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越小越健康,吃得越多越短命?医生:长寿和饭量确实有点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01 18:01 浏览量:2
►
本文17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怎么又吃这么少?再不多吃点会长不高的!”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父母这句话“教育”过。可随着年纪渐长,尤其是身边人一提到“长寿”“慢病”,就会听到另一句话:
“饭吃多了不好,吃得少的人反而长寿。”
这到底哪句才靠谱?饭量和健康,到底有没有关系?
前段时间,一位92岁的阿婆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原因很简单:她每天只吃五分饱,却精神矍铄、走路带风。不少网友感叹:“是不是吃得越少越长命?”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多个研究早就提出过类似结论。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就发现,降低老鼠日常热量摄入30%~40%,它们的平均寿命能延长近一倍。这项实验此后被多国重复验证,结果大致相同。
那人类呢?
《自然·通讯》期刊2022年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长期控制热量摄入的人,不仅体重更稳定,代谢更健康,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风险明显下降。而这些,正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
但问题来了——吃得少≠营养不良,也不是饿自己。控制饭量的前提,是营养均衡。
不少人把“吃得多”当成身体好的表现。但其实,吃多了,身体反而负担重得可怕。
首先,吃得多意味着热量摄入多。一旦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热量就只能转化为脂肪储存。长此以往,不仅容易肥胖,还会带来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问题。
北京市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居民营养状况监测》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达16.4%。而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
更严重的是,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还可能促进体内炎症反应,加速细胞老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身体却提前亮红灯。
这里有个误区一定要澄清:节制饮食≠少吃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的最新版《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
成年人每日摄入的能量,应根据体力活动水平调整,保证基础代谢和日常功能所需。提倡“适量、均衡”,而非极端节食。
也就是说,控制饭量的“度”很关键。饿到头晕、乏力、掉头发,那就不是健康,是营养不良。
尤其是老年人,过度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骨密度下降、免疫力减弱,反而增加跌倒、骨折和感染的风险。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饭量是否合适,可以参考一个简单的经验法则:
每顿吃到七分饱,嘴里不馋也不撑,饭后还能轻松走动,就是比较合适的饭量。
虽然“吃少点可能更健康”已经有不少研究支持,但医生也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刀切地“少吃”。
1. 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
这类人群正是身体“建材”需求最大的阶段,如果摄入不足,会直接影响身高、智力和免疫力发育。
2. 孕产妇和哺乳期女性
胎儿和婴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控制饮食过度会影响母子健康。
3.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减弱,如果再吃得太少,很容易营养不良、肌肉衰减,甚至诱发老年痴呆等问题。
这几类人群,更应该注重“吃得对”而不是“吃得少”。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适当控制饭量、保持热量摄入不过量,是延缓衰老、预防慢病的重要方式。
2024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轻断食+平衡膳食”的饮食模式,能有效延长健康寿命,降低多种慢病风险。这也和我国中医“七分饱养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但要记住,长寿不是饿出来的,而是靠科学饮食养出来的。
饭量只是健康的一部分。真正长寿的人,往往还具备些习惯:
· 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
·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
· 心理平稳:情绪稳定、不焦虑;
·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节制+生活规律+心态积极,才是靠谱的长寿公式。
参考资料:
1. 《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自然·通讯》期刊,2022年,
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延缓衰老与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
4.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北京市居民营养状况监测报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