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农合“断缴”后,新农保也逐渐“遇冷” 农民为什么选择弃缴?
发布时间:2025-09-02 17:50 浏览量:1
前几天回村给爷爷送药,刚进院就听见他跟村支书打电话:“今年新农保我先不续了,你看我这腿不好干不了活,孙子上幼儿园要交保育费,手里实在周转不开。再说缴满15年,老了一个月就领几百块,真觉得不顶用。”后来跟村会计聊才知道,村里今年有12户都没缴新农保。这政策本是给农民养老托底的好事,怎么就慢慢没人愿意缴了?今天就结合村里的真事儿和官方消息,聊聊农民的顾虑,也说说政策最近有啥让人安心的变化。
一、农民弃缴不是“不识好”,是这三道坎真迈不过去
人社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西部不少农村地区新农保参保率比去年降了1.2%,弃缴的人还多了0.8%。别以为是农民不想有养老保障,实在是这些难题太扎心:
1. 挣钱没谱,缴费真没底气
农民过日子全看“老天爷脸色”和“活儿好不好找”。去年村里张叔种了8亩花生,一场暴雨全淹了,不仅没回本,还赔了2000多块种子钱;我堂弟在工地扎钢筋,去年冬天工地停工三个月,一分钱收入都没有。
新农保最低一年200块,看着不多,但对没稳定收入的农民来说,遇上孩子上学、家人生病这些急事,这笔钱就成了“累赘”。村头李婶就常念叨:“不是我不想缴,可锅里的米都得算计着买,哪有闲钱顾十几年后的事?”
2. 领得太少,心里觉得“不划算”
这是最让农民犯嘀咕的地方。新农保的养老金就两部分:国家给的基础养老金和自己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现在咱这儿基础养老金一个月才160块,个人账户那部分更有限,要是一年缴3000,政府补160,缴满15年,一个月也就领300出头,加起来不到500块。
村里王大爷算完账就摇了头:“15年要缴4万5,老了一个月买米买油都紧巴,还不如我现在多喂两头猪,老了卖猪更实在。”其实他不知道,基础养老金每年都在涨,比自己存着还稳当,就是没人跟他说透。
3. 政策听不懂,怕“钱打了水漂”
好多农村老人没读过多少书,对新农保的规矩一知半解。前阵子村里还传“缴得多不一定领得多”“要是没领几年就走了,钱就白缴了”,越传越玄乎,不少人本来想缴,一听这话就打了退堂鼓。
其实国家早有规定,参保人要是不在了,个人账户里的钱能全留给家人,可村里没几个人知道。上次驻村干部来家里宣传,拿着计算器一笔一笔算,爷爷才明白:“原来这钱不会瞎了啊,那我明年还得续上。”
二、别愁!政策正往农民心坎上改,这几点最实在
针对这些顾虑,各地都在调整政策,不是喊空话,全是真真切切的好处:
1. 缴得多补得多,多缴真能多领
现在缴新农保,政府的补贴跟着缴费档次涨,档次越高补得越多。就说邻省河南,一年缴200只补30块,要是缴6000能补340块;山东更贴心,缴满15年后多缴一年,基础养老金每个月就多3块。
村里年轻的小涛以前缴500块,听了政策就改成缴2000了:“补得多,老了领得也多,总比把钱放家里贬值强,以后也不用全靠孩子养。”
2. 基础养老金年年涨,兜底越来越稳
从2014年到现在,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已经涨了8回,从最初的55块涨到现在的98块全国最低标准。北京、上海那边都超过1300块了,咱江苏不少农村也涨到300多块。村支书常跟大家说:“国家财政越来越给力,这钱以后肯定还得涨,缴了就有盼头。”
3. 宣传不搞“官话”,上门算明白账
现在驻村干部不搞大喇叭喊政策了,改成挨家挨户串门,用咱农村话拉家常。上次来给爷爷算账:“您一年缴1000,政府补60,缴15年,60岁后一个月能领300多,加上基础养老金,够您买药买菜的,不用总跟孩子伸手要。”爷爷听完就说:“早这么说我就不犹豫了。”
三、新农保,还是农民最靠谱的“养老靠山”
说实在的,农民弃缴新农保,不是不想要保障,而是希望政策能更贴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现在政策一点点在改,补贴多了、疑虑少了,愿意缴的人已经慢慢多起来了。
对咱农民来说,新农保不用贪多求高,根据自己的收入选个合适的档次就行。哪怕先缴最低档,老了也能多一份收入,减轻孩子的负担;对政府来说,要是能再简化点缴费流程,比如手机上就能直接缴,再提高点补贴力度,就更贴心了。
说到底,新农保的初心就是让咱农民“老了不发愁”。政策越来越实在,咱农民的养老底气也会越来越足,自然就不会再轻易弃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