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主要上市公司分析
发布时间:2025-08-31 15:09 浏览量:4
1 行业发展现状
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的报告,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多点突破与协同跃升态势,硬件物理性能持续突破、人工智能实现决策能力代际跃升、数据集与虚拟仿真等支撑技术不断夯实。
1.1 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则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产量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高达882.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1.2 政策资本双驱动
从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到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政策驱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地方政府也迅速布局,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出台政策,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资本市场同样表现活跃。2025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发生144起融资事件,总额高达195亿元,平均单笔融资1.35亿元。互联网巨头也争相卡位,京东3个月内投资6家具身智能企业;腾讯已投资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美团投资超10家相关企业。
1.3 技术突破与挑战
人形机器人由“大脑”(以AI大模型技术为核心,负责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小脑”(专注于实时监控运动状态,确保动作精准与流畅)和本体三大部分构成。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但高端芯片和核心算法平台仍受制于国际供应链的波动。
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 智能水平有限: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任务链变长时,机器人往往出现误判物体属性、重复无效动作等情况。
· 续航能力不足:人形机器人普遍面临续航时间只有2到4小时的困境。
· 人才短缺:传统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脱节,机器人研发总监、系统操作员等成为引才重点。
· 成本高企:高质量数据稀缺且成本高昂,成为制约具身大模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 行业标准缺失:我国人形机器人种类多样,每家企业都在采集数据,过程浪费惊人,急需制定标准集聚资源。
2 主要上市公司分析
以下是国内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的主要上市公司及其重点方向:
2.1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拓普集团: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在发展智能电动汽车八大产品线的同时,不断拓展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公司已拆分设立电驱事业部切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与客户从直线执行器开始合作,启动了旋转执行器的研发,并开始研发灵巧手电机等产品,多次向客户送样。公司还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足部减震器、电子柔性皮肤等,形成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化产品布局。
· 三花智控:业务横跨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两大板块,公司不断向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等新兴领域进行业务拓展。2025年上半年,三花智控聚焦多款关键型号产品开展技术改进,配合客户进行全系列产品研发、试制、迭代、送样,获得客户高度评价。
· 捷昌驱动:在核心驱动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场景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部分产品已实现小规模批量生产。空心杯电机总成完成量产落地;旋转模组通过可靠性验证,进入整机厂多场景测试阶段;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持续推进工艺与材料创新。公司构建起机器人执行器全栈式自研自制体系。2024年9月,公司与灵巧智能合资设立浙江灵捷机器人(持股43%),布局灵巧手、关节模组及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
· 震裕科技:已实现微型滚柱丝杠、微型滚珠丝杠、微型行星齿轮组及微型蜗杆齿轮等组件的交付,并为下游客户提供灵巧手硬件集成化解决方案,微型传动模组已取得国内外客户小批量订单。公司线性执行器模组及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已直接对接海外大客户,目前正处于供应商导入流程审核阶段。
· 北特科技:2024年10月宣布将投资18.5亿元建设行星滚柱丝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目前该生产基地主体工程正在施工中,公司主要配合客户推进应用于新兴市场的丝杠产品样件研发、生产工作。
· 五洲新春:公司聚焦机器人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及汽车滚珠丝杠两大核心新产品线,凭借产品技术领先及卡位优势,报告期公司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持续取得数家客户小批量订单。
· 福立旺:公司成功开发多个规格的微型行星滚柱丝杠,已经开始向头部T1送样,截至目前送样的行业头部客户5家;除微型行星滚柱丝杠外,公司同时在机器人减速器(限位套)、关节模组零部件以及高精度的波形弹簧等金属零部件也已经开始出货交付。
2.2 整机制造商
· 均普智能:今年上半年成功研制一款直线关节人形机器人手臂样机(负载可达10kg),同步推进人形机器人双腿模组研发工作。公司旗下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启动了首条机器人本体量产中试线建设。首期产线占地2000平方米,聚焦双足/轮式机器人,年产能规划1000台。今年6月,公司签署首笔约2825万元人形机器人合同,是首次获得较大批量人形机器人订单,标志着技术研发向商业落地的成功转化。
· 优必选(09880):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公司人工智能教育业务与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业务均实现了近50%的同比增长。2025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交付实现突破,4月签订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7月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公司预计2025年内将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
· 埃夫特:在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持续加大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9000万元。
· 隆盛科技:已形成“核心部件+整机研发”的双路径推进模式,在灵巧手总成、谐波减速器及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多点突破。
3 投资视角分析
从投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价值和风险点有所不同:
核心零部件领域:技术壁垒高,一旦突破容易形成持续竞争优势,而且产品具有通用性,可以供应多个整机厂家,市场空间更大。不过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路线变化风险也存在,同时需要具备与整机厂商协同研发的能力。
整机制造领域:品牌效应明显,容易形成市场影响力,价值链整合能力强,利润率相对较高,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落地性强。但是资金需求量大,市场培育周期长,技术集成难度高,面临来自跨界巨头(如车企)的竞争压力也较大。
4 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我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
1. 应用场景逐步明确:人形机器人将首先在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商业服务等特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然后逐步走向家庭服务领域。目前,人形机器人已能在表演、娱乐等场景中提供情绪价值,也能承担起仓库、超市、药店等场所的分拣和搬运工作。
2. 技术融合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将成为发展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发展。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将更加智能,能够适应更多复杂场景。
3. 成本逐步下降:随着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和技术的成熟,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将逐步下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创造条件。目前,高质量数据稀缺且成本高昂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行业规模扩大,这一问题将逐步缓解。
4. 能源管理创新:像优必选全球首创的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这样的创新,将解决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短的瓶颈问题,实现7×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
5. 标准体系完善: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入,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将逐步完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优必选已经主导或深度参与多项人形机器人国际及国家级标准的制定。
总结
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在产业化前夕,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都在加速行业发展。目前已经在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从投资角度看,核心零部件领域由于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大,可能率先突破;而整机制造领域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一旦形成品牌效应,价值链整合能力强,长期价值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行业仍然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企、人才短缺等挑战,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技术进展、商业化落地进度和产业链合作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真正“跑”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