年轻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白色的都市丛林里,他们就像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翩然飞舞。若干年后,他们扇动的气流在都市与户外掀起了一场迷人的“风暴”。
· 本文为《户外探险》原创内容 ·
“玩在户外,山系是周末新选择,穿上户外,山系是穿搭新风格。”
三年前,“山系”被小红书评为年度十大生活趋势之一,这里的山系不是地理学上若干巨大山脉组成的地理单元,而是互联网上展现某种生活方式的亚文化概念。
今天只要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山系户外、山系生活、山系穿搭、山系风格、山系装备… 从默默无闻到习以为常,“山系”俨然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时代潮流。
作为研究北美装备史的小学生,街头时尚属实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但几日前一篇关于山系发展史的文章一下子燃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史都像一条通往圣城的小径。而且我也很想知道“山系”有何魅力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人的注意。
一字不落的读完这篇山系发展史,不仅没有让我豁然开朗,反而像是走进了一个昏暗的迷宫。
乔治·马洛里说过:因为山在那里。
不甘心失败的我决定继续攀登这座“大山”。 刷完了所有我能找到的关于“山系”的文章资料,我的困惑从一个小小的感叹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山系难道是某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创造的概念碎片?
这些关于山系的内容看起来都像是某种通稿的衍生品。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显而易见的共通点跃然纸上:概念的凌乱、风格的模糊、逻辑的尴尬。
试想,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了若干年的潮流文化,怎么可能连基本的概念与历史都无法说清。从开创者到关键节点,从时间线到基本特征的缺失模糊,很难让一个历史研究者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潮流”。
当然,一夜的阅读也并非没有收获。
作为舶来品的“山系”源头来自日本的Yama Style(山系风格),又和北美的URBAN OUTDOOR(都市户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单是“山系”这个十分霓虹风格的词语,就很难不让人联想起海峡对岸的东方阿尔卑斯王国。然而看到URBAN OUTDOOR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我知道可能又要遇到让我扣脚趾头的情况了。
既然有了线索,无论如何我都要迎难而上一探究竟。
已经做好了充分心理建设的我,看到搜索结果的那一刻还是倍感惊讶。
与中文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山系”文章相比,无论是强大的搜索引擎还是先进的人工智能对于“Yama Style”都束手无策。
这种反差让我意识到,“山系”和“Yama Style”可能并非舶来关系,而更像一种俄罗斯套娃的关系, 这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山系”的资料看似丰富却空洞含混,同时“Yama Style”也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
虽然关于Yama Style的资料寥寥,但却指向了一个更清晰的源头:MORI GIRL(森系女孩)。
森系女孩算是这次探索之路上的第一缕曙光。
2006年,日本著名的社交网站上一位叫Choco的女生创建了一个MORI社群。之所以叫MORI,是因为朋友说Choco在户外的穿搭看起来像是从童话森林里走来的女孩。
短短3年时间,MORI社群以惊人的速度发展。MORI女孩不仅经常出现在日本热门的街拍杂志上更有专门的杂志与品牌。以至于当MORI女孩走在原宿街头很快就引爆了一个全新的时尚:森系风格。
巅峰时期,森系风格可与万年红洛丽塔风格比肩。然而日本的亚文化的周期通常并不长久, 仅仅几年后森系的热度就迅速下降直至销声匿迹。
但在这个过程中,从森系衍生出众多子风格,例如森林美少女系、滨系、女巫系还有一个令人眼熟的山系(Yama Kei)。
然而,这里的日式山系(Yama Kei)与中式山系(Yama Style)又是什么关系呢?
相比模糊的中式山系(Yama Style),日式山系(Yama Kei)的概念与发展清晰可考。
日式山系(Yama Kei)公认的开创者是一位叫Yuri Yosumi的女生。身背MARMOT复古款超轻背包与户外裙的她通过徒步、写作、穿搭、分享…传递一种更适合山野活动的着装风格。作为日式山系风的开创者,她同时也是日本国家山地日的形象大使和日本时尚户外裙装的开创者。
她的穿搭风格相比森系更“户外”和“朴素”。“森系女孩”崇尚森林中的宁静生活,而“山系女孩”更热衷登山徒步。有人这样描述两者的区别:森系女孩就像那种坐在森林里的大树下绘画的童话女孩,而山系女孩则会卷起袖口爬上大树掏鸟窝。
以山系女孩为主角的动漫《Yama no Susume》和山系代表杂志《Randonnée》让山系潮流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如今随着Yuri Yosumi开启了隐居生活Yama Kei也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观察Yuri Yosumi的穿搭风格,我们不难看出日式山系(Yama Kei)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超轻装备、户外背心、自然色调、紧身裤、小配件…当然还有前卫的户外裙…
中式山系的穿搭特点,例如叠穿、色调、机能单品…从风格上讲与日式山系倒是相差不大。 如果说中式山系(Yama Style)真的源自日式山系(Yama Kei),似乎说的过去。只是两者的时间跨度有点大。
中文世界里最早出现Yama Style的地方来自香港与台湾的一些个人社交账号,其快照显示的时间戳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此时距离日式山系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近十年。
从森系女孩到日式山系再到中式山系的最终出现,这个顺序大致勾勒了一个相对粗糙的发展脉络。
它不仅说明日本亚文化潮流有着存续时间极短的特点,也说明日本的亚文化经过香港、台湾爱好者的加工传播,最终让已经势微的东京街头文化,在更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
以《GOOUT》为代表的杂志和线下分享交流活动,成为中式山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也导致了中文网络里的山系风格(Yama Style)已经和最初的日式山系(Yama Kei)异化。
然而,这些并不连贯的时间轴与无法确凿的关系,依旧让我们的“山系”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的“身份”。
从“山系”到“Yama Style”,再从“森系”到“Yama Kei”,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就此,“山系”处在了一个“薛定谔之猫”的状态,既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
在中式山系为数不多的线索里,除了“Yama Style”就剩下“URBAN OUTDOOR”,但这个概念反而让我们的“山系”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URBAN OUTDOOR”并不是一个十分现代的时髦词汇,早在半个世纪前纽瓦克州立大学就开过这样一门课程。“URBAN OUTDOOR”这种“卢德式”的构词用法本身就很亚文化, 这也导致“URBAN OUTDOOR”过了半个世纪依旧处于一个十分边缘化的状态。如果你信心满满的搜索“URBAN OUTDOOR”,你会惊讶的发现其结果与“山系”和“Yama Style” 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又多了一层套娃。
真正的原因在于,URBAN OUTDOOR所表现的风格,已经在北美大陆被实践了近百年。 它可以是工装风、军事风、IVY STYLE…
我们可以随手翻开一期70年代的雪屋或者早冬的户外画册,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多层叠穿、户外马甲、低饱和度的色彩、冲锋衣和登山鞋、甚至还有OVERSIZED的斗篷…
对比2012年《POPEYE》的《Urban Outdoor Lifestyle》专题杂志中,标志性的City Boy与Urban Outdoor风格。很难说今天的URBAN OUTDOOR有何独特之处。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户外早已不是大众传统印象里的坚硬、丑陋、难穿的刻板形象。
进入到20世纪中叶,随着休闲露营的普及,户外小步快跑的从山野来到了都市。从美国东海岸的学院风和休闲风,到西海岸的环保风和沙滩风,坚硬的户外装备在一波波的时代浪潮里被洗刷的越发柔软舒适,街头巷尾也成为它们漫步的旷野。
对现代日本时尚影响深远的IVY STYLE,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大量吸收户外装备成为其身份与品位的标志,乐福鞋、登山靴、阿尔卑斯式背包改良而来的学院风背包。能源危机时期,满街都是穿着都市户外风的人们,因为温暖又实用,时尚?谁关心那玩意。
而进入90年代, 纽约街头身穿巨大THE NORTH FACE logo的努子峰羽绒服的街(念GAI)溜子,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若有所思的望着曼哈顿咖啡店里穿着PATAGONIA小背心扎堆的金融才俊。
URBAN OUTDOOR想要解构的时尚与户外本就是血亲。 户外与时尚从出生就没有分开过,人类第一次攀登勃朗峰,不是因为对山的热爱而是贵族们追逐潮流的一掷千金。
在户外探险5月期的《北美装备产业的守夜人》一文中,斩获科蒂时尚大奖的LLBEAN早在生存成为时尚之前,已经创造了独属于缅因人的URBAN OUTDOOR风格。
抛开学术性的概念探究,“山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时尚潮流所依托的必定是:功能性、科技感、可持续、个性化。如果“山系”与“URBAN OUTDOOR”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那后者不仅没有帮助山系解构时尚与户外,反而让“山系”的基础更加脆弱。
按照新实证史学的范式,不仅要有史料搜集还要有逻辑分析。
如果说“山系”缺乏一些关键的历史要素,与北美户外历史上的风格对比有仅仅只是主观感受,那么被国内“山系”爱好者公认的山系代表品牌对自家的定位无疑更能说明问题。
“山系”公认的三剑客品牌:WHITE MOUNTAINEERING、NANAMICA、and wander。他们的主理人是如何看待自家作品呢?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WHITE MOUNTAINEERING还是NANAMICA 或是and wander其主理人,不仅在潮流文化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设计与品位同样功力深厚出类拔萃。 就像and wander的创始人师从于日本时尚领域教父三宅一生,做为三宅一生的徒弟纪梵希的徒孙,能成为“山系”三剑客之一毫无悬念。
白山(WHITE MOUNTAINEERING)的创始人相泽阳介在采访中非常明确的肯定,自己的品牌就是一个纯粹的时尚品牌而不是户外品牌。这并不意外,无论是相泽阳介的个人经历还是产品目录,时尚都是白山最本质的特点。
热爱航海的NANAMICA主理人本间荣一郎,在20年的职业生涯里精通户外材料与功能性设计。在他的打造下,从THE NORTH FACE的紫标产品到北欧的HELLY HANSEN都绽放出熠熠星光。他与好友创立的NANAMICA,其理念就是户外与时尚的完美平衡。NANAMICA在日语里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品牌体现了他对探险精神的推崇。虽然他在产品中并不会刻意张扬海洋风格,但是显然NANAMICA与“山系”似乎山海相隔。
2011年池内圭太和森美保子共同创立了and wander。在一次访谈中池内圭太说道:“我们基本上是一个户外品牌,与普通户外品牌的区别在于我们在创意、功能、设计等方面更加平衡。”
除了三剑客,另一位倍受推崇的山系代表品牌山和道(Yamatomichi)的主理人夏目章也在采访中斩钉截铁的说:“我们不是什么潮牌,我们就是严肃的户外装备品牌。”
这些“山系”品牌的主理人对于自身的定位,似乎不约而同的忽略了“山系”这个火热的概念,甚至他们的访谈中也难以找到“山系”的影子。而且在一件事情上他们有着高度的默契,那就是:户外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对户外本身还是对于时尚产业。
把一些时尚机能品牌标榜成“山系”品牌尚能理解,而一些文章甚至将ARCTERYX、 Sierra Designs、MARMOT、北极狐之类纯正地道的户外装备品牌也纳入其中,这就有点生拉硬拽了。
THE NORTH FACE作为最成功的跨界品牌,时至今日也依然是正经严肃的户外品牌的代表。 不能因为一个紫标的支线产品和若干时尚品牌的联名,就让它几十年铭刻的“Never Stop Exploring”基因发生了逆转吧。
同样,不能因为某些户外品牌的款式和配色有点都市风格就被强行收入“山系”或者“都市户外”的囊中。最近热议的渔网服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是欧文的打底衫了,哪怕是叛逆不羁的亚文化也不能这样巧取豪夺,对吧?
对“山系”潮流真伪的探索之路似乎已经来到了尽头, 大山不语山风呼啸…
黑格尔说过:“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一切存在之事物,皆有其原因)
自工业革命后,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旷野里自由的味道,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会诞生出越来越多类似山系这样的亚文化。
山系的热闹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脉搏:出门即户外,户外即生活。
它的背后是社会高度发展后的不确定性,带给我们的不安全感。而户外,那片诞生人类祖先的沃土,不仅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天堂也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山系”推崇的走进自然的理念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它的流行也毫无疑问的推动了城市与户外休闲运动的发展。
否定山系的贡献是不客观的,但是在日益强大的消费市场的压力下,山系自身反而可能成为遮蔽爱好者目光的大山。
我担忧的是:当山系成为越来越多爱好者认可的一种可都市可户外的风格,他们很可能会忘记适合山系风格的户外并非严肃意义上的户外。
户外之所以叫户外,是因为它有着不可预测的意外和风险。最好的装备在户外也仅仅是刚刚好。从理念到设计再到制造,山系服饰并不是为真正严酷的户外环境打造的庇护所,它们只是具有功能性特色的街头服饰。
当山系爱好者穿着山系风格的装备勇敢的走进陌生的山野,大自然危险而残酷的一面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严肃户外服饰所具有的专业性是山系服饰不具备的,这种专业性尤其体现在针对特定环境的功能性设计与破坏性测试。
以山系穿搭最常见的始祖鸟为例,滑雪、登山、徒步的服装不仅造型各异,其设计的核心理念也不尽相同,这导致无论是版型设计还是材料选择,甚至工艺配件都需要依据环境和季节进行迭代研发和深度测试。
最具代表性的ALPHA SV,其倒三角的廓型设计不仅仅是展示希腊英雄雕塑般的身材审美,更是与高海拔恶劣环境下攀登需求息息相关。
山系服饰虽然也会搭配少量严肃的户外装备,但作为一套完整的防护体系是不合格的,意外的天气或者复杂的地形可以轻易将他们置于难以脱困的境地。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今天的“山系”似乎在休闲时尚与户外装备两个领域的中间地带悄然发展并积累了令人不可忽视的力量。
工作、休闲、探险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当你穿着舒适的山系服饰在恒温的写字楼里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打算去山野露营的时候,别忘了重新审视一下身上的装备和远方的目标。
潮流的深处白水翻腾引人入胜,但那里也是最危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