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手下的将士,到底是汉人多还是胡人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发布时间:2025-09-02 10:49 浏览量:1
安禄山这个人,听起来像是天生带着风雨的。你说,他一手抓着三块大地的军权,范阳、平卢、河东,把十八万大军攥在手里,等于脖子上挂着反唐的印章,随时都能往朝廷脸上一拍。但最绕不过去的是,他和史思明,骨子里都是粟特胡人——就是史书里那些名字拗口的昭武九姓。也许,有些事从血脉里种下,就注定了要生出点风波。
咱们要说安禄山,得先顺着血脉找点头绪。这昭武九姓里边,康、安、曹、石、米、何……那些生在河西走廊的姓氏,说起来就像是大漠里的风,一吹就散。不巧,赶上匈奴崛起,河西门都关不住,不少月氏人就被赶得东一头西一尾。有人跑到西域变成故事里的“异人”,有人留在原地混成了别的民族,再有人,像安禄山吧,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走进唐朝的门里。
你要问安禄山是怎么挤进唐朝体制的,别说咱们查,也没人能跟你拍胸口保证。只知道唐一开国,就忙着打突厥、新罗这些东边西边的邻居,结果引得大批胡人来投奔。唐朝也真是有办法,边境上铺了一层边府羁縻,用胡人管胡人,收收赋税,讲究点“你有事你自己看着办,别惹朝廷”。安禄山那时候,也许就在这些旧胡新唐之间琢磨自己要不要当个“能人”。
说到天宝年间,那正是唐玄宗喜欢整花样的时代。全国九个节度使,还加了个经略使——官名也别太认真,反正都是管地带兵的。安禄山一人独揽三镇节度使的位置,大权在握,不需要谁来帮腔。你想,他能掌控整个唐朝东北边疆,还有河北、山西、北京、天津、辽宁这些地。全国四分之一的军队在他手上,谁能不心里打鼓?
说了权,不妨说兵。河东节度使那片地盘,驻扎着五万五的大军,都是靠着守着突厥来的。范阳节度使,就在幽州北京附近,防奚防契丹,一线兵四分之三都在这儿,九万多。平卢节度治所在营州,主要管的是室韦靺鞨这些北边的少数民族,三万七千五。一个人管这么多军队?搁咱普通人想,晚上睡觉都得做南征北战的梦。
那时候唐朝的府兵制已经撑不了场面。人口涨得快,田地不够分,老府兵家底早已经被吃空,流民多了,赶不上朝廷口粮,只能改行募兵制。安禄山的兵,八成是没地的汉人农民,毕竟胡人大多不愿意下地种田,他们更乐意骑马射箭、随风而行。所以安禄山的军营里,其实汉人占了绝对多数,只不过时局一变,胡汉比例也跟着风摇摆。
都说要收人心,安禄山也懂这个道理。754年,安史之乱前一年,他跟唐玄宗打了个报告:“我手下的哥们打仗有功,求您给他们越级封个官,还能让我自己发聘书。”一句话,把权力推到自己怀里,一口气提拔了五百多将军,两千多中郎将,心里盘算盘算,亲信都安排上了。这些人,多半跟安禄山有血缘信仰的联系,是不是胡人其实不重要,反正只认安禄山。
要说心思深,还得看755年初。安禄山让副将何千年进京请愿,要求用蕃人(三十二号)来替换汉人将领。唐玄宗拍板就答应了,连犹豫都没有。把这么大的权,直接塞给了安禄山。明眼人看得出来,他是在给自己洗牌,把信得过的人推到第一线。有些时候,实权才是真官,面子官都是晃子。
刚到那年年末,安禄山在范阳杀了个回马枪,十五万胡汉混杂的大军南下,剩下的留守。他一声令下,把原来安排在幽州、营州那些羁縻州里的降胡都驱了出来。这些人原本只是安稳种点田,冷不丁变成了兵,赶着去打中原。你说那些胡人本心里愿不愿意?可能谁都没有底。
河北地带其实挺复杂。安禄山一闹,颜真卿立马号召反抗,十七个郡一夜倒向朝廷,二十万兵也不是说给就给。和安禄山继续死磕的六个郡,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郡、邺郡,不过是家门口的老根据地罢了。大多数人,还是真心向着唐朝。
那时候的河北,可没现在这么简单,说的是黄河以北、边疆以外的大片地儿。这里头汉人占绝对多数——这在安禄山后面几次大败就能看出。安军兵员损耗,补充的基本都是自己人(胡人),后来安史叛军里的胡人比例越来越高,但也压不住汉人兵的基数优势。
至于胡人骑兵,那是叛军里最硬的一块骨头。曳落河、同罗这些精锐部队,打灵宝、睢阳、陈涛斜,打得唐军抓耳挠腮。每战必用,都是胡人骑军。但合起来,幽州、营州的杂胡不过总人口的十五趴左右,哪怕安禄山怎么鼓捣胡人兵,也拧不出更多来。
回过头看,安禄山身边的人都挺有故事。大燕政权先后四个皇帝: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一个个都是粟特胡人。你以为胡人就统治一切?错。他身边左右手严庄、高尚,都是地道汉人,后来还做了大官。副使贾循、守平卢的吕知诲,西京留守张通儒,全是汉人出身。宰相陈希烈、张垍、张均,也是地道汉人。连安禄山的谋主,都是汉人。
当然,胡人名将也不是白给:阿史那承庆、阿史那从礼、安守忠、孙孝哲、蔡希德,李献诚这些,不管籍贯,手里的刀都是要命的。其实要论安禄山的大队,文官里头基本是汉人,偶尔有胡人也已汉化不少。武将两三分之一是汉人,胡人将领最多和汉人持平。士兵层面,更是汉人旗鼓胜,后期补胡兵也不及汉兵的基数。
所以,谁要是把安史之乱归成胡汉矛盾,一竿子戳到底,未免也太省事。平定大乱的名将李光弼、仆固怀恩,一个契丹人、一个铁勒族,都是胡人出身,却成了唐朝的中流砥柱。有时啊,说民族只会糊涂,一层皮下,其实各自活着自己的困顿和选择。
安禄山的故事,到这里也没法画句号。他到底想要什么?背后的血脉、家族、权势、忠奸、误解……也许他起兵之前,夜里睡不着,心里装的是旧胡族的故乡,还是唐朝给他的高官厚禄?我们也只能在翻来覆去的史书里,隔着层层人心,捕捉他真正的欲望和无奈。
后来有人评说,安史之乱毁了盛唐,也毁了无数人的命运。可是到底,是大人物卷起了历史洪流,还是小人物被汹涌的时代推着走?安禄山的结局,也许不只是唐朝的伤口,更像是那个时代每一片汗水和野心交织的织网。谁又知道呢?