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岁老兵韩宝福:从抗日地下尖兵到伞兵勇士 一生热血护山河

发布时间:2025-08-29 19:19  浏览量:1

在杭州市上城区民安苑的一处民居内,抗战老兵韩宝福正坐在凳子上休息。当记者提起 “抗战” 二字时,这位 106 岁的老战士缓缓挺直脊背,布满皱纹的手不自觉地攥成拳 ——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军人本能,仿佛又回到了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

韩宝福的从军路,始于1943年的江苏海安。彼时24岁的他还是个务农青年,亲眼目睹日军铁蹄下同胞的苦难,“亡国奴的日子不是人过的,他们根本不把我们当人看”。在当地党组织的感召下,他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浙东地区地下党组织的一员。“那时候既要躲日本人,又要防国民党,接头得提前约好时间、地点,连穿什么衣服都得对上暗号。”老人回忆,地下工作的危险如影随形,战友被抓后往往无一生还,“白天一起开玩笑的人,晚上就没了,只能在心里偷偷难过,第二天该干嘛还得干嘛”。

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宝福并未卸下戎装,而是随部队转战苏北、山东等地,先后参与小封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多场关键战斗。1950年,他迎来军旅生涯中特殊的一页 —— 成为新中国首批伞兵的一员。“当时部队在河南开封训练,苏联顾问带着装备来教我们。”老人的跳伞证至今被儿子韩惠军精心保存着,泛黄的纸页上清晰记录着9次跳伞的高度、负责人签章,“父亲说第一次从飞机上跳下来时,心里没想别的,就想着能为国家多做点事”。朝鲜战争爆发后,这支战斗部队未赴朝参战,却始终保持着临战状态,直到1958年韩宝福从部队退役。

如今的韩宝福虽已年过百岁,但仍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敬军礼时手臂依旧像 “机械臂” 般标准 —— 那是 70 多年军旅生涯刻下的“肌肉记忆”。“父亲现在生活还能自理,我们兄弟几个轮流照顾。” 韩惠军坐在老人身旁,手里翻着珍藏的老物件:1950年的伞兵徽章、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单位定制的军装……“这些东西以前他碰都不碰,一提过去就发火。” 韩惠军解释,父亲曾极度抗拒回忆战争。

随着年岁增长,韩宝福的态度渐渐软化。近十年来,他开始偶尔跟家人讲起过去的故事,甚至会看几眼电视里的战争片。“以前他说电视里演的都不真实,打仗哪有那么轻松。”韩惠军说,父亲的生活里处处是军人烙印:家里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吃饭绝不浪费一粒米,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跟着共产党走”。离休后的韩宝福曾在杭州半山发电厂、闸口发电厂工作,即便脱下军装,依旧保持着“一切听组织安排”的习惯,“那时候分配到杭州,他一句话没说就来了,从没想过要回江苏老家”。

采访前一天,恰好有小学生代表来探望韩宝福。韩惠军说,父亲不忘叮嘱娃娃们得好好学,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他用沙哑却有力的声音叮嘱,保卫国家不是说句话就行,得有真本事,要一代接一代传下去”。韩惠军告诉记者,父亲常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他总说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能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已经很知足了”。

106载岁月里,他从抗日地下尖兵到伞兵勇士,从电厂工人到百岁老兵,身份在变,不变的是那份刻在血脉里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