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张之夜丰硕辉煌
发布时间:2025-09-03 09:03 浏览量:1
2003年11月29日晚上7时,世张之夜在马来西亚诗巫市宾雅餐厅举行,宴开一百席。程序有大会主席致词、第一届世界张氏总会理事会宣誓就职、砂州政府基本设施发展暨交通部长致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专题演讲、张姓祖根地濮阳杂技表演、娱宾节目、移交大会旗帜、筹备会主席致谢词等。
政经文教兼容并重
总体发挥华族力量
世界张氏总会会长丹斯里拿督张晓卿於世张之夜上致词时说,為了迎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年代,我们一定要另订新的生活议程,并改变旧有的关注和偏见。只有教育、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兼容并重,海内外华人力量,才能得到总体的发挥。基于不同的国情,应该鼓励海外炎黄子孙多生多养,因為,人口的减少,常常代表了一个族群力量的衰微和没落。
他呼吁宗亲们接受现实改变,也要在历史的宏观中,展现更大的气魄和勇气。我们不仅要衝破历史的罗网,也要从危机中,凝炼出更圆熟的智慧,有困难,不要气馁,有挫折,不要灰心,如果没有巨石当道,又怎么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呢?历史不会永远亏待一个善良、勤奋和进取的民族。最重要的是人们要努力、要团结、要在高度的警惕与忧患中,真切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全力以赴,并以行动代表决心,以在成功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和超越。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一个国度,我们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中,替自己创造更优厚的生活条件,因为,任何一个族群的生存和权益,都要靠自己主动争取和捍卫,而不是等待和施舍。如果我们不打破传统的格局,不能跨越思想的框限,那么,我们只能永远站在主流的边缘,成为一种弱势,甚至沦为被嘲笑、被凌辱的对象。
他提醒宗亲们别忘了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应该怀有一份真诚的关心和热爱,因为,人文精神一旦丧失,经济是无根的。
他在该晚会上以英国著名作家Robert Elegante就英国为例子与来宾们分享,该作家对于工商业发达之后所面对的危机特别有所警觉。Robert Elegante 认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国家要避免在辉煌的工商业成就之后,便步向衰败的唯一救赎之道,因此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做个“经济人”也做一个“文化人”。
城市建设物质上进步
需反映更高人文精神
砂拉越州政府基本设施发展兼交通部长拿督斯里黄顺舸担任“世张之夜”主宾致词时指出,诗巫升格为市必须要有其物质的一面,但也必须有精神的一面,因城市建设不仅是在求物质的进步,更要寻求更好的人文精神。
他希望,当诗巫升格为市时,不单单只有物质上的建设,同时也会拥有文明建设,不单只有美丽的城市、清洁的环境,同时也会有文娱、体育、文化等设施,使得诗巫人的生活具有理性、感情、自尊和荣誉。他说,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往往都是要靠民间强大的组织力量去推动与成全。
他说,姓氏公会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民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姓氏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是出自一个母系祖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姓”的造字组合是“女”与“生”,意思是以母所生,以女子所生为姓。
他表示,华人极为重视家,很多东西都说是家,比如公是公家、国是国家、自己是自家,又比如农家、商家、专家,总之是那一类人就是那一类家。这就意味著华人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群体意识,即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份,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
他指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意志,如同约朋友吃饭的时候,大家要商量,尽量选择大家都合口味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爱吃的菜,要顾全大局,大家要吃得开心,聚餐才会快乐。他强调,吃饭聚餐,做公益事是群体意识的表现,搞公会亦是如此,如世界张氏总会是全世界各张氏属会联合形式,因此,在此大团体旗帜下,各自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意志,即群体意识、团队精神、有认同感、归属感。
世张成立壮举
团结全球宗亲
砂拉越张氏公会署理会长兼庆典筹备会主席拿督张仕国于“世张之夜”致词时表示,宗亲会的成立,其最大宗旨是勉励后代子孙不要忘本,而要感恩怀德,立德立功,光大门楣。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正因为这种美德,华族才有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才能遍布于世界各地。
他说,华族是重视历史的民族,华族常说的一句成语是“源远流长”,就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源远”是追溯过去,“流长”是瞻望未来。因此,世界各地华人都有姓氏宗亲会的设立。
他继称,今天上午砂张氏公会新会所落成刚刚揭开了喜气浓浓的新彩,今晚又增添了庄严的世界张氏总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宣誓就职的喜讯,这两项盛典的成功举行,彰显广大张氏宗亲儿女锐意创伟业,携手谱新曲的又一项历史壮举。
他指出,世界张氏总会的成立,实现了世界各地张氏宗亲们多年的愿望和期待,同时也更进一步团结世界张氏宗亲,但也为同宗们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更艰巨的工作。希望,各地的宗亲各自扮演服务社会的角色,为各地的张氏宗亲们谋取更多的福利。
发挥万维网之作用
世张联系全球宗亲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博士将他的著作赠给世张总会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博士于世张之夜作专题演讲:从活版印刷术到万维网。张信刚博士认为,组织国际性的宗亲公会如世界张氏总会,有益于联系世界同宗人士。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集团,都需要以一些网络来联系。中国不同的组织,如同乡、同宗或同行等,亦需要一些绳子纽带,把同乡、同宗或同行的人,结合在一起。就是外国人在其他国土上,也有自己的网络彼此联系。他们的聚点先是教会,接下来便是商会,再下来是组成俱乐部。所谓的俱乐部,只有会员才可以参加。而会员就是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因为会员是需要引荐和付费。
所以,在每一个社会里,在每一群人里,都必须要有一些绳子,将他们捆在一起。在华人之间,乡里和宗亲这两个概念是比较强的。这是由于2千年的儒家思想所影响,另外,也是由于千年的农业社会所影响。农业社会孕育乡里观念,而儒家的三纲五常孕育了宗亲的观念。
张信刚是绝对以正面角色来看待成立国际性的宗亲会。他认为,以如此的方式来联系,从DNA和文化语言来说,这是华族用以联系的纽带之一。如此作,相信对于未来推动华人的世界地位是有好处的。梁啟超曾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作中华民族?他说,何谓 anglosaxon或是germanic,一说就懂了,但何谓中华民族,则就很难定义。后来梁啟超还是总结一个定义,那就是:凡是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这是一种螺旋逻辑思想的结论,但是,这种定义却能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而海外的华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要找一个学术上的定义或是用DNA作一个标准,至终还是定不出来,因为有些华族可能没有华人的长像,但他却自认是华人。所以,这个定义还是较为准确。
张信刚说,他在世界各地如日本、非洲、阿拉伯等都碰过华人,这些海外华人都希望华人能“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能致使华族直立于世界之林的角色,可能需要大陆13亿人口来扮演,但若那13亿人口太差,海外华人如果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太可能。但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大陆大概不会发生如此的情形。而海外华人如何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要看他们如何联系。
他指出,其中一个联系海外华人的方法是靠万维网,而世界张氏总会的成立,亦可发挥如此的作用。如果把乡亲和宗亲给与现代的定义,可以在世界万维网上,发挥正面的作用。
对于目前许多文化传统习俗包括宗亲活动重新活跃一事,张信刚认为,目前在寻根的欲望下,中国大陆亦开始重现传统文化,重视宗亲和乡里等的活动。这是由于文化分有多个层面,在时局艰苦时,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会消失,但深厚的文化根基将致使这些文化现象在顺境时再次呈现出来。
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下
更多外国人学习中文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博士认为,中日韩已经是中文的天下,将来的东盟社会主流和上层人士都必须学习华语。中文在未来可能成为亚洲主流通行语言,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然而,在现实上,他不敢断定,因为目前所能掌握的数据不够多。
张信刚表示,以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科技的发展来看,这个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尽管拼音文字较为简单,只要会说,便可以书写,但是,要学习所有拼音文字,也是不可能的。汉字是带有图形识别的文字,这是华族祖先的特色,也和其他人类民族发展产生不同的趋势。华族祖先在喜马拉雅山以东,其他文化已经开始使用拼音文字,华族却在使用方块文字。可是今天,从电脑处理上来看,还有从人的智能上理解,图形识别所记得的深刻,是比拼音文字来得强和深刻。而且,图形识别,就好像日本人和韩国人可以和中国人交往,因为一学上汉字,也许不能对话,但是还是可以交往。
例如中国以往的读书人,虽然方言上有差别,但是一旦使用文言文,彼此还是可以沟通的。过去,从打字到排版比较麻烦,但是,目前有了电脑,英文和中文的输入,都是以数码输入,所以汉字作为方块字,以其图形和象形来识别的文字,在将来会突显它的优点。
中文何时可以被国际完全接纳成为通行语言,不敢说,但基本上,东方10+3国家,即东盟10 国和东亚3国,就是中国、日本、韩国,接纳中文成为通行语言, 是极有可能的。韩国有十万留学生在中国。10+3的后3国都已经是汉字的天下,受儒家的影响颇深,那另外的10国,将来为了交往,社会的主流和上层人士,都必须学习中文。他举例,目前柬埔寨的大使本身也是通中文的。
吸收文化滋养
扩大民族视野
香港城市大学张信刚博士强调,中华民族要有国际视野,吸收全世界最好的文化滋养,以丰富本身文化。因此,他提出了C++工程的概念,其中C代表了中华文化,必须加上国际视野,再加上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他也认为,21世纪的世界有2大主流语言,它们是汉语和英语,而这种现象,可能延续至22世纪。该两大语言,也是目前万维网的通用语言,而这两大语言,也是未来纪录科学、文学和经济等的主要工具。
汉字是祖先发明的文字,汉字不只保留文化,作为载本信息,也是商业、科学、文化、经济及资讯传递的语言。他指出,以汉字为载本的资讯,势必在全世界商业及科学等,取得更强大的实力。
他以北宋各方面灿丽蓬勃的发展和文化呈现,做为引述,说明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上的成就。他提出北宋名人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为例,说明当时中国文化的进步。尽管同时代的其他文化如阿巴斯王朝等亦颇进步,但中国文化独领风骚是一个事实。他特别提出张载,说明他是理学的啟蒙之父,将理学中的心性之学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开太平”。张信刚以张载为中心,提出了在张载之前的9个成就显赫,及张载之后10个成就超然的张姓历史人物。他认为,在上述张姓历史人物之后,能上榜进入青史者,世界张氏总会会长丹斯里拿督张晓卿的机会是极大的。
此外,他也指出,中国四大发明,即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与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当时的知识大为广泛的传播。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及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在13世纪传入欧洲,而传入欧洲后为他们广泛使用,使他们加速发展,而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工业及科学革命。但是,中国却没有文艺复兴,也没有牛顿这类杰出的科学家,这是值得中华民族一再反思的事实。
世界第二通行语
中文地位在提升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博士不确定中文能否在未来取代英文,但他认为,中文会明显的成为世界第二通行语。这点是不能否认的。但能否从第二取代英语而成为第一,这就很难说。但是中文的使用性稳居第二,而且重要性与日俱增,这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他指出,拉丁文和希腊文是欧洲语言的母亲语言。走到文艺复兴时,所有的欧洲学者们,语言上不能沟通时便以书写拉丁文来沟通。后来,由于欧洲印刷术的发达,拉丁文是拼音文字,由声音变成文字,因为发音各有不同、文法各有不同,所以演变成很多语文、民族和国家。这是欧洲语言的基本发展趋势。今天欧洲慢慢认识到使用一个共通语的重要性,就如欧洲共同体成立。这就是说,他们必须想办法联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本身的语言文化已经根深了。
目前,英语是世界通行的语言,也成为欧洲共同体所用的语言。他指出,英国和美国,前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独占鰲头,这两个国家将英语变成最重要的语言,主要是因为该两国以殖民方式,将英语美语推行成为国际语言。
张信刚觉得,基本上中国13亿人口在使用中文。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再加上东南亚、韩国、日本这些东亚国家,因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基本上也是汉字演变来的。他肯定说,学习中文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东欧和非洲人。只是,中文是否可以取代英文,他不敢说,也认为没有必要取代。
对于炎黄子孙热衷学习英语一事,他表示这是由于华人的生存能力强之故。而对于早期法国人坚持自己语文一事,他认为这种现象在20世纪末已经不再出现,在面对现实时,法国人也开始学习起英语。
他说,他在北美,也感觉华人的韧力很强,华人最后决定侨居地定居后,为了和当地的人民来往,开始接受其他语言,这是现实主义。故对他而言,华人学不学习其他语言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文化,是否有认识。
在整个东南亚的大气候来说,东南亚国家如果他们要和中国作生意的话,就必须学中文,就像当初的日本和韩国一样。他指出,华人都是现实的,在现实主义下为求生存,东南亚的华人也应当学习中文。基于现实主义或是从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却不论民族文化,自我骄傲或是自我认同这些,我们的祖先因一些条件把我们带到这里,我们的面孔是如此,姓氏是如此,改不了。那么,我们很现实,20年前或30年前的求生存办法,是要学习其他语言,今天,大潮流是学习中文,华人本身原有学习华文的优先的先决条件,为什么不学习?
他指出,目前中文地位是大大的提升,美国有托福,而中国已经制定一套中文书写和说话能力鉴定考试,将如托福一样,以测试一个人的中文程度。
张信刚强调,在中文已经抬头的情况下,马来西亚华族只要能团结、掌握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并以自己民族文化为骄傲,再配合大气候的转变,则不仅能保留自己文化,亦在时代的应对进退中,游刃有餘。
中文将成为世界主流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博士认为,中文将于未来的30至40年成为世界主流,而华人本身就有条件成为主流的一份子却放弃了,将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曾在美国和加拿大多间大学任职教授,甚至是系主任的他,和北美各领域的精英份子或是移居北美的华社,都有一定的接触。从这些经验,深刻的感觉到任何一个人或是一个团体,或是在一个国家里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必须要维持自己的自我认同,才能够得到人家的尊重。自己知道如何尊重自己,才能够知道如何尊重人家。
他举例,大马亦如美国,是个多元化多民族的国家。他认为,大马华人和其他大马民族的互动,应当是良性的。而良性的互动需要有许多先决条件,其一是华族内部要有自我认同,同时要有内具力和凝聚力。
张信刚也分享他在美国所观察犹太社体如何保存民族文化语言,并表示美国华人尽管在不太顺利的情况上亦作出同样的努力,以便在一个大主流文化中,保留身为少数民族的文化。
他始终认为,中文重要性与日俱增。他指出,存在于美国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近乎所有高中,都把中文列外国语言选修科目之一,以往仅有少数学校是如此。以往,最受欢迎的外语选修是西班牙文,接着是法文。但如今,中文已经取代法文的地位,成为第二受欢迎的外语选修科。
据他所知,中文是目前世界第二大语言。世界60亿人口,首选学习的是英语,接下来便是华语。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华族本身也好,或是其他的世界人也好,都认为现在上升速度最快,将来影响力都大的,就是华语。
那么,华族自己对本身的语言,是如何去看待呢?现今的世界,虽然是多彩缤纷,但有趋向异同化的现象。这种异同化的现象就反映在交通上,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互联网。他指出,今天毫无疑问的,互联网主要语言是英文为第一,华文为第二。互联网是载体,而输送工具可以是英文或是中文。现今世界和明日世界,不再只局限一个小社圈里,并非学习一个语言,或是一个知识就行了。
现在一个地球村,今天不论是在那里,或在美国、中国或是马来西亚,都应该有一个认识或体验。在未来的30或40年,世界会是如何?也就是说,目前的小学生,等他们已经是壮年事业开始时,他们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时代?他们的事业发展和来往,难道只会局限在一寸一地吗?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开阔的地球村状况。没有任何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者,或是有名的政治家,会否认到时中国的经济能力,以及整个华人在世界上所呈现的经济和文化力量是很强的。那我们自己身为华人不加入自己的文化,首先是对自己没认识。第二,从功利主义去看,华人有条件参加到主流去,如果放弃了,将是非常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