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脩”
发布时间:2025-08-11 16:55 浏览量:2
“脩”的本义是肉干。《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修,脯也。”用作名词。加姜、桂、椒末后制作而成的肉干,既味美,又能防腐,可长时间存放,故引申为长久之义。作动词时,假借为“修”字,有兴建、兴修;修理、整修等意义。
“修”的本义为拂拭去污垢、尘土,使之显其光彩。又引申出文饰、美饰之义,意为使事物变得完善、完美。《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修,饰也。”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等。用作名词时,通假“脩”字,致送师长的酬金。
“脩”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金文中,而“修”字最早出现在汉代。《论语》编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28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也就是战国时期。《论语》中的“脩”,都写作“脩”,但我们不能把“脩”都理解成干肉这一概念的。“脩”在《论语》中,除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的“脩”,用作本义,其余出现的,都假借为“修”字。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行束脩以上”是“自行束脩(之礼)以上”的省略。
“自”是一个人自愿,甘心情愿的意思。
“行”是行“束脩”之礼,也就是行拜师礼。
“束”的本义是系、捆。如“赤也,束带立于朝。”缚着树木打圈的绳子,有令树木直的意思,故有约束,拘束之义。《玉篇》给出的解释是:“束,约束。”又用为量词,捆儿。
“以上”的“上”是动词,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这句话中“以上”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以求上进的意思。类似于“人洁己以进”的意思。
这句话最关键的就是对“束脩”一词的理解。
这句话中“束脩”的原意就是干肉。“束脩”的数量是多少,南朝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南宋大儒朱熹注:“脩,脯也。十脡为束。”说白了,“束脩”其实就是一束,捆绑十条干肉。肉干是大是小,是多还是少,全凭自己的心意了。
《谷梁传》记载:“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束脩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聘问用的弓矢一类的礼物,不能随便拿出边境,干肉之类的礼物是私人间交往用的,国之交往不能用。有天子在上,一切要听命,不能存二心。
《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可见,束脩之肉是极薄的礼物。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我甚至理解为,“束脩”是孔子设的一道门槛。学习,首先是自愿,一个人要有自我成长的意识,是自愿来,是主动来的。天下没有不可教导之人,如果一个人本身就不想学习,老师就算想教也教不了啊。其次,学习要有一颗恭敬之心。学习以前只是贵族家的子弟才能学习的。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兴办私学,但也不是想学就学的。必须得有诚心,得用心,否则,孔子也不会教诲的。
“束脩”之礼是古代隆重的拜师礼节。社会名流甚至弟子的父母都要参加。在仪式上,弟子先奉上自己的拜师礼——“束脩”,然后再表达自己学习的动机,以及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接受教师教诲的强烈愿望;对教师而言,接受的不只是学生的一份礼物,更多的是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
“礼物”一词,包含着“礼”与“物”两部分,束脩之礼,本质意义在“礼”,而不在“物”。如果大家一分钱都不拿,也不举行个什么仪式,随随便便都来学习了,想学就学,不想学立即就走人了。孔子的私学还能办下去吗?大家都知道,现在一些免费的东西,可能是老师的水平不值钱,这样的话,谁会从心里重视啊?人,无论做什么,只有付出了一定成本,他心里才认真起来,想着至少不能亏本,学习也是如此的,一定的投资是主动学习的因素之一。
孔子推行教育,通过“自行束脩以上”,得知求学者的诚意,由此才有“吾未尝无诲焉”,积极进行施教。需要说明一点,孔子不是看重物质的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孔子连富贵都能看作是浮云一样,他还在乎学生的一份束脩之礼吗?孔子看中的是“束脩”之礼背后真诚的求学态度。在孔子看来,见面礼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一心向学诚意的体现,所以应该收取。
这么来说的话,“束脩”之礼作为一种形式,是对求学者来说,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或者说要承受来自见证仪式所有人的一种压力,更重要的是时时提醒求学者保持学习和尊敬师长的诚敬之心,这大概是“束脩”之礼的真正妙处吧!
我们看儒家,似乎师徒关系的建立较为朴素——弟子是“自行束脩以上”,老师就能做到“未尝无诲焉”。试想一下,弟子行拜师礼时,自然是恭敬有加,穿戴干净整洁。如果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天长日久,就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了。《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束脩”一词,就成了人生特定年龄段的一种仪式或着装,而后又反过来用这种特定年龄段的仪式或着装,来指代这个年龄段,于是,“束脩”一词就有了十五岁的解释。
到了后来,也就是西汉时期,“脩”假借了“修”,“束脩”就成了“束修”,“束脩”从干肉这一概念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束”不再是量词,捆儿的意思,而是约束,拘束。意思是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犯过失。
“修”是修正,修正自己的行为,有了错误自己能及时改正。
“束修”的意思是,一个人能自我修饰,约束自己。
“自行束脩以上”这句话的意思也变成了“自行束修以上”。如果一个人怀有一颗志于大道和仁德之心,通过克己复礼来约束自身,修正自身,使言行举止不逾越礼的要求。孔子说,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一定教。这句话的等价命题是:我不教的人,要不就是自己不想学,要不就是不懂礼数之人。
“诲”的本义是教导。《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诲,说教也。”“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是,我从没有不予以教诲的。
如果从收“束脩”来看,孔子可能是中国教学商业化运作的鼻祖。一个弟子拿十条干肉拜师就可以了,至于学费,住宿费,一毛钱也不用交的,孔子的私学也可以理解为古代版的“希望工程”。他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教育的垄断,把教育对象由贵族等少数人扩大到普通民众,推动了教育的广泛普及,这是最值得点赞的。
总的来看,“束脩”的含义有以下几种:一是拜师的见面礼;二代指年龄、指十五岁;三是自我修饰,约束自己。
从《论语》的原义来看,“束脩”无论是“十脡脯也”,还是“礼之薄者”,都要比“十五岁”更合乎情理。“十五岁”这一概念,说明“束脩”不是一种物品,而是一种束带修饰的行为,且这种行为代表一个群体,即15岁左右的童子。 对于“束脩”引申出自我修饰,约束自己这一概念,我们更应该给与尊重。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道”是天道,是天地自然、宇宙星辰运行的规律。“德”的本意为顺“道”而为。“德”在古代文献中与“得”相通,表示得到的意思。合“道”者就是有“德”,凡不合道者就是“失德”。儒家的“德”主要内容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
这里的“脩”作动词,假借为“修”字,“修”可以理解成修养,也可以理解成建立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修”常用来表示修养、修缮等含义,强调对自身或事物的改进和完善。
“德之不脩”就是“不脩德”的意思。古代,儒家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这就是“脩”。“脩”德就是“脩”身。《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个人“脩”德,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所以说儒家“脩身”的基础在于正心。“脩”是为了达到“正”,而“正”的标准是儒家给出的行为规范。
“德”也可以理解为是内心的善和美,并表现出来的行为。“脩”德,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造福社会的实践过程。
孔子这句话,“德之不修”是重点。因为“学之不讲”的“学”,“闻义不能徙”的“义”,“不善不能改”的“至善”,都离不开“德”这一点的。
《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脩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慝”的本义是邪恶,恶念。
“脩”,假借为“修”字,是改正的意思。
“脩慝”就是改正过错的意思。改掉隐藏于内心的错误观念、想法。
如何“脩慝”啊?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攻”的本义是攻击,与守相对;引申为抨击;还可引申为制作;又引申指事。这里的“攻”,是指责的意思。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有错改之。过失不能一下子改掉,只能一点一点地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攻”,一点一点的琢磨。“攻其恶”,一切从审视自己开始,是检查自己的错;“无攻人之恶”,不是对着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要老是想着去看别人的错。
我们一看“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就知道,这是只说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但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个世界除了他自己是对的,别人的一切都是错的。于是乎,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义。你恶怼我,我也恶怼你,这样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啊?我们看,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你不管别人的“恶”,只管住自己不“恶”,恶性循环就会戛然而止。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脩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里的“脩”,假借为“修”。
“脩饰”的基本解释有三个:一、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二梳妆打扮;三、整修;涂饰。这里的“脩饰”,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增减一些字句,使表达的含义更加清晰、更容易懂。
无论是颁布本国的法令或者是外交文书,让子羽脩饰脩饰,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里的“脩”,假借为“修”。是修治的意思。
“脩己”就是改变我们在生活中沾染上的恶习,把自己的毛病和过错修正过来,培养完善自身德行。
儒学的“敬”,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道德修养,通过修身养性,内心建立“敬”的观念,一旦达到了,外在的表现就是知礼,言行处处都合乎“礼”的规定。
“脩己以敬”是按照“礼”的规定修行自己,这不仅仅反映在对“礼”的形式遵守上,更体现在内心的恭敬中。反之,如果一个人失“礼”了,说明他心中的敬意不够。如此的话,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麻烦的。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脩己以敬”啊?最突出的表现是敬人和敬事两个方面。一个人有敬畏之心,行为就会是谦逊的,对人是彬彬有礼;敬事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敬业精神。
《论语・季氏篇》记载:“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脩”,这里是整治,施行,推广的意思。
“文”是文化,“德”是道德。用文化、用道德进行教育,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为政以德。”而不是靠武力,靠霸道。当然了,这里的“文德”也可以理解成礼乐制度。把国家的礼乐制度建设好,自然就能吸引人来归附的。孔子认为,如果远方的人不来归服,应当通过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教化来吸引他们,而不是采取军事行动。
《论语・尧曰篇》记载:“谨权量,审法度,脩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这里的“脩”,是修复,完善的意思。
天下安定太平了,作为在上位者,要谨慎检查度量衡器,仔细审察法令和礼乐制度,修复废缺的官制,这样的话,国家的政令就畅通无阻了
“脩”字,从最初代指物质食粮,到后来假借为“修”,意义变成了修身养性,演变为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制作“脩”,做事追求长久之意,做人要注重“修”,用心雕琢自己的人生,在时光的洗礼中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