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企生 随笔:《慧语人生》不争,是人生最通透的修行
发布时间:2025-09-02 09:24 浏览量:2
《慧语人生》
不争,是人生最通透的修行
弘一法师曾言:“修来的是福,争来的是祸。”
这短短十字,道尽了人生的智慧。
世人总以为紧握双拳才能抓住幸福,却不知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那些看似“不争”的退让与修行,反倒在岁月里沉淀出最醇厚的福报。
争,是执念织就的牢笼。
生活中的“争”,往往始于内心的匮乏。
有人为名利争得面红耳赤,在升迁路上机关算尽,即便暂时得势,也难免陷入“怕失去”的焦虑;
有人在感情里争强好胜,总想着占上风、分对错,却在唇枪舌剑中耗尽了最初的温柔;
更有人为一句口角、一点小事争输赢,看似赢了面子,实则输了人心。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人本事好朋友,一起相处和谐,但一次为项目功劳争执不休,从会议室吵到朋友圈,最终两败俱伤——项目成果因内耗打了折扣,两人也成了彼此眼中的“钉子”。
这便是“争”的代价:
它像一把双刃剑,在刺伤他人的同时,也割裂了自己的退路。
争来的名利如同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便荡然无存;
争来的主导权恰似握在手中的沙,越用力越留不住。
修,是岁月酿出的回甘与“争”的喧嚣相比,“修”是一种静默的生长。
它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在看清世事本质后的清醒:
修品德,便以善意待人,不为琐事计较;
修心性,便以从容处世,不因得失起伏;
修能力,便脚踏实地深耕,不贪捷径、不慕虚名。
有位老友经营茶馆,从不与隔壁店铺打价格战,只潜心研究茶品、打磨服务。
起初生意清淡,有人劝他“争一争客源”,他却说:
“客人喝的是茶,也是心境。”
三年后,他的茶馆因口碑相传成了当地名片,而那些靠低价争抢的店铺早已换了几茬主人。
这便是修的力量:
它像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终在某一天让你豁然发现,曾经的耕耘已长成参天大树。
不争,是放过自己的通透。
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源于“非要不可”的执念。
职场上非要争个“谁更重要”,家庭里非要论个“谁对谁错”,社交中非要比个“谁更风光”,实则是把自己困在了执念的牢笼里。
真正的智者懂得“不争”的智慧。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未与命运较劲,反倒在黄州种田、在惠州品荔,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他不争官场沉浮,却修出了千古流芳的才情与心境;
钱钟书婉拒所有采访,不与外界争曝光,却在书斋里修出了《围城》这样的传世之作。
他们的“不争”,不是妥协,而是把精力收回到内心,让生命在专注中绽放光彩。
修来的福,藏在每一个当下。
福报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幸运,而是修出来的从容。
对家人多一份包容,少一点计较,餐桌旁的笑声便是福;
对工作多一份踏实,少一点浮躁,进步时的笃定便是福;
对他人多一份善意,少一点猜忌,街角的微笑便是福。
就像老话说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当我们放下争强好胜的心,转而修炼自己的格局、品德与能力,会发现曾经苦苦追求的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向我们走来。
那些修来的平和,是深夜里能安睡的枕头;
那些修来的善意,是困境中伸出的援手;
那些修来的智慧,是人生路上不迷路的指南针。
人生这场修行,从来不是与他人的赛跑,而是与自己的和解。
不争,不是懦弱,而是看清了“争”的徒劳;
修心,不是佛系,而是懂得了“福”的真谛。
当我们终于明白,与其在争抢中耗尽心力,不如在修行中滋养岁月,便会发现:
最安稳的幸福,早已藏在每一个“不争”的瞬间里,在每一次“修行”的沉淀中,悄然生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