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创新破局学校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5-09-03 08:41 浏览量:1
当前,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小学面临着管理范式重构、育人模式创新等挑战,突破传统管理思维的桎梏,探索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发展新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治理体系重构,从分散建设到生态协同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陷入了“重硬件堆砌、轻系统规划”的误区:盲目采购智能设备,却缺乏对教学、管理、评价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导致各类数字化平台各自为政,“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破解这一困局的核心在于以系统思维重构学校治理体系。
例如,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小学构建“人本型”治理体系,校长层统筹制定数字化战略蓝图,中层干部搭建智能管理中枢,打通教务、德育、后勤等多部门数据壁垒,教师层负责开发交互式教学工具。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局限,用技术激活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智慧校园建设真正扎根于育人内核。
又如,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秉持“用户思维”,依托浙江省教育魔方基座打造“胜利魔方”平台,聚焦师生的高频需求,以“三秒启动、三步操作”的极简体验,开发出一套能帮管理者决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协同的应用矩阵,切实减轻各方负担。
这种变化说明,学校数字化治理升级不是简单的“堆设备、拼功能”,而是把育人需要的各种环境和资源变成一个整体,让各方借助技术的进步协同发力,以系统思维打破传统“分散建设”的壁垒,让数字化在各个管理环节实现顺畅联动。
育人模式革新,从工具应用到模式重构
在一些学校的传统课堂中,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阶段——电子白板成了PPT的“电子投影布”,未能撬动教学模式的深层变革;重复性作业占比较高,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指导不足……破解这些痛点,学校要以技术、课程、评价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型。
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创新“电子书包+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通过构建信息化探究环境,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验证—成果建构”的完整探究过程,推动教学重心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支持”,有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以智能化大单元教学为载体,构建“课程设计—研修支持—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通过智能平台实现单元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场景的智能创设、学习行为的可视化追踪,以及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评价。
从这些学校的实践不难看出,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用“电子工具”替换“传统工具”,而是要让技术真正成为撬动育人模式变革的支点。当技术与课程目标精准对接、与评价体系深度绑定,便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课堂也会从封闭的知识传授空间拓展为开放的素养培育场域。这种变革的核心在于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实现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培育”的跨越。
教师发展转型,从技能培训到素养进化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关键因素。从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教师的数字技能提升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部分教师对新技术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数字化教学的需要;还有部分教师虽具备信息技术基础,但在技术赋能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短板。
为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市巴蜀中学将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绑定,通过采集教师教学行为等多维数据,为教师量身定制“一师一案”个性化发展方案。同时,学校扩大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智慧课堂、虚拟仿真等技术夯实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教研,实现教学效能的循证提升,推动教研模式转型。
中小学管理者要敏锐地意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突破技能培训的单一维度,转向信息素养的系统进化。推动教师从“会用技术”向“善用技术育人”转型,学校要搭建全方位的支撑体系,打破“一刀切”的培训模式,通过数据的精准诊断、场景化的实践打磨、社群化的协同成长,构建起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完整生态,让技术不再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成为教师洞察学情、优化教法、实现专业突破的“助推器”。
评价改革升级,从单一量化到多维成长
当前,一些学校还存在“唯分数”的评价倾向,过程性评价缺乏扎实的数据支撑,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系统的数字化素养评价体系,家校协同育人也常陷入“线上打卡频繁、深度参与寥寥”的困境。打破这些困局,重在构建“数据驱动、多元参与、全程覆盖”的评价体系。
如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依托“七彩田园”课程体系,开发过程性数据综合系统,通过课堂行为捕捉、作业完成度分析等多元数据采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浙江省宁波市范桂馥小学建立数字化家长学校,实现家校信息的实时互通,开发“共性指导+个性辅导”课程包和“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的培训机制,满足了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推动家校协同走深走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利用数字平台记录成长轨迹。这些实践表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评价维度得以拓展,延伸至课堂参与的细节、项目实践的创意、家校互动的温度,原本零散的成长印记被系统串联成完整的发展轨迹,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尊重。
对学校来说,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管理理念、育人模式、教师角色、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只有坚持“技术为体、育人为本”的核心逻辑,才能让数字化与教育真正深度相融,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