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前睡觉错了?医生提醒:过了65岁,睡觉要尽量做到这7点
发布时间:2025-08-29 20:14 浏览量:2
不少人一过晚上九点就开始催自己上床,生怕“超过十点就伤肝”。但真相是,睡觉不是赶时间的比赛,尤其是过了65岁,睡得早不等于睡得好。
有人睡得天早地早,却依然白天犯困、晚上醒来一身汗。那问题出在哪?是不是我们对“好睡眠”这事,理解得太简单了?65岁以后,睡觉这件小事,其实藏着大学问。
到底怎么睡,才算对得起这一辈子的身体?很多人一听“晚上十点前睡觉”这句话,像接到了命令,连电视剧都不敢多看一集。但人老了,身体节奏变了,睡眠结构也跟着变。
不是说十点睡就一定好,而是要看你到底“怎么睡”。很多老年人早早上床,结果翻来覆去睡不着,反而搞得更焦虑,这一折腾,反而睡得更浅、更碎。
睡觉这事,从来不是“早”就万事大吉。睡眠分阶段,年轻人睡觉像跳舞,节奏明快、转换自然;老人睡觉像走小碎步,每一步都慢腾腾、容易被绊住。
65岁之后,深睡眠变少是常态,大脑不再容易“断片式”地休息,容易一丁点声音就醒。这时候,还搞个“十点打卡睡觉”,不如把重心放在“怎么让自己睡得舒服”上。
一个真实的门诊例子:一位68岁的老先生,每晚九点半上床,凌晨三点就醒,怎么都睡不着。
他以为自己“失眠”,只是太早上床,把觉给睡透支了。老年人的睡眠总量下降,一晚上能睡六七小时就算不错,太早睡就意味着太早醒。晚点睡,反而能一觉踏实到天亮。
别把“十点”当成一道魔咒。真正该注意的,是你每天有没有规律、有没有让身体慢慢进入休息状态。一杯温水、一个洗脚盆、一段舒缓的音乐,比强行上床靠谱得多。
有些人晚上七点吃完饭就开始焦虑:今天几点睡?几点醒?是不是又得失眠?这种预期焦虑,其实比失眠更折磨人。睡觉前的心态,就像一场考试,如果你怕得要命,注定考不好。
所以第一件事,得从心态上“放过自己”。别再死盯着几点睡,而是关注你有没有给自己“收尾”的仪式感。
所谓“收尾”,不是刷手机刷到眼睛酸,而是让身体和神经慢慢降速。拉个窗帘、关掉亮光、闭上电视、泡个脚,让大脑知道——今天结束了。这种“慢慢收场”的感觉,比定个闹钟十点上床要重要太多。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夜里频繁起夜,其实是身体在“求救”。如果你半夜三次起夜,不要只想着是不是喝水多了,也要考虑是不是前列腺、膀胱、糖尿病或者心衰在作怪。起夜不仅打断睡眠,也让你第二天昏昏沉沉,像没睡一样。
解决起夜,不是一味憋尿,而是找对病因。有时候只需要调整晚餐时间,减少高盐饮食,就能减少夜尿。有些老年人晚上吃一大碗面,结果半夜渴得醒三次——不是水喝多了,是盐吃多了。
别小看这一点点改变。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睡前别老想着“我一定要睡着”。这种强迫感,会让大脑持续兴奋,你越逼自己睡,大脑越不肯合作。
很多人是被“睡觉这件事”搞得焦虑,不是被失眠本身折磨。放下对“完美睡眠”的执念,反而更容易安稳入睡。
睡不着的时候,不妨起身走走,看看窗外的月亮,或者做几次深呼吸。别在床上硬熬,那只会让床变成“负能量场”。久而久之,你一躺上床就紧张,连原本能睡着的时间也被毁了。
还有一个关键细节是光线。很多老年人家里装了冷白灯,亮得跟医院一样。这种刺眼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以为“还没到晚上”。结果就是,越亮,越睡不着。
换个暖黄灯,或者睡前关掉主灯,用台灯照明,能让褪黑素自然升高。说白了,光线是身体的“入睡信号”,别被忽略。
再说温度,很多人夏天开空调睡觉,结果半夜冻醒。老年人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温差一大就容易感冒、关节疼,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最理想的睡眠环境温度,是24到26度,盖薄被,不要直吹空调风。别怕费电,该开的空调要开,睡觉不是省电的事,是保命的事。
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枕头高度。枕头太高,容易压迫颈椎,太低又容易胃酸反流。对老年人来说,枕头最合适的高度,是侧卧时让头颈与脊柱成一条直线,大约在8到12厘米之间。
别迷信什么“记忆棉”,最关键的是舒服、支撑力够,不压迫血管。还有些人白天睡太多,午睡一两个小时,晚上自然不困。
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才能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如果下午三点还在打盹,那晚上十点就别指望能睡着。
人老了,不是睡得多就是好,而是得睡“对”。把握节奏,别打乱生理钟。有些人过了65岁,退休了,时间自由了,结果昼夜颠倒,晚上不睡,白天补觉。这种生活节奏,比熬夜还伤人。
大脑需要固定的节律来维持运作,晚睡晚起会让褪黑素、皮质醇的节奏紊乱,长期下来,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甚至加速老年痴呆。
就像一张老钢琴,节奏不能乱。还有个小建议,别在床上看电视。
床就是睡觉的地方,别让它变成“娱乐中心”。电视的声光刺激会让大脑持续活跃,你以为在放松,其实在透支大脑的“刹车系统”。
长期下来,床和“清醒”划上等号,你一上床就更难入睡。最后补一刀:别靠安眠药硬撑。
长期吃安眠药,会让大脑形成依赖,睡眠质量反而下降。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记忆、反应力,增加摔倒风险。最理想的睡眠,是靠身体自己完成的,不是靠药物强拉进梦乡。
睡觉这事,越往后越讲究。不是几点睡,而是有没有睡得稳、醒得舒服、白天有精神。过了65岁,别再一味追求早睡,而是要学会“智慧地睡”。
像给一部老车保养,不是光洗车壳,而是润滑、调整、避震都得跟上。睡觉也是,光有时间不行,得讲究技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伟,李红,刘建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07):1782-1786.
[2]赵丽萍,陈志强.老年人夜间起夜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2):112-116.
[3]黄志刚,王楠.老年人睡眠质量与褪黑素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4,38(03):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