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任北京市委书记,上任3年被撤职,晚年享干部级待遇

发布时间:2025-06-29 22:34  浏览量:4

她出身河南农村,20几岁便进入中央办公厅工作,可谓一步登天。之后还成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被昵称作“小谢”。

在60年代,她历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迅速在政坛崛起,仅仅38岁便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和中央委员。

她就是谢静宜,可是刚刚登顶权力之巅的她,却在3年后便被撤职,迅速从云端跌落谷底。那么她大起大落的一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谢静怡出生于战争动乱的20世纪30年代,童年是在炮火和苦难中度过。正因有此经历,反而磨砺出坚韧不拔,不畏艰苦的性格。

与当时大多数心怀理想的有志青年一样,谢静宜早早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靠着肯吃苦肯学习的态度,她迅速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为了提升自己,进入解放军长春七九三部队(今解放军电子学院)深造,之后顺利毕业,被调入中央办公厅工作。

当然,和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在中央办公厅最初的日子里,十分不起眼,谢静宜只是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文书工作。

但任何一件细微的小事,谢静宜都勤勤恳恳无比认真。这一份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让其被中央领导人看中,一份真正“逆天改命”的机会很快便到来。

1959年,谢静宜成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这一份工作不仅只是照顾教员的日常饮食和端茶倒水等工作,还要处理交接一些高级机密文件。

对于一个23岁的小女生而言,这份工作自然不是那么好胜任的。好在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随和,因此即便是初来乍到,面对毛主席这样的伟人,谢静宜也没那么大的紧张感和拘束感。

尤其是毛主席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非常关心,总是会询问谢静宜最近都读过什么书,现在正在读什么书,还对谢静宜今后的学习做了很多具体指导。

有一次谢静宜在看历史小人书,毛主席看到后,就语重心长地对谢静宜说:“小谢,你看这些人,多好啊!要向他们学习。你长大以后可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啊!”

当时谢静宜虽已二十三岁了,但在毛主席眼里,不过还是一个“孩子”,是革命未来的火种。谢静宜答应着毛主席的期望,心中十分激动。

毛主席又接着说: “看历史故事的小人书也不错,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而且几个小时就把它看完了。但真正懂得历史,就不那么容易了,要看正书。”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开导身边的人。谢静宜因为性子比较执拗,一些同事关系处理得不好,便向毛主席诉苦:“我一般同大家的关系都还是好的,都能谈得来。当然也有个别人相处不太好的。我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意见当面说,不喜欢当面不说背后说的人。”

毛主席细心开导道:“你能和要好的同志搞好关系,这不能算团结同志好。因为你同他们这些人本来就不存在团结问题嘛。而恰恰是你认为谈不来的人,你对他有意见的人,他对你也有意见的人,这中间才存在一个团结问题。你说对不对?”

看谢静宜没有说话,毛主席又非常耐心地说道:“小谢呀,你对自己要求是不背后议论人,有话当面讲,这是对的。不然很容易伤感情。但一旦别人在背后议论了你,说了你的坏话,你就要正确对待了。这样,你才能团结好同志。”

毛主席的一席话,让谢静宜豁然开朗。可以说谢静宜将毛主席视作了自己的人生导师。

之后谢静宜担任毛主席的秘书长达17年之久,正是因为在毛主席身边长期的工作,其深得毛主席的信任,就连其独生子的名字,也是毛主席起的。在了解到谢静宜是春天怀的孕,毛主席就说:“那就叫春雷吧。”

60年代,让谢静宜迅速在政坛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清华、北大两校的矛盾尤为激烈,学生们几乎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便派出两个工作组分别进驻清华与北大,向学生们宣讲新思想,劝解他们握手言和。谢静宜就是其中一个工作组的领头人。靠着出众的业务能力,迅速稳定了局势,让校园重归宁静。

这份政绩让谢静宜首次崭露头角,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工作能力也不断提升,赢得了上级领导人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之后便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70年代,谢静宜进入北京市委常委,之后迅速被提拔为市委书记和中央常委。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权力的不断扩大,谢静怡逐渐迷失了方向。她逐渐偏离了自己的导师,迷失在方向。

有一次谢静宜在市委大会中便公开声明支持反革命集团,说道:“江qing同志写的信,送的材料,我们认为,这本身就是贯彻主席关于抓大事、抓路线、抓政治思想工作。”

1973年下半年起,反革命集团打算从教育界开刀,谢静宜在其中便充当了“先锋”。

当时这股在全国掀起的所谓批修正主义“回潮”“复辟”的浪潮,在学校里,把考试交白卷和不尊重教师的树为反潮流典型。

号召学生反对文化考试,大批“师道尊严”,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就是教育战线反“回潮”“复辟”的典型。

1973年7月10日,唐河县马振抚公社中学进行初中二年级英语期终考试。初二张玉勤100分的考卷却只得了6分,同时态度极其不端正,还在试卷上写下几句反对学习外文的顺口溜。

任课老师看到张玉勤的答卷后很生气,当即把考卷交给了张的班主任。班主任随后找来张玉勤谈话,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她在班上做检查,然而事件却失控了。

女学生受不了批评,居然选择跳河自杀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很快便被传到了北京。

谢静宜按照她的意图,直接来到马振抚公社,召开座谈会,说他们“受委托”来调查张玉勤同学自杀问题,要替张玉勤、替千千万万个孩子报仇。

在一些人的鼓噪下,张玉勤成了“先锋”,他们认定“她的死,是被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逼死的”;还说学校和老师“他们不但逼死一个张玉勤,他们要逼死全国千千万万个张玉勤”。

回到北京后,谢静宜根据指示,立马写了一个《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抚公社中学情况简报》的调查材料呈送上去。这正好给了李讷母亲借题发挥的机会,在她的推动下,这个“事件”轰动全国,影响极大。

南阳地区数十个县都进行了批判活动,先后有700余人被撤职、处分、开除,40人被捕入狱,特别是对马振抚公社处理更为严重。

除此之外,谢静宜还参与反革命集团的其他活动,如在“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把攻击的矛头对准老一辈革命家和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毛主席就曾告诫过她:“小谢,你现在位置高了,做事要小心。”

谢静宜却回答道:“主席,我并不是追求高位,可官职却还是不断攀升。”

毛主席也是苦口婆心,最后无奈地苦笑道:“那就走着瞧吧,不行就收拾铺盖走人。”

1976年,谢静宜被免除一切党内外职务。据其本人回忆,当天她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被通知前往开会,却被带到了一间陌生的屋子里被关了起来。

后来反革命集团覆灭,她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面对这项指控,谢静宜自然难以接受。毕竟这距离她个人的政治生涯顶峰才过去仅仅3年。

然后噩耗却接踵而至,在谢静宜接受审查和下放劳动期间,其丈夫也受到牵连,不但工作被免职,而且生活中还处处受到针对。

再加上不幸身患癌症,于1991年5月14日离开人世。失去丈夫的谢静宜,又一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

1989年,在邓颖超和组织的安排下,谢静宜得以回到北京。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此时已经看不出半点曾经的风采。回到北京的她依旧有着干部级待遇,过着退休生活。

虽然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市委书记和中央常委,但每月有着固定的养老金和安定的住所。因此,谢静宜的晚年生活算是比较安逸的。

尤其是还能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谢静宜的儿子结婚之后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与谢静宜住在一起。谢静宜在家也就是和活泼可爱的小孙女一起嬉戏,一家人和和睦睦,乐享天伦,生活中充满着亲情。

曾经有位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来谢静宜的家拜访,发现其家中陈设是相当简朴的。客厅里就是一些普通家具,一套普通的沙发,一张茶几,一个书柜以外,再没有其他像样的摆设。

倒是墙壁上的布置,十分引人注目,那里挂着的是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七律长征》,篇幅很大,几乎占满了一面墙。那是谢静宜最为崇拜和敬仰之人的诗作。

可以看出教员对谢静怡的影响之大。另外一侧是毛主席在70年代会见外宾的巨幅照片。还有谢静宜与毛主席的一幅合影,悬于最醒目的位置。

从家里的布置就可以看出谢静宜对毛主席怀念,其实早在下放劳改的时候,谢静宜就开始写一些东西来回忆毛主席,想把毛主席那些年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但由于不适应负荷太大的劳动生活,她很快便病倒了。

在病重的日子里,她不能下床,就只好靠在床头,背后垫几个枕头,用膝盖支撑着稿纸来写。随着回到北京,生活条件让她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去写作。

在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前后,她先后应约在报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给予我们的教育、理解和关怀》、《毛泽东与京戏》、《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毛主席指导我读书学习》、《在毛主席身边》等文章。

尤其是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身边工作琐忆》,是她回忆毛主席,关于毛主席生活工作的一篇相当有影响力的大作。

在她的笔下,毛主席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人民领袖”,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时而幽默,时而爱发点小脾气的这么一个人。谢静宜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最崇敬和怀念的人生导师。

在她看来,没有毛主席,就没有现在的谢静宜。今日的谢静宜早已把功名利禄看得比什么都淡了,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也不再纠结,她也无可奈何。

当有人问到她今后的打算时,她说:“我要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争取多写一点东西,争取把在伟人身边受到的教育忆完。这不仅是我的愿望,我丈夫临终时也这样嘱咐过我。”

2017年,81岁的谢静宜离世。颠峰时期叱咤风云,晚年却躬耕写作,这位中国当代史上,最为年轻的北京市委书记,她大起大落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

因革命理想而参军入党,随后进入中央机关工作。既有工作的勤勉也有幸运的眷顾,她成为伟人的秘书,这份工作履历让其在未来的仕途上顺风顺水。不过相信她在回顾来时路时,或许会有过安慰,也会有过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