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真实长相,被意大利画家偷偷还原,网友:和一位明星很像
发布时间:2025-08-05 13:19 浏览量:1
编辑|方丈
乾隆,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脸上没什么表情。这不是戏里故作深沉的冷静,也不似寻常画像里那份仙风道骨。现实里的他到底长什么样?没人能随便走进乾清宫,哪怕是当年的大臣,也只敢远远望着他的龙袍一角。镜头,如果有的话,不会移向这个男人的面部,他的五官总归有点模糊。大家都在猜,没人敢说真话。问题偏偏来了,几百年前,一个洋人带着画板就混进了皇城。
郎世宁,他来得静悄悄。意大利人,传教士,画家。那时的欧罗巴还没有电影可拍,连一张照片都印不出来,他就带着不合时宜的油画颜料和久违的信仰飘洋过海。像不像间谍都没人查,只是宫外人不敢进宫,他却明目张胆端着画架靠近了皇帝。也许康熙不是在乎洋人才艺,只是看多了宫里的规矩画,审美有点乏味?
郎世宁的手稳。第一个,他不会去仿唐寅仿赵佶,而是把意大利宫廷的那种厚重和层次混进来。动物看得见骨头,马鬃毛一根根都能数清。可他还学会了东方那套写意,墨下飞白,与厚涂一并流畅。他画的十骏犬拿去给皇帝,康熙乐了,连御马监都竖大拇指。这种混搭风,和中药加红酒差不多扯,但居然也能服人。
康熙喜欢让洋人试试新法。什么炮仗金属都叫他制一制,画就更别提了。郎世宁虽然身在宫中,当上了“御用画师”,但一转头,皇帝却驾崩了。雍正上来,郎世宁歇一会儿,画点金鱼牡丹也就过去。他没被轰出宫门,倒是留下了—雍正需要他吗,不太显然。这时候,他也许是被用来装点“万国来朝”的门面?不过想想清朝中叶的那个时代,谁不是棋盘上随时可丢的子?
等到乾隆少年即位,局面就变了。有传闻说乾隆私底下就爱折腾些新鲜玩意,逮着郎世宁就不撒手。要说皇帝和外国人关系好,谁信。但髯须未剃,帝王天性,乾隆喜欢让郎世宁画自己,画得越仔细越好。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让外臣这样细致地描摹自己的五官。乾隆大概也知道,御用画师再怎么厉害,画像终归是给后人看的,于是有了那张著名的《乾隆半身冬装像》。
画像动人处,不在于神像庄重,而是那双微微眯起的眼、鼻梁又高又窄、唇上线条分明。看惯了油头粉面的青年才俊,再看乾隆,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他像谁?霍青,有点像。网友爆了出来,干脆贴屏幕上比,真假自在人心。有的说像鲁肃,有的说像某北欧演员。乾隆的画像,平白多出几分娱乐化的味道。不是他自己愿意,而是郎世宁太认真了,把西方写实那种固执混在画纸纤维里。
网友议论纷纷,也没谁想太深。有人说,历史和现实,其实一纸之隔。像不像有啥用?又没人问乾隆的真实想法。图片传开后,有人还真去考据,问为什么皇帝让外人画自己。结果一查,开明?未必。更合适的说法,也许是好奇,或者一时爽快。有人琢磨着乾隆是不是最懂国际范儿的皇帝,我倒觉得他连世界地图恐怕都没研究过几遍。至少画像留了给后人,值得琢磨。
别以为郎世宁就这么风生水起。他在宫里混了几十年,表面风光,内里不得不服从大清规矩。吃的喝的都被规制过,手脚规矩,头脑不一定随便发挥。乾隆对新东西确实感兴趣,可一回头,闭关锁国一纸令下,所有外来的传教士都缩在犄角旮旯。你说乾隆懂西方?也说得过去,但说不定其实也就欣赏几幅画,真要开放国门,内心可能比任何人都迟疑。政策是黑字白纸写下的,不敢轻易更改。
这些年流通的数据倒也有点意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公开的《清代宫廷绘画考》透漏,清宫外籍画师传世画像不过百余帧,郎世宁独占六成。数据不算多,图片多数都能实名。如今再让机器比对细节,连毛孔都能分辨,乾隆画像的面部特征准确率高达98%。可见,郎世宁画的乾隆,距真实其实也就一步之遥。有人怀疑过修图和临摹,反正真正的原画就那么一张。
宁夏银川美术馆收藏的《乾隆半身冬装像》,现在很少公开展出。有位在展馆工作的朋友说,这画藏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墙上监控开始二十四小时记录。参观预约排队排到两周以后,来的多半是美院学生和历史迷。大部分人看一眼,自己脑子里过一遍乾隆形象,也就算了。专家说画好,普通人说像明星,反正谁也说不明白,画像能说明几点?
文化碰撞,有可能产生火花,但也可以悄然熄灭。乾隆要的不是真正的世界观开放,只是局部开放而已。他能欣然让洋人手握画笔,也会果断收紧国门。你说,这不是矛盾的逻辑?可就是这样,古人两面都不愿放弃。政策变了又变,真正让大清一步步落后,也并不全在于一两道政令。郎世宁的存在更像是历史里的一道裂痕,让人看到清宫和西方、僵化与创新的暧昧对照。不是所有王朝,都有那样一个可以被历史记住的画师。
偶尔也有学者倒过来讲,说乾隆其实并不保守。从乾隆十年到五十年对外贸易数字变化算,白银流入量一度世界第一。可惜,这些繁荣表面的数字,解决不了技术突破的问题。清宫高坐,洋枪洋炮没能全进来。等到真遇上威胁,才发现画师画得再好,终究还是风花雪月。
细节有时候骗人,比如郎世宁的笔触。国外绘画教科书多会提他的画法,本地美院老师倒讲得少。别的没什么争议,画工好坏都各有说法。有人觉得他画得不够“中气”,东方味少。有人坚信他就是世界级画师,小众里的大人物。诡异的是,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反转再反转,圈里圈外说法都飘忽。
霍青本尊,有次自己也发微博自嘲,说果然皇帝不好当,常被比来比去。这种事也尴尬,说他像乾隆,有些人信了,可要真想靠长得像就当皇帝,谁敢?评论区一片起哄,反正隔着互联网,尴尬由别人体会。普通人不在乎历史真假,也许只在乎八卦和猎奇。
有人问郎世宁画完后得了多少赏赐,答案各不相同。史料说他当到三品文官,算是荣耀。但他一到年末,还照样记账抄写报表。艺术家也没多少浪漫,现实的宫廷里,西方与东方各执一词,就像层层叠叠的幕布,揭开来只有寂寞。皇宫再辉煌,也困不住人本来的心。
画在风中、尘埃里、历史角落。郎世宁做的,只是双手工作。乾隆被画下来,未必很情愿,未必有选择,可那一刻,谁也没想到画会被拿来跟娱乐明星对比。数百年后,这张画带来的讨论比画本身还热闹。
世界接轨和自我坚守,早就成了旧话题。画师留下的画像,不等于皇帝内心实际的想法,全都只是表象而已。就像宁夏银川美术馆静静躺着那幅真迹,谁也不敢说就拥有了历史的全部。
所以就算风云变幻,画笔落地,故事还没讲完,那些细节、那些不易察觉的角落、那些被历史无意间抹去的日常,可能才是真正值得琢磨的东西。
**文献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清代宫廷绘画考》(2020),图12、数据表9;
2. 宁夏银川当代美术馆官方资料馆藏图片,发布日期2023年7月;
3. 新浪微博@霍青官方账号;
4. 国家文物局《清宫外籍画师研究总览》,2022年再版,页8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