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尊者开示:为什么寺院的和尚从不主动要钱?

发布时间:2025-08-29 18:36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四分律》、《增一阿含经》、《大智度论》、《百缘经》、《高僧传》、《毗尼母经》。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踏入任何一座古刹,细心的香客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无论多么贫困的寺院,比丘们从不会主动向香客伸手要钱。即便是化缘乞食,他们也只是静静站立,手持钵盂,任由施主自愿布施。这看似寻常的举动,背后却蕴含着怎样深不可测的因果玄机?

话说当年,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新受戒的比丘名叫善现,心性纯良却不谙世事。这日清晨,善现见寺中粮米将尽,心生焦虑,便主动向前来礼佛的富商开口:"施主,我寺粮米不足,可否布施一些?"

富商闻言,虽然慨然应允,布施了大量粮米,但善现心中却隐隐不安。当日午后,他来到世尊面前,将此事和盘托出。

世尊闻言,面色凝重,沉吟片刻后说道:"善现,你可知为何我制定戒律,禁止比丘主动索求供养?"

善现摇头,眼中满含疑惑。

世尊缓缓开口:"昔日有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比丘,善于言辞,常常主动向信众索要供养。起初,信众们对他颇为恭敬,纷纷施舍。可时日一长,这位比丘便生起了贪念,不仅索要生活必需品,还要求信众提供华丽的衣物和精美的食品。"

"后来呢?"善现急切地问道。

"后来,信众们渐渐对比丘失去了信心,认为出家人与俗世中的乞丐无异,不再恭敬三宝。更可怕的是,迦留陀夷因为贪念日深,最终破戒还俗,堕入恶道。"世尊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慈悲,"一念之差,既毁了自己的道业,也损害了佛法的声誉。"

善现听后,背脊发凉,这才明白主动索求的可怕后果。

世尊继续说道:"布施本是信众发自内心的供养,若是比丘主动索求,便违背了布施的本意。真正的布施,应当是施者心甘情愿,受者清净无求。这样的布施,对施者来说是积功累德,对受者来说是清净受用。"

"可是世尊,若是寺院真的缺乏生活必需品,比丘们该如何是好?"善现不解地问。

世尊微笑道:"你可曾听说过目犍连尊者的故事?"

善现摇头。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有一次他所在的精舍粮食断绝,众比丘饿了三日。有弟子建议向附近的信众求助,但目犍连尊者坚决不允。他说:'若是我们的福德不够,主动索求也无用;若是福德够了,自有善信前来供养。一切皆有因缘,不可强求。'"

"结果如何?"

"第三日午后,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婆婆挑着满担的食物来到精舍,她说夜里梦见一位老和尚托梦,让她前来供养。原来,这位老婆婆的亡夫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供养三宝,却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在另一个世界,终于有了机会。"

世尊的话音刚落,一位老比丘走了过来,正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迦叶尊者。他听到了师父与善现的对话,便插话道:"我也曾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在王舍城,我们几位比丘因为山洪阻路,被困在山中七日。大家都饿得精疲力尽,有年轻比丘提议下山向村民求助。但我想起佛陀的教诲,坚持不许。"

"那后来呢?"善现急问。

迦叶尊者缓缓说道:"第七日黄昏,突然有一队商人路过,他们原本走的是另一条路,却因为听到山中传来诵经声,好奇前来查看。见到我们后,这些商人感动不已,主动供养了充足的食物,还说从未见过如此清净的比丘。"

善现听得目瞪口呆,迦叶尊者继续说:"那位商队的首领后来对我说,他们本来对佛法半信半疑,但看到我们宁可饿死也不主动索求的品格,深受震撼,从此全家皈依三宝,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世尊点头赞许:"正是如此。比丘若能持戒清净,不求不贪,自然感得诸天护念,善信供养。这不是神通,而是戒德所感,因果不虚。"

就在这时,寺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那位今晨布施粮米的富商又来了,身后还跟着十几个人。

富商走到世尊面前,恭敬礼拜后说:"世尊,弟子有一事不明。今晨那位比丘向我求助时,我心中虽然答应了,但总觉得有些不快。可我又说不出为什么,还以为是自己太过吝啬。"

世尊温和地看着他:"施主心中不快,是因为真正的布施应当由施者主动发心。当受者主动索求时,即便施者表面答应,内心也会产生勉强之意。这样的布施,施者得不到真正的功德,受者也承受了不清净的因果。"

富商恍然大悟:"怪不得弟子回家后,心中一直不安,原来是这个缘故!"

这时,富商身后的那些人也纷纷开口。原来,他们都是听了富商的讲述后,被比丘的清净品格所感动,专程前来供养的善信。

世尊看着眼前这一幕,深深点头,然后对善现说:"你看到了吗?真正的感化力量在于清净的品格,而非言语的索求。可是,为什么主动索求会有如此可怕的后果?为什么戒律如此严格地禁止这种行为?其中蕴含的因果玄机,远比你想象的更加深刻……"

世尊环视众人,声音变得格外庄重:"诸位要知道,主动索求与接受供养,看似只是行为上的细微差别,实则在因果上有着天壤之别。"

"当比丘主动索求时,会在八个方面种下恶因。第一,损害施者的清净心。布施本应出自真诚发心,一旦被索求,施者心中便有勉强,如此布施既不圆满,也不能获得真实功德。第二,增长受者的贪念。主动索求的比丘,心中已有所求,贪念一起,道心便失,离解脱越来越远。"

善现听得心惊胆寒,世尊继续说道:"第三,破坏三宝形象。出家人本应少欲知足,主动索求会让世人认为僧众贪婪,从而失去对三宝的恭敬。第四,违背因果规律。一切受用皆有其因缘,强求而来的供养,必定要在未来承受相应的果报。"

迦叶尊者补充道:"我曾见过一位比丘,因为常常主动向信众索要物品,后来投生为乞丐,一生都在向人伸手要钱,这就是现世报应。"

世尊点头:"正是如此。第五,障碍修行。真修行人应当心无所求,一旦有了索求之心,便与解脱背道而驰。第六,减损福报。本来通过持戒清净可以感得自然供养,一旦主动索求,这份福报便打了折扣。"

一位年长的居士问道:"世尊,那第七和第八是什么?"

世尊的眼神变得深邃:"第七,种下贫穷的种子。主动索求者,内心总有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会在八识田中种下贫穷的种子,生生世世感受匮乏之苦。第八,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断人慧命。"

众人齐齐变色,世尊解释道:"当信众因为被索求而心生勉强,久而久之便会对三宝失去信心。一旦失去对三宝的信心,他们的慧命就断了,这个罪过比杀害一个人的肉体还要严重无数倍。"

善现颤声问道:"那么,真正的供养应当是什么样的?"

世尊慈祥地说:"真正的供养,应当是施者见到清净的比丘,心生欢喜,主动发起供养之心。比丘接受时,心中无贪无求,只是为了维持色身修行。这样的供养,施者得大功德,受者得清净受用,皆大欢喜。"

迦叶尊者接口道:"而且,当比丘真正做到少欲知足时,往往不求自得。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越是不求的比丘,反而得到的供养越多;越是贪求的比丘,最终越是一无所有。"

一位年轻的沙弥问道:"尊者,这是为什么?"

迦叶尊者回答:"因为清净的品格本身就是最大的感化力。当人们看到一位比丘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内心会生起无比的崇敬,自然愿意供养。而贪求的比丘,人们从他的言行中感受到的是俗世的气息,又怎会生起恭敬心?"

世尊最后说道:"所以,诸比丘当知,不主动索求不仅是戒律的要求,更是修行的根本。只有真正做到无求,才能感得无尽的供养;只有真正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拥有。这就是佛法中最深的因果玄机。"

夕阳西下,金光洒向大地。那位富商和随同而来的信众们,在听完这番开示后,对三宝生起了前所未有的恭敬心。他们纷纷表示,从今以后要主动护持三宝,绝不等比丘们开口索求。

善现比丘也在这一日,真正明白了持戒的深意。从此以后,他严格持守戒律,从不主动向任何人索求任何物品,最终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感得无数信众的自发供养,直至证得阿罗汉果。

而那些听了世尊开示的人们,也将这个道理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明白了为什么真正的和尚从不主动要钱的深层原因。原来,这不仅仅是戒律的约束,更是宇宙间最根本的因果法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