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 第二章

发布时间:2025-09-03 05:03  浏览量: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和顺 不好犯上

“有子”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这里称呼有子,应该是有子的学生记录的这段话,所以称呼老师为有子。

“孝弟”,在《朱子集注》里解释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这个解释非常浅显易懂。对父母有爱心,这就是孝。心必有其事,对父母一定要尽心竭力地去事奉。还是用同样的爱心,“善事兄长”, 对兄长也是尽心竭力的奉侍,这就是悌。这个心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实际上同是一个仁心。

仁心在五伦关系里的运用,就有不同的德行。对父母叫孝,对儿女叫慈,所谓父慈子孝;对兄长是恭敬,对弟弟是友爱,所谓兄友弟恭;对领导是忠心,对下级是仁爱,领导爱护、关怀下级,领导是君,下级是被领导的臣,君仁臣忠;在夫妇来讲,丈夫要有义,义是道义、恩义、情义,妻子温顺和谐地听从,所谓夫义妇听;推而广之,在一切的亲友之间,互相要有恩惠,年长的对年幼的,要爱护、有恩惠,年幼的对年长的,要顺服、要尊重,所谓长惠幼顺。这是五伦十义,就是人在五伦关系中的十种义务,即十种德性,也都是同一个仁心的体现。仁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爱心,所谓仁者爱人。

一个人有孝悌的仁心,就很少会犯上。“鲜”是少的意思;“犯上”是冒犯或违抗在上的人,譬如,被领导者,下级,对领导违抗、冒犯等。“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未之有也”,是没有的事。“作乱”就是悖逆争斗的事情,叛乱。《朱子集注》中解释说:“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这是非常直接的解释,一个人有孝心、悌心,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他的心是和顺的。和顺的心怎么可能犯上?犯上是一种悖逆的心,就像现在讲的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不是好事,将来就容易犯上作乱;不逆反,也就不可能作乱。

第二章是承接前面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的,有连带关系。第一章讲“学”,学什么?所谓大学之道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对内,内心里的学问;对外的学问,是亲民,亲民就是爱护关怀大众,让大众也能像我一样明明德,也就是修、齐、治、平,修身是内,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在外。内是体,外是用。体是仁,外面的用是行仁,“其为仁之本与”,为仁就是行仁的意思,是仁之体的运用。

夫子的学问就是仁学,待人、处事、接物无不是仁。夫子已经恢复了仁之体,就是明明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体恢复了,用出来的无不是仁。这里举出孝悌,这是行仁,也是修身的含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样的阶层、福报,我们都要修身,修身是根本。这里举出孝悌做例子,孝悌是德之本,修身就要从孝悌做起,孝悌是修身的具体落实。

《中庸》里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具体而言就是孝悌。孝悌就是仁的落实,仁的运用。一个人有孝悌,他就不会犯上,不会犯上,这一家就齐了。像儿女对父母绝对没有冒犯,没有逆反心理,这叫齐家,家庭和谐。家齐而国治,不好作乱,国家和谐,这就是国治。《大学》讲,“一家仁,一国兴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和谐社会,从我家做起。其实讲来讲去,还是依仁而修。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下面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本的“务”,是专力的意思,就是专在这方面下功夫。“本”是根本,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自然就生了。什么道?大学之道,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的根本在哪里?孝悌。整个圣贤之道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因此孝悌是“为仁之本”,这是抓到了根本。能够孝悌,仁道自然而生。

《朱子集注》里引程子的话说,“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程子讲孝悌是顺德。顺德是什么?随顺自性的德行,也就是性德的意思。有顺的德,就不好犯上,怎么会有悖逆伦理、坏乱伦常的事情发生呢?所以德有根本,根本立了,所修之道也就能发扬光大。像一棵树,根深则叶茂。孝悌要先在家中落实,谁落实?我落实,不能要求别人,要从我做起。然后把这个孝心扩展出去,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用孝悌之心,这就是仁爱,仁爱及于万物,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孝悌之心的发扬光大。所以圣人没有别的,如孟子所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人,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像对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的去尽孝悌,这就是圣人。所以从修德上讲,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彰显性德 孝悌为本

论性是从性德上来讲,仁是孝悌的根本。仁是爱心,这个爱心对父母是孝,对兄长是悌,对不同的关系就体现不同的德行,都是这同一个爱心。所以论性,仁是孝悌之本;论修,孝悌是为仁之本。这是从两方面讲修德和性德。性德是本有的,仁、义、礼、智,这是性德,人人本来具足的,每个人都不欠缺,圣人如此,我也如此,你也如此,他也如此,人人如此而已。

但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性德,就是《大学》讲的,没有明明德,迷失了我们的明德。那怎么办?要靠修德。如何修德?为仁,就是去行仁,行孝悌,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如果不修,虽然我们有性德,也没有办法回归自性,让性德显发出来。所以一定要修,以修身为本。

知行是合一的,我们觉悟了自己有性德,就必定会努力地修身。所修的还是修在自己的性上,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从体上讲是性德,从用上讲是修德。我们也不必在文字上分别执著,更重要的是去落实。只要今天行孝悌,今天就是在修德,今天就是在回归自性,彰显性德。

《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二人,也就是自己与他人,所以“仁”也就是“人”,就是讲如何做人,该怎么为仁?为仁就是从孝悌做起,亲亲为大。亲亲就是在家孝敬双亲、友爱兄弟姐妹,然后把这颗孝悌之心扩展到对一切人、一切物,仁爱及于万物,那就自然没有犯上作乱不孝悌之心,而只有一颗无我利他之心,这就是一个从圆满的意义上来讲的完美之人,具足了仁义礼智的性德,彻底使自己的性德彰显,所以孝悌就是仁义礼智之本。从性上讲,孝悌便是我们的性德,也是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讲的良知良能。

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世界,但是举目世间,天天都看到天灾人祸,原因到底在哪里?根源在哪里?天下乱的根源就是社会中少了孝悌。当人都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长上,这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要救这个世间,要恢复世界的和谐,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孝悌。孝悌一提倡,仁爱就兴起来了,仁爱一兴起来,这些乱自然也就平息了。所以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在演讲中,都在大力地提倡孝道,“孝道”是和谐社会的法宝。《孝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所以要用孝道实现和谐。

传统文化的老师们曾经多次在演讲中提出建议,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能评选孝子。在孝子评选的活动中,把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孝道的学习上。大家都关注孝道,讲孝道,想孝道,效法那些孝子。像十几年前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录制了许多孝子故事的纪录片,非常令人感动,希望能在全国每家电视台播放,这当然需要政府来推动。《大学》讲,“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上就是在上位的人,领导人。“上老老”是这些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提倡孝道,民众也就能提倡孝道。

大德建议在各地都能办老人乐园,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院不仅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老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老人家觉得很充实,真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这里面老人的学习。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他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老人乐园也是老人的大学。学什么?最好就是学古圣先贤的文化,当然也有艺术、文化、宗教等等,让老人家真正过着幸福充实的晚年。“上老老”,上级领导关爱老人,民众就兴孝,社会就和谐;“上长长”,领导人能够对长辈们、年长者尊敬,民众也跟着学习到长幼有序;“上恤孤”,关怀孤儿,广义上讲是关心我们的下一代,也是上行下效,因为百姓都是学领导的。

我们现代人,受西方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伦理道德教育有所忽视,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亟需德行教育。所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重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传统、回归真正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精华,是当今之世的一份重要责任。假如我们民族的下一代,长的是黄皮肤、黑头发,但里面的芯儿都是西方思潮,正如现在有个比喻叫香蕉,黄皮里的心是白的,这是民族的悲哀。不能让中华五千年的道统到我们这一代断掉,最重要的是把孝悌的精神落实,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民就不悖了,就不会犯上作乱。

所以,最重要的是领导人有这个意识,首先领导人是孝悌之人,如果让不孝不悌之人居于上位,那天下必定大乱。只有孝悌的人居了上位,天下才大治,社会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