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01 23:38 浏览量:2
央视名嘴撒贝宁讲了一个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1994 年,保送北大的撒贝宁走进宿舍,看到上铺的同学已来了。那是一张黝黑的脸,看起来像是四十岁,满脸写满了沧桑。于是,撒贝宁和同学聊了起来。
他来自山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读书很争气,是他们村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去北大报到那天,村里面的大娘们都拿着鸡蛋送他,县长亲自开着最好的桑塔纳轿车,一路护送他到学校。
他曾一度承担着全村人的荣光。
大学生活开始,他仍然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节奏。每天早上六点,“咚咚咚”,一顿猛捶胸口。下铺的撒贝宁吓坏了,以为他 “见鬼” 了。
状元解释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彻底清醒。无论冬夏,早晨六点起床后,他都要用一盆冷水浇向自己,然后跑步、吃早点、去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
大四那年,他开始考公务员,报考的是外交部。那年外交部一共招三个人,他考了第二名。然而,最终进入外交部的人选里没有他,至于理由,“懂的都懂”。
他悲愤地抱怨这世界不公平,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另谋未来的出路。
他准备转战研究生考试,这时距离考研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此前,他已将全部精力投入公务员备考,完全没准备研究生考试,所以大家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默不作声,又开始了 “神出鬼没” 的生活:早晨,撒贝宁起床时,上铺早已没人;晚上,他什么时候回来,也没人知道。
成绩出来了 —— 仅用两个月,他考了全系第一名,成功考上本校研究生。
而此时的撒贝宁在做什么呢?大学期间,撒贝宁经常逃课,打篮球、演戏剧、谈恋爱…… 成了系里最 “不务正业” 的学生。虽然不怎么专注学习,但他成绩却很好。系里的老师都纳闷:“这是谁?考得挺好,平时怎么没印象?” 后来,撒贝宁还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
这找谁说理去?状元一直在 “考”,而保送生则一直被 “保送”。
命运就是这么有趣。研究生报到时,推开宿舍门,他们再一次成了上下铺。
后来,这位状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博士,依旧是第一名的成绩。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高校任教。
但毕业后的他,一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路从小学一年级循规蹈矩地读书,直到博士后,他成了所有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佼佼者,却唯独 “忘记” 了自己。
他活成了老师和家长期待的样子,作为学生,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名。
可他自己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成功者,生活得很压抑。
他在学校学习的时光长达 27 年,这 27 年的光阴,带给了他学术上的丰盈,却也带走了他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让他一辈子都跨不出大学校园的围墙。
在九四届北大法律系 20 周年同学会上,谈到女儿,状元说:“我这一辈子啊,就被几本书压住了。我对女儿就一个希望,希望她活得轻松。”
撒贝宁在多年后的演讲中提到了这位状元室友,并注解道:“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了什么样的能力。”
之前有句话,一直误导了很多人 ——“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其实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 AI 崛起的年代。
有句话叫 “高认知的穷鬼”,说实在的,知识并不等于认知!“读书读傻了” 的人,比比皆是。
很多人学的知识,并不是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所以更谈不上什么 “高认知”。
因此,“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的局限性在于:单一维度的知识或技能,难以支撑多元变化的命运需求。
过去,我们常说 “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但现在的社会环境,更需要 “多技傍身,灵活应变”。
我发现,霍去病和岳飞不愿死磕兵法的原因是相通的 —— 就是不想被兵法拘泥。因为用兵讲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
放到社会环境中,道理也一样:我们谋生、发展,都必须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机动。
撒贝宁讲这个故事,实则是在批判应试教育制度。但这种 “标准化” 的制度,并非只在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在工作中,它的影响同样深远。
在工业化时代,一切都是标准化、流水线、规模化的,教育如此,生产亦是如此。
我曾从南方电网辞职,在职期间,见过太多人:如果脱离那个平台,他们几乎什么也干不了。
所以,当我辞职时,很多人说他们其实也想走,却没有勇气 —— 因为不知道自己出去后能干什么。
工业化时代的核心需求,是 “高效产出标准化人才”:教育体系像一条流水线,用考试、分数、升学等级作为统一标准,把人打磨成符合升学要求的 “产品”;而国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体系,本质是工业化生产在就业端的延伸 —— 用固定流程、岗位边界,把人的能力框定在符合组织需求的范围内。更可怕的是,后来这些岗位体系,还引入了 “考试晋升” 制度。
这套体系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悄悄剥夺人的 “主体性”:体系下的人,会逐渐习惯用外部标准定义自己的价值。
因此,这套体系必然会被打破。未来,将迎来个人创业的高潮。但与 90 年代的下岗潮不同,这轮高潮不是为了解决生产和贸易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向 “人本身” 的问题 —— 如何让个体摆脱平台依赖,实现自我价值。
过去,我并不是一个鼓励创业的人,因为我吃过太多创业的苦,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但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不主动寻求突破,似乎更没有别的路可走。
未来的就业岗位,不会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少。人不能等着社会帮自己解决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旦摆脱 “用外在标准框定成就” 的思维,就很容易发现自身的价值。之后,再将自身价值与外界需求相匹配,每个人都能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